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597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杏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骨耜B.石犁C.铁犁犁冠D.耧车

2.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青花瓷、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话最能反映()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种地获利更大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4.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5.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A.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B.“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C.“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D.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6.读右图,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7.某影视公司拍摄一部发生在北宋末年的电视剧,从历史角度看下列情境不应该出现的是()

A.剧中人宅屋之间开了一家店铺B.主人公在某地草市饮酒游玩

C.剧中的店铺由于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门D.剧中人物相约在开封逛夜市

8.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9.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的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得入海。

这反映当时清政府实行()

A.海禁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皆本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0.“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②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

③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④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这位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是()

A.陈启元B.张謇C.荣德生D.孙英德

13.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14.“……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透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

A.民族独立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C.坚持实业救国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15.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6.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是()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工分票“人民公社”宣传画农业承包合同书

A.土地的用途B.土地的使用权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1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B到C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19.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

“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

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排除资本家的管理B.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C.提高了生产效率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20.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

“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到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邓小平南方谈话D.中共十四大

21.右图是《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

这一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企分开政策的实施与推广

B.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3.1992年,美国《时代》周刊说邓小平“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指邓小平(  )。

A.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B.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

C.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D.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

24.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六大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GDP由199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9万亿元,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迅速扩大

26.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

“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

”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  )。

A.完全西化B.中西合璧C.固守传统D.女扮男装

2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名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应该是:

()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

28.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  )。

A.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B.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29.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报道国内外大事

3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B.化工C.航空D.电报

厦门市杏南中学下学期阶段性考试

姓名班级座号考场考场座位号

高一年历史科答题卷

一、选择题(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天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生产方式?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裁:

“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

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运进来。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2分)

 

材料三:

“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清廷于1897年诏令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次年,清政府谕令各省设立“农务局”,掌管督课农务事宜,决定在学堂中设立农学科”。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3)据材料三列举晚清政府农业政策的新变化。

(4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

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

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

千元)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仔细观察四幅火柴商标图片,你认为这些火花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分)

 

(3)材料二说“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2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4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

“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材料三: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984年《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请回答:

(1)材料一里面提到的老人是谁?

(1分)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

(4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提到我国“实行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1分)

 

(4)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1分)

 

厦门市杏南中学下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每题2分,共60分。

31.(10分)

(1)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

(2分)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2分)

(2)新现象:

农产品商品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分)(答对任答一点即得2分)

(3)变化:

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设立农务局、设立农学科。

(或出现了近代化趋势)(答对任答两点即得满分4分)

32.(10分)

(1)时代主题:

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

(答对任意1点得满分2分)

(2)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对任意2点得满分4分)

(2)特点: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答对任意1点得满分2分)

(3)根本出路: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答对任意1点得满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