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579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诊断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名词解释.docx

《诊断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名词解释.docx

诊断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1)暗示性提问:

是一种能为患者提供带倾向性的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

2)主诉: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以及患病到就诊的时间。

3)发热(fever)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4)稽留热(ontinuedfever)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5)弛张型(remittentfever)或败血症热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6)间歇热型(intermittent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7)波状型(undulantfever)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8)回归热(recurrentfever)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9)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10)咳嗽: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11)咳痰:

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12)咯血:

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13)牵涉痛:

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14)发绀(又称紫绀):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15)中心性发绀:

是指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的发绀。

16)周围性发绀:

是指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的发绀。

17)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8)心源性哮喘:

重度呼吸困难。

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

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19)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20)柏油便: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亚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便。

21)隐血便: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便。

22)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3)隐性黄疸:

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umol/L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2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5)旁路胆红素:

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26)Gilbert综合征:

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27)核黄疸:

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甚高,多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28)头痛:

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29)眩晕:

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

一般无意识障碍。

30)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31)抽搐

32)惊厥

 

33)谵妄

34)意识障碍

35)恶病质:

长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肿瘤、结核病或甲亢等,可表现明显消瘦的外观,严重者称恶病质。

36)板状腹:

全腹膜炎时腹肌高度紧张、腹肌痉挛强直,称板状腹。

37)消瘦:

消瘦是指当体重减轻至低于正常的10%时。

38)肥胖:

是指体内中性脂肪积聚过多,体重增加,当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

39)被动体位:

是指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

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40)蜘蛛痣:

是指皮肤小动脉未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而称为蜘蛛痣。

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

是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所致和。

41)水肿:

是指皮下组织的细胞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所致皮下组织肿胀。

由于引起原因不同,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

42)Virchow淋巴结:

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颈静脉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

43)蛙状鼻:

鼻腔完全堵塞,外鼻变形,鼻梁宽平如蛙状

44)牙龈铅线:

齿龈游离缘出现蓝灰色点,称为龈线,是铅中毒的体征。

45)颈前三角:

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间的区域

46)Oliver氏征:

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触及气管向下曳动

47)锁骨中线:

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48)肋脊角:

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49)皮下气肿: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为皮下气肿。

50)鸡胸:

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称之为鸡胸。

51)三凹征: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52)Kussmaul呼吸: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53)胸膜摩擦感:

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称为胸膜摩擦感。

54)管样呼吸音:

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55)语音震颤:

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称为触觉语颤。

56)自发性气胸:

因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或肺表面胸膜下肺大泡,导致肺膜脏层破裂,使肺和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而形成气胸,谓之自发性气胸。

57)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58)震颤:

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59)心包摩擦感:

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收缩期与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

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

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60)Austin—Flint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称为Austin-Flint杂音。

61)Graham—Steell杂音:

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时,肺动脉瓣听诊区出现柔和的吹风样舒张期反流性杂音,称为Graham-Steell杂音。

62)心音分裂:

左、右两侧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组成第一、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时距延长,则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两个心音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63)奔马律:

系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

 

64)大炮音: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的搏动互不相关,各自保持自己的节律,当心房心室同时收缩时可产生极响亮的第一心音,称为大炮音。

65)洪脉:

脉搏增强且振幅大,称洪脉。

是由于心搏量大、脉压宽和外周阻力低所致,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66)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涨潮落,故名水冲脉。

检查时紧握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可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系脉压差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甲亢、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

67)重搏脉:

某些病理情况下使正常的重搏波增大,使一次心搏引起的脉波似两次,即收缩期与舒张期各扪及一次,见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长期发热,使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患者。

68)交替脉:

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为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69)奇脉:

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又称“吸停脉”。

70)枪击音:

听诊器鼓型胸件轻放股动脉表面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严重贫血。

71)Duroziez双重导音:

以听诊器鼓型胸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脉压增大的疾病。

72)毛细血管搏动征:

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病人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时则局部又发红。

随心动周期局部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等。

73)Kussmaul征:

大量心包积液,心脏舒张受限,静脉回流受阻,颈静脉怒张,深吸时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Kussmaul征。

74)Ewart征:

大量心包积液时,由于肺受挤压,可见左肩胛下角下区出现语音震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称为Ewart征。

75)蛙腹:

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腹壁松施,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

76)舟状腹:

患者仰卧时前腹壁水平明显低下,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趾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如舟状,见于消瘦和脱水者。

77)胃型或肠型:

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78)揉面感:

结核性,癌性腹膜炎炎症发展缓慢,对腹膜刺激缓渐,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形成腹壁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

79)反跳痛:

当医师用收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

80)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81)Murphy征阳性:

胆囊疾患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为Murphy征阳性。

82)移动性浊音:

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通过改变体位,使液体流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83)尺压试验:

患者仰卧,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

以鉴别卵巢囊肿和腹水,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传到硬尺,使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如为腹水,则硬尺无此种跳动。

84)肠鸣音: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

85)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

86)偏瘫:

 

87)动作性震颤:

88)Hoffmann征:

为上肢锥体征。

检查者左手持被检者腕部然后以右手中指与示指夹住被检者中指并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

以拇指迅速弹刮被检者的中指指甲,四指轻度掌屈反应为阳性,多见于颈髓病变。

89)Q-T间期:

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90)病理性Q波:

Q波的宽度≥0.04s,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的1/4,称为病理性Q波,可见于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

9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常引起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称病态窦方结综合征。

心电图表现为窦缓、窦性停搏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92)多源性期前收缩:

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93)非Q波心肌梗塞:

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表现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通常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

94)小气道:

是指在吸气状态下气道内径≤2mm的细动气管(相当于第6级支气管分支以下),包括全部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是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容易受累的部位。

95)剩余碱(BE):

是在38℃,PaCO25.33KPa、SaO2100%条件下将血标本滴定至PH7.40时所消耗酸或碱的量,表示全血或血浆中碱储备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反映代谢因素改变。

96)SaO2与PaO2相关曲线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即ODC。

其曲线呈特殊的S形,分为平坦和陡直段两部分。

PaO2在8.0KPa以上,曲线平坦,PaO2降至7.0KPa以下曲线陡直。

ODC曲线这一特点,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即:

回流到肺部的静脉血PaO2低,处曲线陡直段,只要肺泡氧分压上升到60mmHg,SaO2即可达90%,而PaO2高的动脉血到达周围组织时,由于组织PO2低,SaO2迅速下降,血红蛋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给组织需要。

97)实验诊断学:

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98)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99)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

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100)Auer小体:

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101)类白血病反应:

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102)网织红细胞反应: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103)原位溶血:

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104)代偿性溶血病:

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105)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06)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07)TFPI: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与Ⅶa,Ⅹa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它们失活.若TFPI水平降低易患血栓性疾病.其临床意义为TFPI减低可见于:

严重创伤,广泛手术等,TFPI增高可见于妊娠.

108)3P试验:

即plasmaprotamineparacoagulationtest的缩写,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

109)比粘度:

相同体积的血液、血浆或血清,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时间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需时间的比值分别称为血液、血浆或血清的比粘度。

110)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及其活性降低。

常见于胰腺手术和恶性肿瘤等。

111)Du是D抗原的一种变异型,为一组弱D抗原,它不能与所有抗D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易被误定为Rh阴性,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

检测时需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

112)选择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血浆蛋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多见于小儿肾病综合症。

113)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114)多尿:

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15)柏油样便:

大便呈黑色,且稀薄、粘稠、发亮,形似柏油。

这是由于红细胞被胃肠液消化破坏后变为正铁血红素,叶淋及硫化铁,后者刺激小肠分泌过多粘液而引起。

见于消化道出血。

116)白陶土样便: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或缺如,便大便呈白陶土色,这种大便称白陶土样便。

117)心力衰竭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后称为含铁血黄素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梗塞及肺出血患者。

118)基础胃液量:

经12小时空腹后,在吞管、胃管成功后应用电动负压、吸引器,以4.0~6.67Kpa负压持续抽取1小时所得胃液总量称为基础胃液量。

正常约为10~100,大于100ml为增多,见于胃泌素瘤等疾患,小于10ml为减少,见于萎缩性胃息等疾患。

119)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脑瘤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增加,而细胞数正常即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120)浆膜腔:

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

121)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122)尿渗量:

系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而言。

123)A/G倒置:

根据清蛋白与球胆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胆白的比值(A/G),正常时1.2-1.5,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见于球胆白升高引起。

124)血清结合胆红素:

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

(CB)。

125)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同一组酶,因此又称同工异构酶。

126)“胆酶分离”现象:

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127)低血钾症:

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低血钾症,临床上多见于①摄取不足:

如营养不良②丢失过多;如频繁呕吐③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周期性麻痹以及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

128)总铁结合力:

凡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

129)未饱和铁结合力:

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130)心肌酶谱

131)血清甲状旁腺素测定:

在甲旁亢时,血清PTH常明显增高。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PTH原型,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大为提高。

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该法正常范围为1~10pmol/L,平均值为3.42pmol/L,本症患者在10pmol/L,但注意与慢性肾衰患者作鉴别。

132)治疗药物监测(Theraputicdrugmonitoering,TDM):

是指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指导临床用药,提高药物疗效,避免药物中毒,建立科学的个体给药方案的一种合理和实用的方法。

133)免疫球蛋白:

通常是指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134)补体:

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由传统途径的9种成分C3-C9、旁路途径的3种成分及其衍生物组成,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和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135)干扰素:

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和控制细胞增殖作用。

136)ASO:

又称抗O或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溶血素“O”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

137)WidalReactin:

即肥达反应,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液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血清凝集试验。

138)IgM嗜异性抗体: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感染时患者血清中可出现一种凝集异种动物(如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称为IgM嗜异性抗体。

139)Weil-Felixreaction:

即外-非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的病原体均属立克次体,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2、OXk有交叉抗原,可利用这三种变形杆菌作为抗原检测立克次体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

140)冷凝集试验:

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患者的血清中常含有较高浓度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即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或“O”型红细胞与0-4℃条件下起凝集反应,在37℃时已凝集的红细胞呈可逆性的完全散开,故称冷凝集试验,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141)肿瘤标志物

142)Bence-Jones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