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39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讲 学习心理与人生.docx

第二讲学习心理与人生

学习心理与人生

第一节成材心理与人生

一、时代对成材的要求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为资本要素和发展动力,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

知识渗透到社会所有的领域,模仿已很难解决问题。

时代对人类与民族的要求是——创新

现代社会知识的特点:

1,知识领域的开拓面越来越宽,知识的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传统知识

2,知识之间的渗透性、交叉性越来越强,现代知识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增强

3,知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4,知识在产品中的凝结度越来越密

5,知识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

知识的作用:

1,社会价值——人类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

2,学术价值——一种知识能创造另一种知识

3,经济价值——知识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4,使用价值——在消费中“永生”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确立新的成材观

人才:

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某方面较大贡献的人。

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也是人群中较为精华的先进部分

创新型人才的标志:

1,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全身心投入事业,有与企业同甘苦共荣辱的思想

3,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能踏踏实实工作,吃苦耐劳,不尚空谈

4,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5,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精神,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又能被领导

6,有奉献和创新精神,能改进技术,更新产品,能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材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成材必先立志

立志的原则:

时代适应性原则、社会需要性原则、个性独特新原则

成材必备的素质:

必须具有现代新观念,必须具有良好的智能素质,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

成材三忌:

一忌思想上的幼稚,二忌作风上的浮夸,三忌利益上的斤斤计较

 

二、情感、意志与成材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

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大学生的情感,具有较大的直觉性与不稳定性。

他们有时会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

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

如:

甲喜欢乙,则甲对乙的服装也很欣赏。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情感产生矛盾时,其认知体系则出现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将导致认知系统的多种变化,从而使个体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充分协调大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材都是有助益的。

人的学习,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

人能否有效地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与每一当下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质量显然有很大关系。

现代认知科学认为:

感情系统处于认知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的中间领域。

认知系统从上一个层次支配人类行为,感情系统从下一个层次支配行为,要使行为控制系统成为有效的活动状态,必须有感情的唤起状态作为前提。

感情系统的唤起具有驱动、诱导人们选择或放弃一部分信息;放大或缩小一部分信息,集中将它们经过丘脑和大脑皮层,然后传递到边缘系统部分,同时引起行为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情绪的参与,影响、推动对各类信息的编码与整合,记忆、贮存和提取。

神经生理学把情绪体验的相对独立作用解释为,脑核心部位的神经元聚合体具有多突触的性质,它们之间由多支纤维形成的神经网络进行平行传导,所产生的电位变化诱发感受状态并在脑内留下痕迹。

它们可以在低唤醒水平续存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而由脑干、皮下神经节和丘脑系统所直接调节。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在丘脑和杏仁核之间有一条携带情绪信息的直接通道,信息完全不通过大脑皮层,就作出情绪判断,比通过原来的长通道快2-3倍。

而后,信息传至皮层,作出精确的记忆提取和思维分析。

就以上这些研究资料看,要提高学习效率,显然不能不重视感情系统的活动状态及其参与信息加工的独特方式。

长期以来,教育中比较多的强调逻辑--认知的作用,现在更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对信息加工的独立价值,需要研究如何使情绪、情感的功能在人的学习中发挥到最佳状态。

人的情感体验与成材动机密切相联

一个人希望成才,可能出于多种动机。

有了动机,便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

但是有的动机是根据外部刺激和诱因产生的,并不能构成人的内在动机。

而兴趣、热爱、迷恋等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则不同,它们由一定的对象(目的物)所唤起,可以说是动机的专注,是动机的内在自发,是驱使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

这样的内部动机形成后,需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如:

对成才的意义有不断明晰和深化的认识,但巩固和强化的最终机制仍然是必须有来自本人的情感体验--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个性等自身的内部原因,因而体验到自豪、自信、胜任、自我满意等情感。

对这一体验的记忆和不断提取给人带来的享乐调总是驱使人渴望再度体验它,渐渐地便使人形成一种"情感谱",即自动追求某种情感体验,自动地追求某种价值。

这是人自觉奔向某个成才目标最强大、最稳定的内在动力。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情感特质

1,不同个体身上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其所认识的事物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具有较强的紧张性、感受性,不畏惧、也不抑制自己较深的情绪冲动而任其发泄,甚至一任其纵情奔放。

2,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专注性,有创造力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有高度的感情投入,并且一旦产生某种感情的对象物后能迅速地稳定下来,持久和专注。

3,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深刻性,有创造才能的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超乎常人的洞悟能力。

他们可能着眼事物的新鲜可喜之处,可能窥察事物的深层本质;既可能产生看似轻松诙谐的幽默感,又可能表现为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思。

有些情感反应及体验产生在逆境中,有的是在灵与肉、在情与理、在历史与伦理的实现矛盾中经历了个人剧烈的内心冲突后升华的。

意志是与情感相关的一个要素,它表达的是人对自身的情感与行动的调节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独立性(具有明确的目标,能以目标支配行为但又不固执)、纪律性(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能按要求办事能)以及克服盲目性、冲动性来表示。

严谨、坚持、有条不紊是其重要特点。

同时,成材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在所难免,遇到困难将凸显意志的重要性

三、创造与成材

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并非刻意追求

社会需要创新是因为存在旧的方式下解决不了的问题

新的发明与创造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或社会生活的改善提供新的切入点。

大学时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格,作好创新的知识储备

创造性的思维品格:

1,告别旧的习惯,走出原有的领域和模式

2,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与材料

3,尝试各种组合

4,调动所有的感官,使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并不总是按一个方向排列

不断在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起与创新品格相关的好习惯,如: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观察仔细

2,敢于向权威或权威的思想挑战

3,对事物追根究底

4,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他人

5,不放弃参加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6,试着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7,坚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8,对事物充满好奇

9,有做实验的习惯,并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

10,独立行动、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

11,寻求变通的办法探求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性

四、性别与成材

许多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英国有一位心理学家统计了某所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后发现,成绩最好的和最差的,都是男生多于女生,而成绩中流的,则是女生多于男生,双方的平均成绩并无显著差异。

一般而言,女生的特点是:

细心,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强。

在早期学习阶段,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这是因为女生不像男生那样顽皮,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多,做作业也较细心。

进入中学以后,尤其是到了初二初三以及高中阶段,女生的上述有利条件不存在了。

加上女生的生理、心理成熟较早,这就又多了一份情感性因素,不利于集中精力学习。

加上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多数科目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因此,女生的成绩可能会下降,但不同的个体表现并不相同。

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比女生占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高中时期男生的学习成绩比女生好的现象比较普遍。

男女生在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生喜欢教学、物理、化学;女生喜欢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生物。

有资料显示,在数学竞赛优胜者中,男女比例为13∶1。

实际上,男生和女生各有所长

男生在力量、胆量、速度、恒心和毅力等方面比女生强;可是在观察力、语言方面,却是女生比男生强。

又如,男生在解题的灵活性、变通性、敏捷性方面占优势,但在掌握知识的基本功及解题的基本技能和准确性方面不及女生;

再如做作文,男生在叙述、描写、对事物的观察和运用词汇方面不及女生,但文章有立意新、结构不拘一格的特点,从而以思维的灵活性弥补了语言功夫的不足。

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一般来讲,理科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更适合于男生;文科知识的描述性和形象性更适合于女生。

有些女生没有考虑自己在记忆和思维方面的特点,硬把许多时间花费在学习抽象的理论上,结果,事倍功半,还背上“女生不如男生聪明”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有些女生还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没有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

遇到难题时,女生又碍于面子难以启齿向老师或学习好的同学请教,从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产生了“男生比女生聪明”的误解。

实际上,男女之间并不存在着谁比谁聪明的问题。

只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女生是绝不比男生差。

第二节认知心理与人生

一、“学习理论”与读书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根据这一定义,首先必须测量到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变化。

其次,行为的变化必须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经验是指后天的实践或练习。

因为个体行为的变化除了后天经验的作用之外,还有由基因制约的生长和成熟的作用。

如果某种行为变化主要是由生理成熟的作用引起的,就不能称为学习。

最后,习得的行为变化必须相对持久地保持。

因为心理适应、疲劳和药物也会引起行为的变化,但这些行为变化只是暂时的。

例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可以暂时提高运动成绩,但药效一过,其成绩立即消退。

象这种暂时的行为变化,便不属于学习。

这一学派以华生、赫尔和斯金纳等心理学家为代表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机械地对待环境,强调外部剌激,撇开人的意识作用的观点不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十分注意个体学习的内部结构,强调学习者的主观动机和个人的学习目标。

强调以可观察的剌激和反应的联系推测内在的认知过程。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信息加工和建构认知结构的内在心理过程的变化。

如果吸取两种学习理论的精华,那么可以认为,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引起的个体能力或倾向方面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学习:

1,学习实质上不是外部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但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必须根据外部的行为来推测。

内在变化与外部反应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完全一致,因而必须经过多次的观察与测量才能对内在的变化作出适当的推测。

2,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必须相对持久地保持。

有些主体的变化,随着条件的变化或经适当休息就会迅速消失,不能称为学习。

3,内在的能力或倾向变化是由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由后天练习而引起的。

因生理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同样不属于学习。

二、认知过程的心理

认知学习的结果是形成或改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据加涅的研究,认知的学习包括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认知策略的学习。

(一)言语信息的学习

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信息。

言语信息的学习就是掌握用语词或命题陈述的事物名称或事实。

1.言语信息学习的类型

(1)符号的学习

符号的学习就是掌握事物或事物类别名称的标记,即某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

例如,外语单词的学习。

(2)事实的学习

大学生所获得并贮存的言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事实。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都属于事实。

只是有些事实相当专门而具体,如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的”。

而有些事实则比较抽象,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3)有联系的论述

有些事实是由有联系的一系列论述而组织起来的,例如,历史教材中有关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一大段叙述。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既包括概念与规则的掌握,又包括概念与规则的应用。

具体包括:

1,辨别的学习,就是发现事物或符号之间的差别。

2,概念的学习,即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一类事物所必有,它类事物所必无的属性。

大学生的概念学习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第一,经验与智力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偏高,已经不足以影响掌握概念的难易程度。

许多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概念得分之间的相关明显低于经验丰富程度与概念得分之间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仍然有可能因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不易理解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一是组织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和图表等直观教材,或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获得直接经验。

二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或创造出所需的事物形象。

第二,本质特征与无关特征

1967年,美国的德怀尔(F·M·Dwyer)将大学生试分成四组,学习人的心脏解剖结构。

四组大学生都听有关心脏知识的录音讲解,但使用不同的辅助手段。

第一组,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屏幕上出现的心脏各部分的有关名词。

第二组,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屏幕上出现的心脏轮廓图。

第三组,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屏幕上出现的比较详细的心脏阴影图。

第四组,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心脏的照片。

结果发现,第二组学生的效果最佳,第四组的效果最差。

这是因为轮廓图消除了无关特征,突出了本质特征。

而实物照片含有许多无关特征,掩盖了本质特征。

所以,在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时候,应当设法尽量减少无关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第三,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概念的正例都含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反例具有与正例相似或相同的无关特征,却不具有正例的共同本质特征。

第四,变式与比较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隐蔽在无关特征之中。

变式是指本质特征保持不变而无关特征发生变化的概念正例。

3.规则的学习

规则是以命题形式表达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由两类概念组成,一类是情境性概念,它们代表情境的某一方面。

如力、距离等概念。

另一类是转换性概念,它们代表某种操作,如乘、除等。

在规则里,两类概念还必须以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规则实质上就是办事的指令。

因而,规则学习除了要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能够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剌激情境作出反应,即按照指令办事。

掌握和运用规则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智慧技能。

(三)学习策略的学习

美国的梅耶(R·E·Mayer)曾经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一方面,通过搜集信息、复述、组织与转换信息,自我推论、自我评价、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等内部活动来自我调节。

另一方面,也通过做笔记、在书上划线或评注、评估测验、复习课文、寻求同伴、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等外部活动来自我调节。

所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学习策略的包容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其构成因素主要有:

(1)认知策略

是对认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控制作用的一类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这些策略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从而控制自己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自然要影响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策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

(2)解决学科问题的特殊策略

解决特殊的学科问题,需要运用特殊的策略。

如学习代数策略、学习几何策略、学习物理策略等等。

(3)反审认知策略

主要指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意识,即认知的认知。

学生运用反审认知策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计划、监督和评估,就能保证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

同时,反审认知策略也影响学生评价自己采用学习策略的适当性,从而避免机械地、盲目地运用学习策略。

(4)学习努力程度的调节控制策略

学习努力程度调控策略属于手段调节策略,包括时间利用策略、学习情境创设策略和寻求帮助策略等等。

例如,若学生认为独立解决问题是善于学习的标志,就会放弃寻求他人的帮助。

若学生认为学习时间过多是能力不强的标志,就会减少学习时间的投入,降低努力程度。

第三节考试心理与人生

一、复习迎考的心理

只有科学的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复习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复习也是这样,一定要有计划。

计划主要包括两项。

1,时间的计划

首先要制定复习日程表,然后照章办事,做到“雷打不动,风吹不散”,当日事当日毕。

其次在复习中,要注意不宜时间过长,在复习较长时间后,或在复习两门课程之间,适当休息,或散步,或伸伸腰,或者原地跑跑步,以便清醒大脑,清除疲劳。

2,内容的计划

首先要适当安排复习内容,不能太多,但也不能过少,不能开夜车或放松玩几天。

其次要注意学科的性质,相似的内容,最好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

(二)复习形式要多样。

任何单调的刺激,反复作用于人脑,都会使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很快从兴奋转入抑制,最后甚至昏昏入睡。

因此,宜采用不同形式复习。

这样,既变单调为有趣,又变换了理解的角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要及时。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的研究实验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以内遗忘率最高,以后则逐渐缓慢了。

据此,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初次复习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学后两天。

二、临考的心理状态

考前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出现临考时焦虑的情绪。

考试总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

如果考生认为自己在将要进行的考试中可能失败,并认为这一失败将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教师或家长的失望与责备、前途无望等),那么,考生就有可能因此而产生紧张、焦急、担忧、害怕的压力感和紧张感。

这种由于对考试的担心而引起的紧张、焦急、忧虑等种种情绪感受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就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一般包含三种基本因素:

1,认知因素,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

2,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腹泻、多汗、尿意频繁、头痛、失眠等等。

3,行为表现,烦恼、焦躁、心神不定、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出现考试焦虑的临考状态往往由以下原因引起:

1,心理压力过大,有些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如每门课要考多少分、力争考上某某大学等,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或者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都会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2,个性差异,青少年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平衡,易产生焦虑。

另外,心理健全者不易产生焦虑,即使有了焦虑,对行为的消极影响也较小;神经类型脆弱者,就容易产生焦虑,对行为的消极影响亦较大;自信的人不易焦虑,而缺乏自信、总是害怕遇到难题、偏题以及过于虚荣的人,一遇到难题就会极为紧张,也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晕场。

再则,焦虑程度还与能力有关。

能力强者,解决问题的把握大,自信足,觉得自己考试能顺利成功,对考试就不会害怕(除非有特殊原因)。

而能力弱者,自感自己不如别人,对考出好成绩没有信心,如果再有家长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自己又很爱面子,怕考不好丢脸,那么考前就会忧虑不安甚至有恐惧感,焦虑程度会很高。

3,知识技能,学生如果感到对考试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有较多欠缺,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较为困难时,便会坐卧不安,焦躁万分;另一些人可能考前挺有信心,但一到考场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实在不足以应付考试的要求,也难免会惊慌失措,目瞪日呆。

所以,考前复习不周、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的考试技能、缺乏考试经验的人,在考场极易产生慌乱现象。

而知识储备较好的学生,对题型、解题思路、答题要点、评分标准等问题心中有数,有一定的考试经验和技能,他们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处之泰然,能够分出轻重缓急,不慌不忙地回答问题。

4,自控能力薄弱,有些学生由于意志薄弱、感情脆弱,临到重大场合,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足以抵抗紧张气氛的挑战,造成心理障碍,因而出现考试焦虑反应。

消除考试紧张心理建议:

1,认真做好考前复习。

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决不能凭侥幸心理靠押题取胜。

2,掌握常现类型与内容。

可以做几份测验卷来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3,要绝对避免疲劳。

适当的休息、娱乐有利于恢复脑力和体力,能以旺盛的精力参加考试。

4,考试期间的晚上要正常休息,不要睡得太早,也不要睡得太晚。

否则会打破原来的生物节律,影响考试答题水平的正常发挥。

5,考前要熟悉考场环境。

这可以降低紧张心理。

6,可以适当地利用镇静药物。

对于过度紧张、严重怯场者,在考试前适当地利用一点镇静药物,可以帮助降低心理紧张,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吃药时间一定要合适,保证在考试时间内一直起作用,平时可以做一下用药种类和药量的实验,以便考试时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7,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

不要过多地考虑结果会如何,产生惨化前景的不良心理状态。

另外,不要把家长和其他人过度刺激或偏激的话放在心上,看得太重,导致考试紧张心理。

三、考试中的心理与调控

一般说来,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发生考场心理意外的可能性越小。

因为慌乱是由于对考试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而产生的。

所以,全力以赴地准备考试,复习得越充分、越全面,并能按自己的应考经验事先建立起便于提取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保证良好的睡眠、营养和娱乐,便不会出现考场病态。

不过,若在考场上已出现考场病态,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地采用一些心理调控技术来尽快消除考场病态的影响。

但在考试进行中,也常有考生因回忆不起所需的知识,急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甚至捶头跺脚。

可情绪越紧张,越想不起来;越想不起来,情绪越紧张,因而造成恶性的心理循环。

考试焦虑造成的这种心理障碍也叫怯场。

怯场有轻重之别。

轻度怯场的表现是:

临场情绪紧张,面红耳赤,回忆知识的思考活动的速度、灵活度、广度和深度都出现轻度障碍,答案零乱,丢三落四,很不完整。

严重的怯场:

由于情绪紧张和回忆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逐步加强,会使人因受不了强烈的情绪刺激而产生休克、晕场等现象。

在考场上出现紧张解情绪与怯场现象,轻则会因此而耽搁时间、影响思考的顺利进行,重则会完全丧失一段时间内回忆知识的能力,导致考试无法回的失败。

由于考试时间短暂,所以,对于考场上出现的怯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