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55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课时2 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

[学习目标] 1.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2.了解湿地综合治理的措施。

一、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

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

3.危害: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

4.以洞庭湖为例——萎缩的洞庭湖

原因

对策

危害

自然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禁止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人为

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

1.“湖广熟,天下足”。

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答案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

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影响:

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反思归纳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和危害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曾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

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

回答1~2题。

1.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 ⑤湿地萎缩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大旱 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2题,“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方法技巧

 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自然因素:

①地形:

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

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

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

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二、保护湿地

1.保护湿地的意义: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

思考

 湿地只能保护不能开发吗?

答案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应在发挥湿地产出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其环境保护功能。

反思归纳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其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结果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土壤侵蚀

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截流改向

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甚至完全干涸

2.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有: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1~2题。

1.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值上升 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①②④D.②⑤⑥

2.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少,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值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

第2题,保护红碱淖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专项提能7 洞庭湖变迁示意图的判读

(1)找图例:

在示意图中找出湖泊、陆地、河流的位置及其分布。

(2)找变化:

通过不同年份示意图的对比,找出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湖泊发生的变化。

(1)析原因:

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年、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而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过度利用。

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2)析措施:

根据造成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退田还湖,其次是保护现有的湖泊,严禁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水资源,另外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湖泊中的泥沙淤积。

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思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消息:

我国平均每年有20多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称,而今只剩下83个。

我国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剩下的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材料二 如下图。

(1)分析洞庭湖迅速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

(2)湖泊萎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重大,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 

(1)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

(2)削弱了调蓄径流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供水和航运能力下降等。

(3)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拆除围垸,迁移居民;疏通出湖河道等。

教材P44~45 活动探究

提示 1.见一、湿地资源问题,合作探究1。

2.

(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见一、湿地资源问题,合作探究2。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

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

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掠夺性捕鱼”的含义是过度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

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后代的需要。

图2-11“捕杀珍稀鸟类”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

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

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

(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不断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

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完善保护湿地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知识小结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

据此回答1~2题。

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C.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D.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保护。

第2题,对于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应做到在不影响其生态效益发挥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项符合题意。

3.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 

(1)西北—东南 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2)湖泊 台田鱼塘 (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设用地占用沼泽。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1~2题。

1.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

①提供水资源 ②调节气候 ③防风固沙 ④调蓄洪水

⑤美化环境 ⑥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2.关于造成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答案 1.C 2.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湖泊形状可判断,甲湖为咸海,乙湖为洞庭湖。

第1题,两湖泊同属于湿地,在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风固沙一般属于防护林的生态功能。

第2题,甲湖泊地处干旱地区,由于人们过度引水灌溉,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萎缩;乙湖泊周围人口稠密,人类的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减小。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突出价值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

第4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体现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区;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6.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

所以C项正确。

第6题,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

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主要功能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

所以B项正确。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D.河流的堆积作用

8.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河水携带的泥沙物质在河口处因水流速度放慢而堆积,形成河口湿地。

第8题,河口湿地增长的速度趋缓,是因为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减少,原因包括上、中游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拦沙、下游取水量增加、流域生态恢复等。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0.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

第10题,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据此回答11~12题。

11.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众多服务功能,正确的有(  )

①为城市、居民提供必需的水源 ②主要用于淡水养殖

③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④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栖息地,形成物种多样性

⑤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 ⑥为现代城市提供军事防卫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

12.城市湿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在城区中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

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成区扩张B.气候干旱,降水少

C.高速公路的修建D.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城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但不主要用于淡水养殖和军事防卫。

第12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扩张占据了湿地,造成了湿地的分割破碎,使生态环境恶化;高速公路修建不会经过城市中心,不会使湿地形成孤岛式生境的斑块;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是主要原因;都市农业往往分布在城市外围。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

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1)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7月16日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份全面评估红树林湿地环境现状的综合报告,报告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红树林面积已缩减了五分之一以上。

分析红树林具有哪些价值?

(3)为保护红树林资源,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减小风浪,保护海堤

(2)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在海岸处形成天然生态屏障可防风御浪、护岸固堤,有效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净化海水,降低赤潮发生率;增加陆地面积、提升鱼类繁殖力、发展生态旅游、增强碳吸收等。

(3)制定保护红树林的法律法规、建设红树林保护区、恢复和营造红树林等。

解析 第

(1)题,“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说明红树林具有减小风浪、保护海堤的功能。

(2)题,可从红树林湿地资源的生态、经济、防灾减灾等方面归纳。

第(3)题,可从制定法律法规、建设保护区、人工种植等方面归纳。

14.读“东北地区沼泽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渐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

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

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在气候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形、地势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土质、土层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出沼泽地的主要生态功能。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既能利用沼泽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丧失?

试分析并提出这些产业部门的名称。

答案 

(1)减少 北部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冷湿特点突出 地势低洼且平坦 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畅,形成草甸或沼泽

(3)提供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4)有。

用芦苇造纸(并治理造纸厂的废弃物);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展生物制药等。

解析 第

(1)题,根据气候和地形的南北差异,分析东北地区沼泽分布的不同。

(2)题,低洼的地势、冷湿的气候及广泛分布的冻土使得三江平原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

第(3)题,沼泽这种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第(4)题,合理利用,既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有生态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