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20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2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考作文辅导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5套高考模拟卷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

运用直觉置身情境激发灵感

为什么总有一些平时的语文尖子,作文成绩很棒的学生,在高考中失足?

原因当然很多,但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

平时在写作上痛苦一阵,在写作上遭遇一两次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促使人去深思,会有利于考生心智的成熟,会形成敢于大胆去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怕碰钉子,从而善于掌握方寸。

但在平时也要尝到写作的甜头,并设法适时给自己减压,从而获得成功感或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增强写出高分作文的信心。

这两者对形成最佳写作心态都很有好处。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但高考作文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常常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思维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引发思维灵感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

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态。

例如,上海考生陈一菁说:

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

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

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

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

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

在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

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

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在考场上运用这种直觉随记法,可随时记在草稿纸上,然后等写作文时,作为立意构思选材的重要参考,这很可能成为考场作文妙招。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引发写作思维灵感

一心二用法,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的心理和思维有时是可以一心二用的。

考场作文写作的一心二用法,是指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

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而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

例如,写作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论据材料,就可看看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文言文、古诗、现代文等)和语言表述题提供的材料有没有与作文题相关联的内容,临时借来救一下急。

(但是千万不要原文照抄!

)这虽然是下策,但是能把作文补充完整了,总比不能完篇好,得分也要高一些。

三、学会用想象置身情境,酝酿情感,引发灵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

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

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和思想修养及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506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

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多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

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

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写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

读是基础,只要读起来,读进书中,你才会感受到世界的博大复杂,才会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才会感受到作家内心的热血在流淌,才会感受到哲人学者思想的博大精深。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来说,读书则是撬起地球的支点。

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是时刻不会停止的,而提高阅读和吸纳能力的关键,这在读、思中,要用头脑去感悟生活,用感情去体验生活。

你读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你要思考,为什么朱自清要精心描写那白水煮豆腐,你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你要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却极力赞美牡丹的拒绝?

如果你在思考中,又忽然有所悟,原来朱先生也是那样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的,人生其实全在奋斗努力中成功,原来作家张抗抗不仅仅是赞美牡丹的品位和个性,而是在赞美人的品位和个性,作家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个性呢?

那么,这又使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这种读书思考、感悟,岂止是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其实已经在提升你的生命的高度,增加你生命的厚度。

慢慢地你将会发现自己在潜滋暗长,也具有了生命的品位和个性。

到考场写作时,这种品位和个性也将引发你的灵感,文思也可能就会如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这将是怎样一种作文考试境界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刈草(yì)拯救(zhěng)眩惑(xuàn)秸秆(jié)

B.凛然(lǐn)不啻(chì)铁砧(zhān)蹶然(jué)

C.憎厌(zèng)惝怳(huǎng)拾级(shè)木讷(nè)

D.拗断(ǎo)惩创(chuàng)豇豆(jiāng)羁绊(jī)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回想起我一切以往的卑怯,这些卑怯的回忆不离我,它们毒害了我的生命。

人们通常抱撼死后不能保有回忆。

这样将多幸福啊!

B.在幼虫臃肿的身体里储存有一种黏液,当它掘土的时候,将黏液喷涂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

D.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义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羞愧)峨冠博带(宽)横征暴敛(搜刮)神乎其妙(那样)

B.举一反三(反复)趋之若鹜(快走)不可逆转(方向相反)长治久安(太平)

C.有史可稽(考核)物力维艰(维持)天理昭彰(明显)游目骋怀(尽情开放胸怀)

D.别开生面(另外)一蹴而就(踏)明日黄花(指重阳节后)销声匿迹(消失)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笛卡尔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

学校中的功课外,

他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

,在总结学习成绩时,他毫不自满,犹豫

了,怀疑自己学得的东西是否可靠。

A.除了还可是甚至以至B.除了也并且虽然但是

C.不仅还并且即使还是D.不仅也可是而且并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减少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友自发在上留言,大家热情地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

B.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C.目前全球蕴藏的煤和油气等资源仅够人类今后数十年之用,一旦其消耗殆尽,我们能用什么来作为替代能源?

是核能还是太阳能?

或是其他什么类型的能源?

D.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借喻)

B.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讳饰)

C.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通感)

D.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对比)

8.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200多名各国记者。

(描写)

B.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说明)

C.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

(抒情)

D.找到了这个为贫困的病人提供休养的场所后,仅仅一天时间,修女们就将二十多位最贫困、最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

(叙述)

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者、朝代或国籍及文体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古体诗

B.《雨霖铃》柳永宋代慢词

C.《神的一滴》梭罗美国散文

D.《茶馆》老舍现代小说

10.下列课文的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还是对世人的规劝,都是极平常的话语,语言的流畅,描写的细腻,都是本文的过人之处。

B.《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篇重在谈音乐、绘画和建筑设计艺术的文章。

C.《纪念刘和珍君》通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

D.《落日》一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把一个宏大的仪式表现得清清楚楚;选材时注意点面结合,既有鸟瞰似的白描,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

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的无数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

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

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11.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A.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B.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

除非等到能够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C.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D.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2.选文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物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物种变异和自然地理密切相关。

C.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D.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13.结合全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从研究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

生物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并且会受到人类“选种”的影响。

B.物种会发展它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学者们认为物种是被独立创造的,它不是从其他物种变异而来的。

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缺少根据,并不正确。

D.作者经常获得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知识,它能给研究物种演变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C.作者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学说。

D.文段先分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进而推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15.结合选段,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达尔文的观点的一项是

A.有的自然学者可能对生物变异的原因解释得还不充分,完善。

B.自然选择一定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且唯一的条件。

C.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可以为了解生物变异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D.物种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二)

①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

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

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质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

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

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

②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苏东坡又写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记。

一天夜里他不能入睡,起来在承天寺月下漫步,承天寺离临皋亭很近。

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

这篇游记现在已然成了散文名作,因其即兴偶感之美,颇为人所喜爱。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他究竟怎样陶冶出此种恬适的心境呢?

且听下回分解。

16.①段中总领①至③段内容的句子是

A.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

B.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C.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

D.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

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17.①段中,作者认为苏轼赤壁夜游散文诗的绝妙之处在于

A.用赋体写赤壁夜游,调动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推升了文章的艺术成就。

B.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赤壁夜游,不借助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获得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成就。

C.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D.既调动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又运用语调和气氛,推升了文章的艺术成就。

18.对①段中加点字“催眠”“失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催眠”指文章使读者产生绵绵睡意,“失落”指读者失去对文章的判断。

B.“催眠”指文章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意境,“失落”指读者融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

C.“催眠”指文章使读者产生绵绵睡意,“失落”指读者融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

D.“催眠”指文章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意境,“失落”指读者失去对文章的判断。

19.对②③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从极短的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读出苏轼的宁静欣悦的精神境界。

B.《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一种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具有即兴偶感之美。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非宁静欣悦之人不能写出。

D.作者提及《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达对苏轼超类绝伦的文学造诣的深深钦佩。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则何以哉B.以有尺寸之地

C.以俟君子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

A.唯求则非邦也与B.或师焉,或不焉

C.拔剑切而啗之D.倚歌而和之

22.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B.不拘于时

C.求人可使报秦者D.相与枕藉乎舟中

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三子者出,曾晳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且为之奈何

2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如谦虚谨慎、注意分寸的冉有,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的公西华等等。

B.《劝学》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C.《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篇寓言,以庖丁解牛寓养生之道,阐释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D.《将进酒》是李白在遭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借酒发泄心中对现实不满的一首古体诗,体现了诗人藐视权贵的无畏气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7小题,共20分)

(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

26.《静女》这首诗出自哪部作品?

请对该部作品作简要介绍。

(2分)

27.“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28.本诗塑造的男女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分)

29.请转换角度,以“静女”的口吻,用现代汉语来叙述诗中所描绘的事件,字数100字左右(4分)

(二)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30.文中对“她”(祥林嫂)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文段中的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2分)

31.请试着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4分)

32.小说起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