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649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词语试题汇编Word下载.docx

__________。

”众人不解……刘姥姥道:

“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

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

”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傻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

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来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

华盛顿当地时间20XX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

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

(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5分)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

众所周知,□□□□□□□□□□□□□□□□□□□□□□□□□□□□□□□□□□□□□□□□。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生倡议: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

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

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

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

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

  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

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

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9.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10.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

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

“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

催,催,?

?

”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①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

“君读书几何?

”茂先曰:

“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

“何书?

”曰:

“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

“何书?

”老人曰:

“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何地?

“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

“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

“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

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肃:

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

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

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

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

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

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

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

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茂先爽然自失。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篇二:

浙江省高考语言运用题汇编

  浙江高考语言运用题汇编

  20XX年

  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

字数不超过30字。

  师傅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傅喊道:

“小心,小心!

”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傅一

  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

  徒弟问:

“师傅,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傅回答:

“。

  6.根据下面的内容,填写信的正文,内容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

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

  此事的信给张先生。

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来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

  此致。

  敬礼!

  店主xxx

  X年x月x日

  7.仿照下面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事例相似。

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梦中者妙在,胸中者妙在。

  ①位置自如②笔墨淋漓③景象变幻④丘壑深邃

  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

(分)

  太阳怨云:

“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

”云怨风:

“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

”风怨太阳:

“你为什总

  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7.请参照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以“青天”“月亮”“芭

  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9%

  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

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

  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字)(3分)

  5.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

  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

  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6.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树在,叶去;

叶在,花去;

花在,香去;

香在,闻它的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3分)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

  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

  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

  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6.余光中先生说:

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

  想。

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要求是: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

打底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

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收“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

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

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

  字左右)(5分)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

  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

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

  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

  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

  “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再“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

  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

  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3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

  书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

  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但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

  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7.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不超过50字)(5分)

  儿子:

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

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