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44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习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3.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全”全球瞩目,“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过程减少大气中的CO2

C.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4.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部分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J)

419.00

209.50

146.65

62.85

A.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为209.5J

B.食物中的能量只有15%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D.能量由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的效率为50%

5.在林地果园中散养土鸡,让鸡采食大量的天然饲料,既可替代人工除草,又可替代人工施肥,而且能提高鸡的品质,降低饲养成本。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果园养土鸡,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果园的能量传递效率

B.鸡粪不能直接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但可提供部分物质,节约用肥,减少污染

C.果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D.种养结合降低了成本,获得了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

6.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B.长期喷洒DDT,螳螂体内DDT浓度往往高于螟虫

C.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

D.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①和②分别属于生产者和初级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

D.图中的X3/X2代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8.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生产者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

A

U

Y

X

WV

B

U

V

W

XY

C

V

U

Z

XY

D

V

U

Y

WX

9.对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B.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C.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④为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10.下列各序号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B.①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⑥⑦

11.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什么?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13.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其同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

B.丙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甲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

甲→乙→丙→丁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4.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

①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③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可能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物群落还未演替到顶级状态

D.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④无影响

1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

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注:

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b或d中的能量

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16.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17.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温室效应B.臭氧层破坏C.酸雨D.有毒物质的富集

18.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D.被分解者分解

19.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

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A>B=CB.A=B+C

C.A>B+CD.A

20.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是自养生物

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21.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经过往复循环的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C.生产环节的增多、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氮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大量元素,一些微生物对土壤中含氮物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请判断下列有关这些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瘤菌能把N2转化为NH3,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圆褐固氮菌能分泌生长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转化为N2,是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D.土壤中一些微生物能把尿素等物质转化为NH3,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3.“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24.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25.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26.下图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十C2+D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十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l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C02进人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

B.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与细胞呼吸等有关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自给自足

D.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来源于生物

28.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哪两个生态系统?

A.热带雨林、温带森林

B.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寒带针叶林

D.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29.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下表为三地区森林枯枝落叶量和土壤有机物现存量的调查数据,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

北方森林

温带落叶林

热带雨林

枯枝落叶量(单位:

t/ha)

7.5

11.5

30

土壤有机物现存量(单位:

t/ha)

35

15

5

A.北方森林、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森林

C.温带落叶林、北方森林、热带雨林

D.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北方森林

30.如图X代表某一生物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若X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则①、②、③、④代表C、H、O、N

B.若X是与人体内环境稳态有关的四大系统,则①、②、③、④代表呼吸、消化、循环、免疫

C.若①、②、③、④是增长、波动、稳定、下降,则X为种群的数量变化

D.若①、②、③、④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则X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非选择题

31.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填字母代号)

A.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农产品的产量D.延长食物链,使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该图中的食物链条。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农作物,1/4来自家禽,1/4来自猪肉,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蔬菜千克。

32.(10分)下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的自我净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

(2)微囊藻是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河流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__________。

(3)在河流的上游段,溶解氧因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大量减少,但在河流的中下游的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可采用黑白瓶法。

该方法是从湖泊的一定深度取水样,测其初始的溶氧量。

然后将水样分装在透光的白瓶和不透光的黑瓶中,黑白瓶都放回取样深度,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测黑白瓶中溶氧量,这些数值可用来研究该水层是否存在光能自养生物,以及它们固定太阳能的多少等问题。

此时,白瓶中溶氧量的变化是瓶中生物________________之差。

(5)前些年,人们为了追求农业的高产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得河流受到的污染也慢慢加剧。

请问,在该事例过程中人们违背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3.(10分)下图是关于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研究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开始,分解者是___(生物名称),贼鸥与海豹的关系是

(3)科学工作者每年需要统计该生态系统中念珠藻的种群数量,一般使用__________法

(4)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由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演替。

(5)假设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贼鸥不以尸体为食,且等比例地捕食各种生物,则贼鸥增重性3Kg至少需要消耗念珠藻_________Kg。

34.(9分)下面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狼和兔的数量波动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结构。

(2)图甲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是

,图中未标明的能量流动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若图甲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农民为达成上述

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乙图中狼和兔数量波动情况,可发现二者在数量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狼和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反捕食和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

35.(9分,每空1分)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此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

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

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

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②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2分)。

(传递效率按20%计算)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

(4)你认为此项生态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有些生物的食物相同,因此在食物链中有的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A错;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等,故B错;自养生物都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自身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C正确;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同一地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群落是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故A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生产者还能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②过程是光合作用,可通过增强②过程减少大气中的CO2,B错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的循环形式是,CO2,C正确;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③是化石燃料燃烧,减少③可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D

【解析】

试题分析:

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19.00-209.50=209.5,故A正确。

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能量=209.5-146.65=62.85,占食物中的能量比例为62.85/419.00=0.15,故B正确。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单向流动,故C正确。

由于不知植物固定太阳能是多少,无法计算能量由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的效率,而且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和从表格获取信息能力。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果园养土鸡,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果园的物质循环利用,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故A错。

鸡粪不能直接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但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提供植物矿质元素,故B正确。

果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故C错。

该生态工程实现废物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6.B

【解析】

试题分析:

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三个营养级,草、螟虫、螳螂,故A错。

DDT在生物体内不容易分解,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逐级积累,为生物富集作用,故B正确。

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外源性因素调节,故C错。

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7.C

【解析】

试题分析:

X1过程还可以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故A错误。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故B错误。

分别中的能量是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C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能量之比,同化能量还包括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8.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食物网可看出,V的能量只能流出,为生产者。

Y的能量只能流入,为最高营养级,其食物来源中有生产者V,所以为杂食动物,而U能量来源只有V,为草食动物。

W、X捕食U,为肉食动物。

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9.C

【解析】

试题分析:

烟草花叶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不含DNA,A错;噬菌体为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B错;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为化能自养,④为光能自养,C正确;①②是分解者,③④是生产者,D错。

故本题选C。

考点: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微生物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处于第一营养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消费者级别比营养级级别差1,故B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可以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应该是生产者,甲丙都可以到乙,乙是分解者,甲到丙,丙应初级消费者,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A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B正确。

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C错误。

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戊是大气中的CO2;甲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A错误。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能量传递效率最大为20%,所以需要25kg甲,B正确C错误。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A正确;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越小,说明分解者的分解速率较低,导致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

B正确;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C正确;消费者数量变化会影响生产者的数量,从而影响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C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