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2513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文档格式.docx

谈笔筒。

  首先,请学生谈谈家中的笔筒或生活中见到的笔筒。

  也可以把带来的笔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接着,课件出现4组笔筒图片,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析、研究生活中的笔筒。

,各组简单发言,教师表扬,发贴花奖励。

  第一组分析笔筒的外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

有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几何形体的笔筒,也有人物、动植物等具象式笔筒。

  第二组分析笔筒的内部构造。

  第三组分析笔筒的颜色、图案。

学生观察、发现笔筒有单色的,彩色的,加花边的,还有有抽象和具体的纹样图案)第四组分析笔筒的用途。

使学生知道笔筒是为了方便学习使用,装饰美化书桌等。

然后出示一组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笔筒。

  学生欣赏、了解到这些笔筒大多用彩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

并讨论得出是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的。

  接下来老师重点在色彩、造型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感受到这些笔筒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富有个性。

教师可顺手拿一彩色纸条,对折剪成简单的2方连续,围在筒状上,再拿孩子的卡通装饰物粘在笔筒一侧。

  最后拿出一个大个的笔筒,让学生想一想怎么使剪刀、胶棒、尺子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笔,摆放在里面不会很乱,拿起来还很方便?

让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笔筒的内部结构可用2张长度适合的硬纸条穿插放在筒中即可隔出格子。

或用

  2、3个不同高低大小的瓶筒组合粘贴。

  第三个环节:

做笔筒。

  1.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这个废旧材料能做成什么样子的笔筒?

布置作业可以做一个很有特点的笔筒,也可以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笔筒。

  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塑料瓶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

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第四个环节:

展笔筒。

  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或你们的作品。

可以每组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笔筒介绍给大家。

请同学们把完成的笔筒放在老师的讲台上,然后请同学们把铅笔投放在你最喜欢的那个笔筒里面。

  每个同学只能投一支铅笔,看看哪个笔筒中笔多,请小作者说一说自己的制作心得,让学生能尽最大限度的体现成功被大家认可的乐趣,达到本课的最高潮。

  如有多余时间,可进行欣赏拓展了解笔筒的文化。

  请学生想一想用废旧材料还能做成什么,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

  四、说教学效果本节课有3大亮点:

亮点一:

首先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融入了课堂,为后面的进行打下基础。

  亮点二:

制作实用的笔筒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解笔筒的制作方法时,教师没有一味言堂,而是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老师在很多瓶子中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瓶子;

教师准备要装饰的图案的“零件”;

教师先粘2处,接下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粘,这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然后利用一些装饰方法,把笔筒打扮的更个性、更漂亮,这样一来,重、难迎刃而解,也节省了时间。

  亮点三:

本节课结尾时,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笔筒中插支笔,哪个笔筒中的笔多,这就是大家最喜欢的。

让学生能尽最大限度的体现成功被大家认可的乐趣。

  五、说教学反思我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能自由的接受教师所带来的知识,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体会课堂中的绿意,本课不足之处是在作业展评中,很多同学都尝试了点线面的装饰方法,但很少注意了“线的粗细排列”和“点的疏密排列”,所以我可以从这方面点评,以增加作品的美感。

学生作品以象形装饰的笔筒居多,主要原因是老师亲自示范了这个环节,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师应该告知学生:

  “老师只是示范了一个过程,请小朋友设计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笔筒。

”引导学生设计创意独特的笔筒造型。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第2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

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

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

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

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

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

  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1、复习引入、揭示课题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和新知可以作出比较。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学习:

35+3的算法。

  、学习35+30的算法。

  、比较35+3和35+3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教材6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叫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

  提高题拓展题。

  四、课堂小结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儿?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说课稿篇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12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材分析、教法设计与学法引导、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设计思想与教学策略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简要汇报如下: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本册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五册教材,因为学习本课对学生学习好整个幻灯片这一册内容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课开始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多媒体,经过前面两个课时的讲解,学生初步学会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方法,就是对基本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学生学好本课对学生学习全册内容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PPT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师再加以引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清晰、准确地学习应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很容易的。

  根据以上教材简析以及学情分析,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插入有用的图片。

  2、能够任意改变插入图片的大小。

  3、会给幻灯片加入背景。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制作的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他人的版权。

  3、培养学生对整个页面的布局及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2、会给幻灯片加入合适背景。

  难点:

能够任意改变插入图片的大小。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引导在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应用、系统软件层出不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特别注重给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天地,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抓住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

再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的方式,针对学生制作情况的反馈,逐步揭示学习内容,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操作为主线”的“三主和谐”的教学原则,我构建了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谈话导课,对学生进行引导。

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今天文老师能够同学们上课,老师感到非常开心,至此老师做了几张幻灯片,请同学们欣赏。

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考虑老师用到了哪些方式的素材?

  同学们很自然的就会说出:

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还有图片。

当同学们说到图片的时候,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顺势老师提出问题:

有谁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呢?

  生:

会的。

请同学们进行演示,要求是边讲解边操作。

  对图片的大小、位置进行讲解,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不会。

老师来操作好不好?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看老师的操作方法。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们欣赏幻灯片,欣赏的同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当解决之后,提升问题的深度,谁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从而开发本班的小老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原则。

  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乐趣,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造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利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去创,扩大了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2、尝试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这时候同学们看明白了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同学们想操作吗?

生:

想。

师:

提出要求,按照老师提供的素材选择合适主题来进行制作。

制作幻灯片。

  3、视觉对比,对学生渗透审美观的熏陶。

  师:

操作。

同学们请看这次的幻灯片和刚才看到的幻灯片有什么区别呀?

加背景。

有没有会给幻灯片加背景的同学,到教师机广播演示。

  教学意图:

通过视觉比较两个幻灯片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对第2个幻灯片加背景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构图审美进行了一定的熏陶。

  4、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这一环节中,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之间对作品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帮助,感受成功的喜悦。

  5、畅谈收获,进行课程的合理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给幻灯片加背景。

  四、教学策略的实施

  1、激情引趣,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比如新课伊始,就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一首图文并茂的儿歌,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了插入图片的好处,学习插入图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2、注重操作,突出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

  学生操作能力、自我领悟的能力较强,如果采用传统的由老师讲解制作方法来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渴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于是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节课让学生都在主动地探索、主动地研究新知、主动地学习。

  3、尝试发现,发挥信息技术课的“探索性”。

  要使学生真正具有自学能力,必须做到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我探索问题有机结合,“尝试发现、自主探究”这两个环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教学中由学生讲解插入图片及改变其大小位置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交流中使自己探索的方法得以展示,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说课稿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今天带来的说课题目是《张衡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展示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课文讲授的考虑,特别要解决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怎么讲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讲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

  一、说教材首先是《张衡传》的地位和作用,《张衡传》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第13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人物传记。

  而我将这篇课文进行了进一步定位。

  《张衡传》是必修课本唯一一篇标准的人物传记。

其次,《张衡传》这种传记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这就是《张衡传》这篇课文的特殊性和他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弄懂张衡传本身,还要利用这篇范文介绍读基本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基本考察的入手点,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

  二、学情高二上半年或高一下半年,经过三本必修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知识系统和方法尚未系统化,可以适当介入课外知识和高考的适当内容。

  三、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划分了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掌握古代官职调度的术语。

  2、了解张衡一生的经历、性格特征及其评价

  3、学习并学会使用三要素法读古代人物传记,使学生明确读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入手点。

  关于重难点前两点作为教学重点,最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关于教学方法回答法讨论法演示法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过程阐述这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节课,我将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节课,简单导入,介绍张衡和范晔《后汉书》,时间约在5分钟左右然后带领学生疏通课文,这里就采用回答法,给出问题有同学回答,为了解大多数同学的掌握情况要求同学采用一条龙式依次作答,推测词义判断句式,并解释原因,就是训练学生推测并确定词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同时避免单纯讲解或看注释的枯燥。

  课下要求同学整理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并查阅书籍了解各代官职调动的知识。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介绍阅读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考试的的三要素法这种方法,要求从三个角度对古代人物传记进行梳理,即人物,事件,评价)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学习表格的填充,最后进行提示,单纯阅读古代人物传记重要在于评价和史料价值,文言文阅读重点在事件,特别是细节事件。

达到对《张衡传》的梳理,并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掌握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入手点。

最后是对作业的一个考虑,两个古文,一个是高考真题,还有一个是单纯的人物传记要求学生按照可上所讲的表格对这篇文章进行梳理。

  这就是我将如何讲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同学们在学会这篇古文的基础上,掌握读人物传记或读史的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入手点。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语文教学的感悟我们承认语文课程无用之大用的价值所在,但现阶段学生们关注的是语文课程的有用性,从而涉及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关注度,所以我们要将语文课本之外的技能方法带到语文课堂上来,将语文所要求的基本素养整合讲授,得有用之尽用。

  无用之大用,有用之尽用。

  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流传千年,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历经千辛万苦,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也能从中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说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和目标拟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

、旁征博引,渐入情境孩子对于故事总是充满喜爱之情,因此我就以“你喜欢的故事”来启动学生的听讲期待,顺着谈话的浓厚兴致,谈谈学生耳熟能详的那些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

  《盘古开天》

  《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等。

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女娲补天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以唤起阅读期待。

教师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女娲补天》。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识字方法,检查朗读情况,随机理解词语。

  3、读完课文后交流: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这一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书不读熟不开讲”,更何况这是三年级的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感悟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这里采用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指名读以纠正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在重视朗读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识字教学,学生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记字,再一次使学生达到学习的高潮,并且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

  、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整体上把握“女娲是个怎样的神”

  2、将感受融入朗读中,读读找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这个过程是课文的重点。

也是学生感受最深,震撼最大的地方,在反复的品读中会逐渐体会女娲寻找五彩石的时间之长,心情之焦急,行动之艰难。

经过交流的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句子中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意义,所蕴藏的情感。

感受领悟课文语言情感主要靠读,除了读得充分、还要引导学生读得投入、读得形象、读得感人,出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

、总结全文,拓展思维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决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

相反地,应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并不是为学习课文而学习课文,课文仅仅只是个载体,如何运用好这个载体,将学生载往另一个学习空间,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所以在结束时,我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

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

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你,对你有什么启发?

那么,我们都知道故事都是源自生活,有一定的现实依据,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对下节有所期待。

  说课稿篇6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

  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

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白板与苹果移动终端教学,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绘制并识读《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讲解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的历史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友好交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并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及利用童谣、地图和课本上的动脑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戚继光,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通过《七子之歌》音频及澳门回归祖国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重难点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理论依据:

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另外,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突破方法:

通过自学,学生绘制路线图、讲解所见所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

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给学生带来不便。

学生先自己绘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然后讲解所经过的重要国家、地区、海峡等,然后简要讲述所见所闻,最后教师将《郑和下西洋路线》动态地图在白板或iPad上显示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也更有兴趣,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