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585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

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故选A。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3.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另称取14.9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KCl+AgNO3═AgCl↓+KNO3,

74.5 

143.5

14.9g 

28.7g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1.7g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1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

B、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

C、由A知,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

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

4.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

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

Zn、稀H2SO4

Cu、稀H2SO4

KNO3

NaCl

BaCl2

Ba(OH)2

A.AB.BC.CD.D

【答案】C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

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5.A~H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为一种单质,D为碳酸钙

B.可能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C.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H的浓溶液具有挥发性

【答案】B

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推断D是碳酸钙;

根据C和D可以相互转化,则C为二氧化碳;

根据A既可以转化成B,又可以转化成C,A既可能是碳,也可能是氧气,但由于题中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本题中这种元素只能是氧元素才能推出合理结论,因此A是氧气,B是一氧化碳;

根据D是碳酸钙,E、F均可以转化为碳酸钙,则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或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

根据D、E、F都可以和G、H反应,且G可以转化为H,在初中阶段可以推知G、H都是酸,且G是含氧酸,H不一定是含氧酸,在初中阶段可以推断H是盐酸,则G是稀硫酸。

因为稀硫酸和粉末状的碳酸钙能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在不断搅拌时稀硫酸和块状碳酸钙也是能反应的),稀硫酸和可溶性碳酸盐、氢氧化钙都能反应,而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能生成盐酸,所以推断G是稀硫酸合理。

A、根据题意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分析可知A是氧气,是单质。

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D是碳酸钙。

选项A正确;

B、根据分析,题中反应可能有化合反应如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能有分解反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但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因为氧气转变成二氧化碳、氧气转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变成二氧化碳都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选项B不正确;

C、因为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也可能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所以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H是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选项D正确。

故选B。

6.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44106100

y2.2gz5g

106/44=y/2.2gy=5.3g106/100=z/5gz=5.3g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

x点的值为(5.3g+5.3g)÷

10%=106

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

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7;

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

D.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图1中c点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选C

点睛:

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7.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

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N2、CO2,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8.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①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②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③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④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随着加入的硝酸钾的质量的增加,溶液的质量,从一个不为0的值逐渐增大到硝酸钾饱和,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符合题意;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因为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分开。

故选A.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C、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错误。

11.在25℃时,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B.大于1.06g而小于2.86gC.等于2.86gD.大于2.86g

1.06g无水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加入到饱和溶液中生成0.01molNa2CO3·

10H2O结晶水合物,其质量为0.01mol×

286g/mol=2.86g,又因为原饱和溶液加入无水碳酸钠与水反应而消耗溶液中的水,会有晶体析出,故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86g;

12.中考复习阶段,小轩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

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甲烷、氢气和氧气;

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

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⑤⑥D.②④⑤

【解析】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合理;

②催化剂一定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中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减慢反应速度,不合理;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合理;

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合理。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3.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32

46

64

85.5

110

138

170

甲是80℃含有100g水的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饱和溶液只有2种

B.甲到乙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25:

34

D.甲溶液冷却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60℃~70℃之间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A、由题中信息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2g,所以80g水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5.6g,所以可推知硝酸钾的总质量为25.6g+110.4g=136g,80℃时,80g水中溶解136g硝酸钾刚好饱和,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丁是饱和溶液,所以乙、丙、丁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甲到乙的过程中,没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正确;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0g:

136g=25:

34,正确。

14.将22.2gCu2(OH)2CO3放在密闭容器内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2g。

在剩余固体里加入10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红色金属。

已知:

Cu2O+H2SO4=Cu+CuSO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2g剩余固体是纯净物B.过程中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和为7.0g

C.残留红色金属质量为12.8g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碱式碳酸铜分解时,部分生成了氧化铜,部分生成氧化亚铜

设分解生成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m,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由①②计算可得

因此生成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均为11.1g,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y,与氧化亚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1,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2

A、剩余固体加硫酸后生成铜,说明15.2g剩余固体是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是混合物,故A不正确;

B、过程中生成CO2和H2O、氧气的质量和为7.0g,故B不正确;

C、残留红色金属为铜,质量是3.2g,故C不正确;

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D正确。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观点

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碱溶液都显碱性

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元素,还可能含有其它元素,错误;

B、溶液中颜色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是盐,但显碱性,正确;

D、氯化钠溶液稀释后pH不会发生变化,错误。

1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个操作过程,其中与事实不相吻合的是:

A.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

B.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

D.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

【解析】A.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钡反应完后硫酸钡的质量不再增加;

B.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酸性逐渐变成碱性,溶液的pH增大,组后溶液的pH大于7;

C.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开始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零,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错误;

D.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但是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17.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表示直接转化关系)。

某同学推断正确的是

A.若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则C一定为水

B.若C为H2O,B为CO2,则A可以为酸、盐、氧化物

C.若A为氧化铁,B为铁,则C可以为FeSO4

D.若A为FeSO4,B为CuSO4,B→C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A、若A为碳酸钙,碳酸钙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生成氧化钙,B可为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但是C不一定为水,可以是盐,如氯化钙,硝酸钙等,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若C为H2O,CO2与碱反应可以生成H2O,则A可以为酸,如碳酸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为盐,如碳酸盐可以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为氧化物,如氧化铁可以与碳单质或酸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推断正确,故符合题意;

C、若A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被碳、一氧化碳、氢气等置换得到铁单质,B可为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C可以为FeSO4,氧化铁不能直接与酸或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A为FeSO4,B为CuSO4,FeSO4无法直接转化为CuSO4;

B→C可能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生成盐,如加入锌置换生成硫酸锌。

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溶解度+100g)×

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

(30g+100g)×

100%<

30%;

C.由图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