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61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01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docx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课时安排学》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测量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

内容

例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

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

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

”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等等。

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

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

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

“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

(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

2.例2(见下页图)。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

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

“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由此引入分米。

(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

“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3.关于练习一中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

在做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

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

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完成此题有困难,可以改换其他调查内容。

千米的认识

1.例3(见下页图)。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3的情境。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

“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

“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

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教学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面几点:

(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2)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活动内容是:

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

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

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

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3.例5及“做一做”。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

(3)做一做中安排的内容是在数轴上填写合适的数,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

4.关于练习二中习题的说明和建议。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

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

例如,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

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学校到邮局不到250米,差不多有200米,所以从学校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是1千米。

教学中,不要仅仅关注结果,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

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4、308÷4等式题,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如果有的学生会计算80×4,也是应该鼓励的。

吨的认识

1.例6(见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

“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要求学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

”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2)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

”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5)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6)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2.例7。

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3.第12页“做一做”。

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4.关于练习三中习题的说明与建议。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

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3题,答案不惟一。

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下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5.关于“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整理。

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应该再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参考教案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