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经1副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545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 经1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政 经1副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 经1副本.docx

《政 经1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 经1副本.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 经1副本.docx

政经1副本

政经

单选(10*1),多选(8*2),简答(2*7),分析说明题(4*15)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民主革命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非常软弱,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之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就由原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与完全建成这种新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的。

•中国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直接没收大资本2.和平赎买中小资本

(二)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956年底,我国对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式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992年1月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纵观世界形势,思考中国未来,运筹着大政方略……,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

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之后,邓小平发表了南巡重要讲话,为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久小平南巡的旋风席卷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P215~219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邓小平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

(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发展过程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

(一)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P216~218

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国情:

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阶段

前苏联:

•斯大林:

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赫鲁晓夫:

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阶段”

•勃列日涅夫: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安德罗波夫:

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曲折历史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形成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量)

为什么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分:

划分不同性质社会的客观标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划分同一性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22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主要矛盾

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二)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基本纲领经济政治文化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的意义P223~224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224~227

一、形成与发展

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

第五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提出及特征

二、重要性P228~229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P230~231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各种所有制的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质态结构:

各种所有制生产关系性质的结构

量态结构:

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关系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1、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而且发展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

2、实践证明,只有合理配置所有制结构,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P235~236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p237~2385点

四、经济的腾飞——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一)低起点1.起飞资源小省,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2.国家投入少,经济底子薄

(二)经济腾飞之谜

1、“先生娃娃后起名”

温州首创股份合作经济: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共存,劳动者的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结合,是“既公又私”的混合经济

2、“不论成份不限比例”

A个体私营经济总量、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均居全国第一B“不论成份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C“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D“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不轻视,工作上不忽视”E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良性互动

3、民营企业能量巨大“草根经济”、“百姓经济”

五、坚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1、社会化大生产在现阶段的生产力中占据主要地位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六、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1.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2.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七、公有制的主体地的主要表现P239~240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控制力2.竞争力3.支配力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不是体现在绝对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控制力和竞争力。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247~248

(一)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1.所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承包制2.租赁制3.股份制4.股份合作制5.委托经营制

九、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退出、进入)

2.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资本控股的形式:

绝对控股、相对控股

十、非公有制经济P248~251

(一)个体经济含义:

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经济。

(二)私营经济含义: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经济。

“温州模式”:

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

(三)外资经济:

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三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股权式经营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契约式经营3.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东莞模式”、“苏州模式”

十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一)认识的深化1.“消灭论”2.“补充论”

3.“基本经济制度论”

A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十六大:

“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C十七大: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二)地位和作用

1、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GDP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

2、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的。

3、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安排就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解决了新增就业的80%以上,成为社会安排就业的主渠道。

5.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出口总计195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6.1%。

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高于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倍以上,五年涨幅超过200%,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

例一:

联想:

从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例二:

乳源:

一厂带活一个贫困县)

(三)措施1、指导思想2、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提供融资便利、解决不合理税费负担)3、法律

十二、总结:

1.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制与发展经济的关系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是从总体而言的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斯大林。

3.毛泽东:

A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B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C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是正误交织、前后矛盾的

4.邓小平:

把计划和市场从“制度”层次上解脱出来,赋予了“手段”、“方法”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二、资源配置是经济运行的中心环节

1.资源的稀缺性2.资源配置的两大目标:

比例、效率3.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计划、市场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P263~265改革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

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特点:

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

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特点:

具体性、动态性

(二)计划和市场:

p262~263

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都是资源配置、调节经济的手段和机制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社会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的经济形式。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1.1978——1984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1984——199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3.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市场主体自主化、市场活动竞争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运行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P260~26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P265~266

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项制度、两个体系”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P267~268

基本目标:

按照“五个统筹”(“八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主要任务:

七项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节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含义:

是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经营单位。

特点:

1.拥有自己的资金,提供产品或服务;2.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以法人资格对生产经营活动承担责任;

2.实行独立核算,以收抵支并取得盈利。

(二)性质:

1.由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所决定的自然属性;2.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属性。

(三)类型:

1.按行业(部门)划分2.按规模划分3.按所有制形式划分4.按生产要素比重划分

(四)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1、独立自主的生产行为

(生产活动的应变能力、产品的创新能力、技术的革新能力、人力资源的利用能力、资本的增殖能力)

2.企业自主的分配行为

3.企业的积累和投资行为

(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4.企业的决策行为:

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五)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P271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企业制度(看P283笔记)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

第三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

由一支领取薪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

在这种企业中实行层级式的管理

一般共性:

1、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独立法人制度的基础性内容)

2、有限责任原则(资本保全原则)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法人治理结构:

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分权负责、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中国特性: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

1978.12—1984.9起步阶段特征:

放权让利

1984.10—1993.10全面展开阶段特征:

建立经营责任制

1993.11—新阶段特征:

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三、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1.原国有经济布局的弊端:

战线太长、布局过散、规模偏小、素质较差

2.原则: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3.目的:

既能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又能充分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4.方式:

“抓大放小”

5.结果:

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在降低,但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

第四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1.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2.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消费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P284~286

(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

1、社会总产值c+v+m

2、国民收入

⏹含义P285

⏹增长因素

⏹计算方法v+m

1.不变价格(可比价格)增长速度2.现行价格当年分配

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体系)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2.最终产品(FP):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在同一时期内不再作为中间产品投入消耗的,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

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

两种体系的区别:

(一)核算范围的区别1.社会总产值:

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2.国民生产总值:

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

(二)价值构成的区别1.社会总产值:

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

只计算各部门提供的增加值

我国GDP分析:

总量、人均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P286~289

(一)初次分配

(二)再分配(必要性、途径:

国家预算、劳务费用、价格杠杆、银行信贷)

四、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P289~292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二)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1.积累和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基本比例关系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

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各有一个富于弹性的可行区间

第二节社会成员的个人收入分配P292

1、马克思构想的按劳分配模式:

社会单一全民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社会对个人直接分配、全社会统一标准分配P297~298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规律)

1、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直接原因

2、客观要求(基本内容)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2.不劳动者不得食

劳动量:

(数量:

时间长短、强度大小质量:

熟练程度、复杂程度)

3、作用P29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P298

1.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因此不可能全社会统一分配标准(劳动者的收入量,不仅取决于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还取决于企业局部劳动形成的价值量)

2.按劳分配不是采取劳动券,而是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进行的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P299~300

(四)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决定

2、含义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依靠按劳分配取得

⏹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下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二、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客观必然性

(一)多种分配方式

1、个体劳动收入(农村承包户、专业户的劳动收入和城乡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2、按资分配(个人存款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雇主的资产收入)

3、按经营分配(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4、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受雇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5、按技术、信息和房地产分配(凭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获取的收入)

6、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

(二)客观必然性

⏹由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

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四、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P302~303

(一)效率与公平

效率:

又称经济效率,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

公平:

又称社会公平(1.收入平等:

基尼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平等的指标2.机会平等)

(三)共富与先富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要求

2、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先富是共富的前提和动力、共富是先富的目标和归宿)

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

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地区收入差距扩大3、行业收入差距扩大4、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差距扩大

(二)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利益摩擦加剧和社会问题多发

社会结构: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三)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1、构建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初次分配合理化

2、强化再分配手段,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

3、利用社会力量,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对象:

弱势群体。

内容:

发展以社会捐赠为基础的慈善事业)

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P304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国民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人群的“安全网”)

2.有利于缩小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3.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保险

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三)社会福利(三)社会救济(救助)(四)优抚安置(五)个人储蓄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p305~306

(二)改革和完善:

加快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项目的改革

第四节社会居民的生活消费P307~312

广义消费:

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狭义消费:

生活消费

一、消费的作用p308

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及其素质;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需求和动力

2、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

3、消费是交换的目的,并促进交换的扩大

二、消费水平p309

消费水平:

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

衡量指标:

实物形态指标、劳务形态指标、价值形态指标、自由时间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消费人口总量、物价水平

三、消费结构p310~312

(一)含义:

人们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二)恩格尔定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居民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随着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尽管食品费支出的绝对量也会增长,但它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

(四)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1、产业结构2、居民收入:

当前收入、过去收入、未来收入3、物价水平:

物价变动影响购买力、影响程度依商品品种而定(基本生活消费品的影响远远低于奢侈品)4、消费人口:

人口总量、人口构成5、消费心理

四、消费方式p309~310

(一)含义:

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

(二)消费方式:

社会公共消费方式、个人消费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五、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