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54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人与自然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一天,他注意观察天象,不小心摔到沟里去了。

他的婢女讽刺他说,地上的事还没看明白,你还看天象呢!

埋怨他私人的事情做不好,但公共事情却是过分关心的。

其实像苏格拉底呀,柏拉图呀,还有像孔子呀,这些我们所谓的圣人们,他们都是具有这样一个很强的关心公共事务的特征。

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去关注公共的事情。

读书人对公共事业的关心度,和一般百姓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说,如果你想做知识分子,应该对基本理论,对公共事情还是要多关心点。

人类生活中,知识的传承就是一件大事,教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期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我这里说的早期,指的是在中世纪以前,公元九世纪以前的情况。

高等教育是知识分子传承知识的重要活动。

知识分子怎么出来的?

人类原来没有知识分子,以前我上次在这儿讲东西方思想方法观的时候,我把中西方的语言文字发展做了个比较,由此带出来许多事情,其中就有知识分子怎样形成的事。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需要一种符号记载思维和体会,传承下去。

简单说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记载、保留所创新的知识,另一个就是传承知识。

创新之后把它保存下来,传承出去。

传承就需要介质,这介质就是我们看到的泥版、纸莎草、竹简、木牍已经书写在上面字母、文字等。

但掌握这套本领不那么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的。

只有一部分人在做,这一部分人在古代的两河流域称之为"

书吏"

——能写字的人。

这些书吏呢,与统治者,拥有Power的人是比较接近。

在中国也是,读书识字的人才可以做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的人大都是识字的人,他们总是关心一些比较重大的,跟Power有关的事情。

在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书吏,他们工作和学习机构叫"

泥版屋"

,书吏要参加泥版的制作,像我们的刀笔吏一样。

有很多人在泥版屋学习,不断地学习怎么用这些楔形文字记录历史与事物。

在泥版屋内学一套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多数是嫡传的。

大家可以看看斯塔夫理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上册,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历史,就是蓝色书皮的那一本。

他讲到古时两河流域有一个老人给他儿子写信说:

孩子,你不要去学种地,到你老的时候你会累弯了腰;

不要去学石匠,我看过背石头的人最后生命都很悲惨,不要去熟皮子,手会沤烂,像鳄鱼卵一样腥臭。

孩子啊,最好的活儿是去学写字。

要是学会了写字,就会有荣华富贵,一辈子将有很好的日子过。

无独有偶,孔子的教诲也是这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了书可以做官。

你要是去种地,那就不行了。

因此在泥版屋里或私塾里集中了很多精英。

他们不只是简单的记录人类的历史和所探索的一些东西,他们也有讨论。

因为每个学者记录的事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多不同的。

在两河流域,发现了许多泥版,一直没有人花时间把他们全部翻译过来。

在伊拉克战争中,我特别关心那些泥版,担心它们损失了。

由于泥版、竹简的承载能力有限,逼迫那些古代的书吏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无论东西方都是这样。

我们的文言文也如此。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几百字就可以把军国大事说得很清楚。

他们有在很小的载体上概括很多内容的能力。

现代人这方面的能力弱化了。

到了希腊的雅典时期。

有了雅典学园。

什么要用学园这个词呢?

并不是在标新立异,为的是避免与后来的College(学院)发生混淆。

因为它还不是College的意思。

只是有一个花园,大家坐在一起,有一个比较好的讲演者,一个学术带头人,大家听他讲演,随着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不是好些有学问的人凑在一起研究问题,不是的。

大家不要误解,因为有幅名为"

雅典学园"

的油画。

这个油画用一种臆想式的方法,把雅典的,以及古希腊的一些智者全都画在上面了。

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都在上面。

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

当时的教育有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老师各带各的学生,老师不凑在一起的讲学的。

就像我们的孔子带孔子的学生,墨子带墨子的学生,庄子带庄子的学生。

不能上午听孟子讲课,下午就听墨子讲课。

常说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老师就他一个。

别的学派的人,不到他这儿来学的。

你想向鬼谷子学习,向墨子求学,只能专门找他,他有他自己的教学的地方与方式。

所以这个时期的学园,都是以一个老师为中心,很多学生跟他学,求教。

雅典的后期,有了斯多葛学派,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叫芝诺。

斯多葛希腊语原意是彩色柱廊,当时有很多人聚集在有彩色柱廊的地方讨论问题。

人民大会堂门外,还有历史博物馆前面就是最典型的柱廊。

当时有很多学生,也聚在柱廊下听讲、学习。

在讨论的时候,每个学者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论题。

这个论题不是一般性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每个论题后面都带一个论题体系,讨论时很多人在旁边听。

基督教创立时期没有寺院,没有教堂。

耶稣传教时像苦行僧一样,走到那儿传到那儿,四处漂泊。

寺院制度是东方发明的。

在印度这些地方,一些皈依宗教的有钱人把自己的庄园舍出来,让教徒们在他家吃喝,研究学问。

同时影响其他信教的人去奉献他们的财产,修寺庙来供奉他们。

随之一些祭司垄断了古代的神庙,利用这个场所宣扬、传承他们的思想。

西方学习了东方的寺院制度而建立了基督教修道院制度。

这里插一句话,我今天不是讲宗教史,是讲大学史,侧重不是宗教的繁衍过程,而是教育形式的变迁。

从宗教发展史中间可以看到大学的发展史,看看当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人们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发生了什么变化。

寺庙除了举行宗教仪式之外,也是个学习的地方。

这里聚集了一批脑袋比较好使的人,探讨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生死呀,雷电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呀,各种各样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包括社会结构,法律。

自从西方学习了东方的寺院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修道院,事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不要光想它是修道院,后面要说的大学就与修道院有很大关系,包括现代的科学院都有关系。

古希腊的Academy,也变成了修道院。

修道院最后产生了出教会,没有寺院,也不会出现教会。

没有聚会的地方,哪有什么教会呢?

今天我说这些,都不是为了研究宗教。

在中世纪的西方,没有一个学者不是教徒,特别是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发展起来以后,学者无一例外都是教士。

就像中国古代的官僚,大部分都是学孔孟之道的"

士"

当然不是绝对了。

当然,有些军事贵族也做官,但纠纠武夫只是在开国需要武力夺权时有用,或者在国家危急时才有事可作。

平时谈论国家大事的,基本都是仕。

我们后来的太学,国子监,都是培养官僚的,但规模都有限的。

在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私塾,还有一些藏书楼演变来的书院。

从私塾到书院,是在农村的家族自治组织状态下形成的。

我们跟西方还不一样,我们在大家族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系。

我们很早就重视教育,一个家族要供自己最好的孩子去学习,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他,然后进入政权,获得权力。

使自己在政权中间有自己的代言人,有自己的利益的表达人,这是我们走的历程。

希腊早期,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就在搞一种像学园似的东西。

他有两部分弟子,一部分叫mathematicians弟子,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

我学习"

我为什么把这个词说出来,不是炫耀我找了点希腊的典故,因为在学校中间有两种学生,一种学生是自主学习,就是我要学习。

还有一种是比较被动的学生,需要灌输的。

前两天,杨振宁就讲到:

大学三四年级以后,不再像中学那样子,要成天听老师讲了。

主要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从同学间互相讨论中得到的。

这个道理,凡是有点自主学习精神的人都会知道。

我记得美国作家爱默生写过一句话:

"

我付钱给我儿子的校长,但教我儿子的却是他的同学"

这个故事开始我当笑话听,后来细琢磨,确实有道理。

因为成年后,学生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了。

老师讲的是基本的教条,他给你一般的辅导,但是对问题感兴趣最多的是同学。

孔子这儿也是这种情况。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七十二贤人中间他们就有很强的自主辩证精神,有自己能够消化知识的方法,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

另外一部分弟子叫acousmaticians,希腊语就是"

坐着旁听"

,这跟"

的人有区别。

毕达哥拉斯要求他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之前,要静默五年。

不能跟别人说话,想问题,想明白再到我这来,静默五年。

还有很多忌讳,不许吃豆子之类的。

要按他的规矩做到后才能成为他的学生,说白了就是要下定决心才行。

因为学习基础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

不要说五年,静默五分钟有人都难受。

要是要从事基础研究,一生可能都要搭进去,也就是一生别的什么事都不能干了。

我后面要讲的第欧根尼就是那样的人。

把一切都放弃,就是琢磨道理。

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人。

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在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很大一部分精神世界。

这是早期的教育。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像基因的东西,从久远的古代一直传下来。

它不为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它有非常强的生命。

这点要记住。

就像我们吃饭用的工具——筷子,存在了一百万年?

两百万年?

可能还要长,从猴子开始可能就用上了。

但是到今天,我们还是用它,还是很好用。

这就是很基础的东西。

就像我们见面要问的"

你好"

,问"

你吃了吗?

一样,这些话有很多基本的要素,大家要记住。

讲演前有个学生记者问我,说现在大学教育是应该深入社会,重视实用呢?

还是应该离社会远点,保持大学一种崇高精神,多研究基本问题呢?

前面我讲到古希腊泰勒斯的故事。

泰勒斯喜欢研究天文,观察气象。

他的婢女总是埋怨他,没给家里多搞些创收。

你连地上的事都没弄明白,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老看天上有什么用?

泰勒斯说,不就是搞点钱吗。

他长时间研究天文气象,他知道,第二年天气将有利于油橄榄树生长,油橄榄将会丰收。

希腊的主要的作物是油橄榄树,主要贸易产品是橄榄油。

咱们在电影《教父》里看到的西西里岛的黑手党头子,特别喜欢西西里岛的橄榄油。

希腊和意大利的橄榄油是很有名的。

泰勒斯看到油橄榄第二年要丰收,就把房子当掉,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雅典城里十部榨油机在农闲的时候全部买走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全城都没有榨油机,他垄断了榨油机,再以高出原价好多倍的价格把榨油机卖掉,赚了很多的钱。

为此他就对他的学生讲,不是我不懂得挣钱,而是我在研究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研究挣钱那套学问,我完全可以做,但那都是二流人才干的事情。

这是个笑话,但不是个简单的笑话。

基础的问题经常要跟实用问题打架,其实悟性好的人是两端打通的。

实用离不开基础,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更好的实用。

基础也离不开实用,理论跟实践是相关的,实用能为基础提供问题与研究方向。

看着好像是两端,实际上是一个绳子的两端,都有关系,做的好的人是能够打通的。

希腊还有个大哲学家,叫苏格拉底。

讲苏格拉底,我们可以讲一个礼拜。

今天我只讲一点,他教了很多学生,却把他处死的罪名是毒害青年。

他传承知识,可是当权者说他是毒害青年。

他是给这个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知识分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发现真理,纠正错误,选择更应该做的事情。

苏格拉底这样做了,结果被501人团投票判决处死了。

大家可以去想一想,这是早期教育里充当导师的风险。

古希腊的第欧根尼也是知识分子。

亚历山大大帝是Power的拥有者,强权拥有者,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征战的范围之大是不可思议的。

他曾经一直向东打,打到孔雀河,打到离我们没多远的帕米尔高原费尔干纳。

如果他们当时继续努力的话,再用一个月的行军时间,就可以进入我们的新疆了,历史将会大大改变。

最后因为军中有了瘟疫,没有办法,不能再东进,只能往南去。

沿着波斯湾走回到希腊,回到马其顿。

就是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样一个藐视世界的人,他看到第欧根尼的时候,想收服他。

他问第欧根尼:

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坐在木桶里的第欧根尼回答说:

那么请你让开点,别挡着我的阳光。

我想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有公益心的知识分子,不屈从各种权势。

亚历山大想把第欧根尼这样的人网罗到他Power底下,为他的这个强大的Power服务,却得到这样的回答。

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有公益心,研究基本问题,要面对世界讲讲清楚这些事,不只是为君王一个人服务。

他们研究Power问题,但我不受Power控制,是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亚历山大说:

“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必做第欧根尼。

我们的孔子、孟子也是这样。

前两天我到山东济宁去看了看。

我原来没去过济宁。

济宁是孔孟的老家。

四条河交叉汇聚在一起,南面是微山湖,北面是冲积形成的涝洼地,古代是湿地。

武侠小说里老讲闯江湖,没听说闯沙漠、闯高山,都是去闯膏腴之地,适合农耕的地方。

济宁的土地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

济宁去年的第一产业产值是140多亿,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总比例值是17%,是相当高的。

孔子老家这个地方,种什么长什么,非常适合定居农业。

有了很好的定居农业,由此才产生了非常稳定的大家族。

有了大家族,礼法在此才非常必要。

有了这种社会结构,儒家思想得以建构。

如果在沙漠里、草原,那孔子一定是弯刀武士。

一天到晚骑马到处流浪,也就不会有他的儒家思想了。

大家不要光听着好玩。

这些基本条件的生成,不是凭空而来的。

为什么在玛雅、在印度没有出现孔子这样的学说?

为什么在长城以北没有出现这样的学说?

都是有道理可研究的。

凡是这些学问,这些思想家的产生,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生存条件有着深远的关系。

不同的条件,生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学说,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不是开玩笑,你们不要以为在听笑话。

先秦诸子,孔子、墨子,鬼谷子,他们教育的特征,都是一个老师带很多的学生。

他们讲学的地方,一般都是在通衢要道之处,交通方便之处,不是在深山老林里。

南来北往的人,多会于此。

欧洲的第一个大学,波伦亚大学,也翻译成博罗尼亚大学,就在意大利中部的博罗尼亚。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产生第一个大学?

是人们汇聚到那个地方去求学而形成的。

比方说在喜马拉雅山上就不会有这样的大学。

谁到那儿去找你去求学呢?

我讲课的方式是,提一大堆问题出来,再寻找问题的解。

有的问题可能有一个解,或数个解,数十个解,我告诉你们,年轻人,为求这些问题的解可能你会费一辈子功夫。

我们可以讨论。

我决不会说,我告诉你这是唯一答案。

我是要你们去想,必须去想,我不告诉你这个问题是终端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后面还有很多很多的事。

比如在我讲到早期教育的时候,书吏跟塾师起了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方式是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孔子、庄子如果是一个时代的人,能不能一起办学?

为什么不办成股份公司呢?

大家要想一想。

西方中世纪有两大创造,一个是法律,一个就是宗教。

我们把中世纪时间放长一点,一般人们都说中世纪是罗马帝国消亡到文艺复兴期间。

我们延长一点,把罗马帝国也算在里面。

古希腊时期在两个领域有非凡的创造。

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文学。

希腊还有那么多文学家,荷马史诗等。

哲学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很多。

但是法学方面出名的学者不多。

从罗马时期开始,一个是法律,一个就是宗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说基督教,由一个非常小的教派变成了庞大的,有自己教会组织的,成理论体系的一个宗教。

我们说成体系,就不是解决一两个小问题,必须对整个世界作出解释。

基督教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创立了比较周延的神学思想。

每个宗教都有一个创始人,但创始人的思维是发散的,不一定能完成整个思想体系的归纳和完善。

都要所谓的第二教主来做这些事。

在基督教里面就是保罗和彼得。

彼得建立了教会,保罗是《新约》的创造者。

成体系的理论就是从他开始慢慢构建的。

教宗教思想,也就是神学,还有世俗世界的罗马法,这些重要的思想与技巧需要传承,而传承要有个载体。

于是在中世纪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学校,一个是宗教学校,一个是法律学校。

最早的专业,就是神学和法学。

所教课程分类,是当时所谓的前三艺,后四艺,合起来叫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是前三艺,还有算术、音乐、几何、天文是后四艺,教学形式都是面对面的,师父教徒弟那样教,重辩论。

不像现在的学校这样成体系的,有课本的教学。

宗教和法律,是后来是欧洲的大学的基本专业。

学校都是从这样起来的,从修道院来的。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化运动催生了大学 

我刚才说了,很多写高教史的人不太明白,讲教育发展只讲大学墙里面的事。

我要把墙里的大学发展和墙外的社会变化挂起钩来。

说说墙外的社会是怎么使墙里的大学成长起来的。

社会不接受你的话,你不可能长大的。

请大家看图片,这是欧洲的第一个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之为大学的博洛尼亚大学,也叫波伦亚大学。

博洛尼亚就在罗马北边一点,大家可以看看地图。

以后我讲每个地名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去查查地图。

而且不仅要看平面的,最好看看立体的图。

那地方是山还是平原?

风从哪儿刮过来?

水是怎么流的?

长什么植被,有什么物产?

要活生生的把自己置于那个地理环境中间,才能够体会那个地方,为什么能出那样的人和那样的社会。

如果你随便看看地图册,一下翻过去,那就看出不了那么多故事了。

以前,对大学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也是糊里糊涂。

我以为最早的大学,可能是一群很有学问的人,为了多教学生,凑在一起搞的大学。

后来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最早的大学不是老师办的,而是学生办的。

博洛尼亚大学就是例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是有学生行会转变来的。

现在翻译成的行会(Universitas),不是行业协会,就是中世纪的行会,也是初期大学的称谓。

这个词的词根(uni-)是联合的意思。

中世纪在行业中出现了许多联合会,是那些从领主土地上跑出来的农奴,凑在一起形成的联合会。

早期翻译只注意了行业特点没有注重联合的本质。

当时很多人都要到意大利来学习法律,南来北往的学生聚集到博洛尼亚这个地方。

早期希腊是沿地中海殖民的,沿海城市相对文化发达。

有很多比较好的老师。

拿波利,佛罗伦萨,比萨,法国的尼兹。

海上交流比较多,知识传播的比较快。

不像山区,老死不相往来。

在博洛尼亚,很多学生租房住在一起。

他们想,我们一个个地找老师求学,还不如凑钱把那些老师一起请来讲课。

不仅省钱省事,关键还能聆听不同观点地老师进行辩论。

这样就有了博洛尼亚大学。

这个大学的建立第一次在教育上改变了一种什么状况呢?

原来的教育形式是一个老师带一群学生,而博洛尼亚大学初建时期是把很多的老师找到一起来,一起来讲。

这就和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就不一样了。

这就有了不同的学派在同一个学校里交流的机会,同时进行教学。

这件事是学生们办的,不是老师办的。

老师教学,学生给钱。

这是教育史与学术研究史上重大的变化。

在欧洲有争论,说博洛尼亚大学不是第一个大学,有人说巴黎大学是第一大学,其实时间差不多。

巴黎大学早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附属学校,像咱们清华大学附中似的,是修道院附中(笑)。

当时在巴黎也是有很多求学的人,组成了很多同乡会,叫"

民族团"

无独有偶,西藏的喇嘛教里也有这样的组织。

他们叫做札仓(藏语),就是一种地域组织,同乡会。

来自山南的,来自阿里的,聚在一起,在寺庙中间形成一个团体,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研究问题。

当时巴黎大学就有很多"

但是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不一样,早期博洛尼亚大学以学生为主导,所定制度对老师来说非常残酷。

今天请老师来讲课,明天早上就可以把老师赶走。

因为我们听了没劲,那就请你滚吧,钱也不给你。

而巴黎大学是,老师们先开始搞了一个联合会,与学生的联合会进行谈判。

最后实现了教师主导。

你们要来学习,就必须要达到几个条件。

如果你学不好,就可以开除你。

巴黎大学的校戳,1241年的,写的是巴黎师生联合会,到了1252年才称之为巴黎大学。

说到这儿,大家要了解一下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运动。

城市化后市民与领主的农奴是很不一样的。

领主社会道德标准就是两个字——服从,下级服从上级,农奴服从领主,全部的道德准则就是"

忠"

但是城市化的市民不同了,他们提倡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来自希腊的海上拓殖。

当你上了船以后,发现有用的同伙比自己的亲属更重要的。

此时,你就会让度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做交换。

由此诞生了契约精神。

这是我们这个以定居农业为主国家的政治与社会文化中所匮乏的。

我们一直是农耕社会,没有摆脱血亲氏族社会的约束。

契约社会重视的也是两个字——谈判。

不能随意屈从,从而谈判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在大学这样自治社会组织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谈判。

一开始教师与学生谈判。

这时候,教师还没有垄断地位。

想看巴黎大学的照片吗?

我没去过巴黎,这没法说,但自1968年以后巴黎大学分成13个大学。

我没法给你一个完整的巴黎大学照片,这里是巴黎大学的一个教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比较重视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前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段,就是欧洲的城市化运动。

在世界文明史上,从没有过像西方中世纪城市化那样在各方面产生过重大作用。

城市是这样发展的,沿着地中海,沿着北面的海岸线,还有莱茵河,出现了很多城市。

大家看,西方中世纪的城市一般都时主教的教堂在城市中间。

我们看平面图,教堂前一般有一个广场。

城市街道全是辐射出去。

城市有没有广场是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广场的,不允许老百姓聚集起来议论国事、政事的。

广场周围居住着些手艺人,城市中间是手艺人,外圈是商人。

商人把手艺人做的东西卖出去,交易,广场上可以进行交易。

以后城市里慢慢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所谓的"

好人集团"

(bonihomines),有钱的人。

他们带领市民跟国王王权和教权在争权利与权力,最后达成协议,成为城市宪章,将其镌刻在教堂的大门上,算是契约。

放在教堂门上,谁都不好抵赖。

在看看西方城市的市政厅。

你看,都是教堂旁边有一个市政厅。

多数有广场,好多城市都是这样。

大学的建立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教权继承平民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化运动催生了大学。

为什么在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在欧洲迅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学?

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佛罗伦萨大学,捷克的布拉格大学,牛津,剑桥大学,还有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为什么出现呢?

这些大学的出现都与城市化运动有关系。

城市化过程中间,出现了很多联合会,这些自治组织起初都是些宗教团体。

自治社会组织出现,知识分子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大家看,大学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联系。

大学与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