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656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足县职教中心2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新建学生运动场按国家标准体育场修建,所有田径比赛项目均可在场中举行。

新建学生公寓,矗立在绿荫丛中,曲径通幽,环境优美。

新建校区归划合理,结构布局有序。

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86人。

学校在编教职工184人,中学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48人,专业课教师64人。

学校同时还注重研究市场,开设适销对路的电子电器、旅游服务、军事技能、服装设计与制作、机电技术、幼师及音乐舞蹈艺术、电脑美术与装潢设计、现代通讯技术、商贸英语等专业,各专业拥有数量足够、装备精良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场所。

学校还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设备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根据企业、行业的需求开展各类短训,承接各企业的岗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

学校组建以后秉承一贯教学育人的教育体制。

汇聚多年研究职业教育体制和特定教育对象职高生的经验,凝结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管理树形象,培养专长做能人”及“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建设,造福家乡父老”的办学宗旨。

三、编制依据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业主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

国家和重庆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四、编制内容

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建设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表1-1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2

总建筑面积

m2

3

设计在校学生规模

4

项目总投资

万元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

铺底流动资金

5

资金筹措

5.1

学校自筹资金

5.2

银行借款

6

年经营收入

7

年总成本费用

8

年利润总额

9

财务内部收益率

%

10

资本金收益率

11

投资回收期

12

财务净现值

13

投资利润率

14

借款偿还期

15

盈亏平衡点

15.1

保本招生率

15.2

保本在校生人数

第二章项目背景

一、大足县发展概况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东连铜梁县,南临永川市,西接荣昌县,北依潼南县、四川省安岳县。

西距成都市269公里,东离重庆市80公里。

县东南部为低山,最高海拔934米,中部为浅丘带坝,西北部为深丘。

全县辖24个街镇乡,242个行政村,50个居委会。

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

全县总人口9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3.3亿元,财政收入4.96亿元,大足县是驰名中外的"

石刻之乡"

,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国家级森林公园-玉龙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龙水湖景区、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饶国梁故居国梁白鹭自然保护区、白椤桫园、龙水湖温泉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是全国首批甲级旅游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线的起点。

近年来,大足县紧紧围绕建设"

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胜地,五金铸造基地,锶盐化工重镇,生态经济强县"

的奋斗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六大战略,(科教兴县战略、转化升级战略,旅游带动战略、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四大特色经济(旅游、小五金、锶盐化工、生态观光农业),重点培育三大商圈(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商贸圈、以龙水为中心的五金业商贸圈、以邮亭为中心的物流交易圈),积极建设五大市场(龙水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淅西商贸城、龙水机电市场、宝顶旅游商品市场),着力改善五大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生态环境)。

解放思想、开拓迎新,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全县经济社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6年,全县GDP达7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9亿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4.9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6亿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3∶44.6∶36.1。

二、大足县教育发展概况

全县有各类学校524所,其中:

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59086人;

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4344人;

特教校1所,在校学生84人;

小学296所,在校生72920人;

幼儿园(含私人幼儿园)193所,11332人。

全县共有专任教师7102名,其中:

特级教师12人,高级职称243人,中级职称2056人。

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成“村村通”,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建成“班班通”教学班455个。

大足县的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3年至2003年是大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但从大足县教育发展全局来看,高中教育总量小,起点偏低,与重庆市及全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较,差距仍较大。

2003年,大足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42.2%,尚有8000余人的初中生未能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的矛盾十分突出。

因而高中教育已成为制约大足县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优质教育的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

要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这一光荣使命,发展高中教育,发展高质量的高中教育,让大足在经济发展中有强大的人才基础作保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兴建大足县科技教育城将为大足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入科技教育城的学校也将因此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兴建科技教育城已成为大足县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

三、大足县“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

强调技教育和促进人才发展,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培养造就大量人才,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智力、人才支撑。

(一)优先发展教育

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足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切实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大足教育新体系,形成教育资源优化、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办学特色鲜明的新局面。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保障。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7%以上。

加强街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学生享有平等的义务教育,全面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010年,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

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快速提高普及程度;

加快科技教育城建设步伐,大足二中、职教中心如期迁入科技教育城;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满足人们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认真办好县职教中心和县、街镇乡两级成人教育学校,整合职教、成教资源,逐步扩大职教办学规模,2010年,职高在校生达到高中学生总数的40%以上。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拓展职业教育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实用性,完成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不断提高职、成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

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形成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努力创办高等院校。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争取外地高校来县试办1-2所高等院校,为我县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充分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校校通”和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充分整合。

大力实施优质示范校创建工程,创建市级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教校各1所,市级重点普高2所、职高1所,迅速扩大全县优质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师资建设。

创新师资培训机制,促进各类教育的教师学历达标和专业发展。

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教师队伍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干部、教师的办学潜能。

实施“名师工程”,提高干部、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和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环境,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扎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教育科研,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快科技进步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市场导向的科技发展模式,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切实保障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1%以上且逐年增长,构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快科技进步,为我县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立足于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着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所需应用技术的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探索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上档升级。

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壮大一批明星企业。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做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试点和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旅游、五金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施电子商务和联营服务;

基本建成完整的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律师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

以政策为牵引,建设技术、人才、资金三大科技要素的对接与流动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机制;

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创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中介、咨询、交流合作,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开发、示范和推广。

——鼓励科技人员把实用的经济、科技信息带到工厂、农村,与业主形成经济共同体,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经营,推动产业化的实现。

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

3、促进人才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围绕人才使用、培养、引进三个环节,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聚集,增加人才总量。

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加快培养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大批专业化的高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积极培育人才市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奖励和医疗保障等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加大对优秀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

打破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各类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地区、城乡之间相互交流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010年,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2.5万人左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随着重庆直辖市的成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取得成功,一大批规模庞大、效益良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相继在渝安家落户和发展壮大,一系列投资巨大、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渝境内相继启动和实施,其发展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外部发展环境日渐宽松,内部发展愿望日趋强烈。

因此,急需大量技术型人才,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大足县职教中心现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故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的。

二、是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的需要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

”1996年5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需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招生数从398万人增长到515万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2003年,高职在校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增长了3.1倍,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42%。

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

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蓬勃开展。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趋鲜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2004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同时,《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也提到:

今后十五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是将“全国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当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机遇。

2002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都要有全面的发展,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使职业教育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

因此,大足县职教中心的建设的十分必要的。

三、是促进大足县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发展的需要

大足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3年在至2003是大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一系列成就。

但从大足县教育的发展全局来看,高中教育总量小,起点低,与重庆市及全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较,差距仍较大。

2003年,大足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42.2%,尚有8000千余人的初中生未能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矛盾十分突出。

因而高中教育已成为制约大足县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优质教育的资源的短缺一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高素质的职业高中教育,让大足在经济发展中有强大的人才基础作保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所占比例偏高,工业规模较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大足县委、县府依照县情,将在未来五年内,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借外力求发展,努力构造二三一产业格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目标,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导致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需求的大量增加,这将为高中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足县现有90余万人口,其中72万为农业人口,而每年有近15万农业人口外出误工,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量大但报酬低,因此,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已迫在眉睫,而大足县科技教育城的建设将为人才培训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将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并促进劳动者就业。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章建设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址

本项目位于该项目位于大足县龙岗城新区西部。

二、自然条件

(一)气候特征

大足县科技教育城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湿润多阳,雨热同季,全年无霜期300天,年均气温17-19.5摄氏度,降雨量986-1345mm,风速0.9-1.8m/s,湿度75%,日照1025-1208小时。

(二)气候条件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7-19.5℃

年平均日照时数1025-1208小时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64.62千卡/cm3

2.降雨量

历年平均降雨量986-1345mm

3、蒸发量

历年平均蒸发量950.40mm

4、气压

历年平均气压98.60KPa

5、无霜期300天

(三)地形地貌

根据建筑的地质勘察资料,以及现场踏勘,该场地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宽谷地貌,场址在构造上位于大石堡向斜南东翼,地层简单,构造简单,无断层发育,岩(土)性差异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地质环境条件简单,适宜修建建筑物。

该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历史地震活动震级小于5级,场地类别为Ⅰ-Ⅱ类,属抗震有利地段,区域构造稳定性好。

三、地震灾害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谱(1990)》,该场址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四、交通条件

大足县东距重庆70公里,西离成都256公里,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半小时可到达重庆,两小时即可到达成都,(是否合适)境内大邮路、大安路、龙铜路、大荣路、石宝路、中塘路等高等级公路已竣工通车或即将完工,交通方便。

大足科技教育城位于大足县政治、文化中心棠香街道办事处,大邮高等级公路穿过该地块,距主城区1公里,交通便捷,又相对了独立,是较好的学校建设场地。

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

一、设计依据

(一)《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二)相关政府文件

(三)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法规

二、设计主导思想

规划设计旨在体现创造一个幽雅、宁静同时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并能满足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集多元化、多样化人才培训、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传播、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环境需求,同时兼顾生态绿地校园的可持续性规划模式。

三、规划设计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设施。

(二)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等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三)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人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四、总平面设计

(一)整体结构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依照“依山就势,随高就低,因势利导”的原则,顺应场地形态,尽量保护地势、地貌,各功能地块联接方便、布局合理,从而形成优美的景观和健康的生态环境,场地四周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场地内环境幽静。

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地点。

(二)道路交通组织

职教中心教学区、生活区布局相对集中,交通以教学楼为中心,周边环形布置道路,环形道路连接各区域。

充分考虑了校内道路、管网等与市政道路、管网的衔接及绿化的要求。

(三)绿化系统

绿化设计结合地形、功能、生态与气候,各个功能区绿化相嵌入的关系。

用尽显绿化,以不裸露土为原则,将乔木、灌木、花卉、绿篱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化环境。

(四)建筑面貌

教学楼和教学综合楼连为一体,且搭配恰当,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轮廊线富于变化。

造型处理上对各建筑的体型、布局、层数、高度、格调和色彩都进行了分析和考虑。

墙面虚实相间,为突出重点,并突出梯间体量,形成垂直实体划分,在檐口、窗户上处理细部,整体格调、色彩、造型既与环境对话,又与地域文脉沟通,同时体现现代教育建筑的特点。

五、建筑设计

(一)平面设计

该项目建设考虑了充分利用学校地块周围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力求布置合理、舒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1、整体和全天候的设计概念

设计将各建筑作为群体考虑,教学楼之间及学生公寓之间采用连廊连接,使师生的学习及交往更加方便,不受天气影响。

2、合理有序/动静结合

各功能房间布局紧凑/分区合理,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好的联系,使各功能空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为本”——集约式、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建立。

以“学生为本”是整个学校规划及单体设计的原则,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将各功能空间有机的连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交流空间,以适应开放式的趋势。

(二)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采用现代的手法,塑造具有现代感而又层次丰富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

注重建筑布置的合理性,强调利用自然的环保设计,形成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建筑;

建筑色彩以砖红色为主调,以局部变化的白色色带和色块体现出沉稳的文化建筑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