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94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docx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②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③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山岛竦峙③沿溯阻绝④感时花溅泪⑤君问归期未有期⑥山河破碎风飘絮

(2)①浊酒一杯家万里②略无慕艳意

【解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别字。

本题中的“曾”“竦峙”“溯”“溅”“絮”“慕”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9分)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fù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

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lǚ行植树义务。

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

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布祖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ù()盖比较()lǚ()行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A.切合、相合B.刚才、方才C.往、到D.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覆jiào履

(2)绿水清山绿水青山(3)A(4)这很令人担忧。

【解析】

(1)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

作答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题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2)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这里的“绿水清山”应为“绿水青山”。

(3)“适龄”的意思是年龄适合某种要求的。

“适”是“切合,相合”的意思。

据此答案为A。

(4)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是:

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号。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4分)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他是()

A.罗曼·罗兰B.贝多芬C.米开朗琪罗D.托尔斯泰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_____________,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沙僧(或:

沙和尚、沙悟净)金身罗汉(或:

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段、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知识做好积累。

(1)根据阅读《名人传》识记的常识作答。

“用苦痛换来欢乐”“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可知,这个人是贝多芬。

故答案为B。

(2)根据提示信息“降妖宝杖”可知这个人是沙僧,西天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4.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12分)

【我阅读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

【我阅读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

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

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阅读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

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答案】

(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A

(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②不耻下问请教

(3)示例:

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

【解析】

(1)①考查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

划分时注意表达意思的完整性。

根据主谓之间和动宾之间要停顿来解答。

②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确定答案。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故朗读时应该采用舒缓的语气。

(2)①【甲】处画线句子的语病是并列不当,诗歌包括“古典诗词”。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的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这里应该改为“虚心请教”。

(3)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

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

①确定句式仿格调;②要研究例句仿修辞,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点睛:

仿写句子的原则:

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语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

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知识》2018年第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何作用?

(4分)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说明顺

序。

(3分)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

(3分)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6分)

【答案】5.B6.分类别、下定义。

分类别:

明确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

作诠释:

准确解释了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的特征和区别。

7.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

8.

(1)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2)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3)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

人生的成功如同雾凇奇观的形成,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付出艰辛努力,还要抓住机遇。

【解析】

5.第⑤段对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说明,分别说明了形成的两个条件:

①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②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画线部分说明的是第②个条件。

其中,[乙][丙][丁]是对[甲]句的具体阐释。

[乙][丙]两句,对应说明雾凇形成要求“天晴少云”;[丁]句对应说明雾凇形成要求“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注意题干中“哪两种”“各”的提示与要求,以防漏答丢失分数。

阅读第⑥段,由“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另一种是……”可判断第⑥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其中“过冷雾滴碰到……结构较紧密”“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就会脱落”等内容对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进行了解说,因此可以得知本段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事物更浅显易懂,让读者易于接受。

综上,分条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通读全文,据其内容及中心句不难得出选文的行文思路。

选文第①-④段是对雾凇外表“通透灵动”(在第段提取)美的说明,第⑤段说明了雾凇形成的条件,第⑥段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第⑦段说明了雾凇“内在的优秀品质”(在第⑦段提取)。

这是一种由表入里的逻辑说明顺序。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首先通过找寻关键词“改善环境”来确定答案所在的区域,即第⑦-⑨段。

然后从中提取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这三个说明雾凇可改善环境的句子,将这三句删减概括为更精练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

第⑤段说明了“雾凇奇观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由此同人生取得成功相联系,可得出相同点,即都需要做好准备,付出艰辛努力,据此来阐述启示。

[二](21分)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

“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

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在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

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她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

只是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

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

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

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

[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

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

【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

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

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

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3分)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1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4分)

(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12.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

14.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4分)

【答案】10.D11.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地表达了“我”听到歪儿叫喊、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体现了歪儿对玩“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及对友谊的渴望之情。

1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歪儿沉醉于玩“踢罐电报”的游戏,引起下文大家对歪儿的理解与友爱

13.

(1)大家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的到来。

(2)大家作假成真,情愿被他捉住,尽力不叫他坐庄。

(3)“我们”又像先前一样兴奋、亲热、满足。

14.示例:

歪儿。

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

【解析】

10.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本文记叙了男孩子们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体瘦弱的歪儿总是被伙伴们捉弄,因此他被妈妈责骂并不让他跟“我们”一起玩。

歪儿看着小伙伴们的游戏因为少了自家的铁罐,而使快乐减色许多,虽然之前歪儿曾经受到伙伴们的欺负,但是终究于心不忍,不计前嫌地把铁罐从窗口扔了下去,希望小伙伴们能尽兴地玩游戏。

由此,“我”对自己之前戏弄歪儿的事感到愧疚。

据此,“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这句话应该放在【丁】处。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加点词都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特殊作用。

(1)句中,“飞”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我”的急切之情。

(2)句中,三个“宁愿”构成排比,表现出歪儿对“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

12.考查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

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

结构上:

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

本题中的这句话独句成段,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这一事实,既表现了“我”对自己之前戏弄歪儿的愧疚与忏悔,也表现了对歪儿回到游戏队伍中这一事实的喜悦与激动。

据此,结合文本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概括作答。

13.考查筛选、整合信息。

通读全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点睛:

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

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4.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

以贯穿文章的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也可以到文章中去提炼,抓文章的开头,抓文章的结尾,抓文章的中心句,抓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在拟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如本文可以以人物“歪儿”作为题目,也可以用主要事件“玩踢罐电报”作为题目。

理由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三](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又何间焉间:

-------------

(2)小惠未徧徧:

------------

(3)必以信信:

--------------

(4)必以情断之之:

-------------

(5)智虽弗及及:

-------------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2分)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4分)

【答案】15.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到,达到。

16.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对话(或:

语言)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15.考查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遍及,普遍”的意思;“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案件。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重点;

(2)句中的“是”“则”“可”几个词是重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方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

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