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85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docx

内科学内伤发热二

内科学——内伤发热

(二)

1.患者低热,头晕眼花,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应诊断为

A.血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阳虚发热证

D.气郁发热证

E.以上都不正确

2.患者发热,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补中益气汤

C.金匮肾气丸

D.四物汤

E.参苓白术散

3.患者热而欲近衣,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为

A.益气养血,温补阳气

B.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C.疏肝理气,甘温除热

D.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E. 以上都不正确

4.下列属于内伤发热之气郁发热证临床表现的是

A.低热或潮热

B.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C.胁肋胀满,烦躁易怒

D.舌红苔黄,脉弦数

E.以上都正确

5.患者午后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有肿块,舌质青紫有瘀点,脉弦或涩。

其证机概要是

A.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B.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C.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D.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E.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答案解析

1. A

【答案解析】内伤发热之血虚发热证的证候有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为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2. B

【答案解析】气虚发热证的证候有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加减。

3. D

【答案解析】阳虚发热证的证候有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胱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是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4. E

【答案解析】气郁发热证的证候有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5. C

【答案解析】血瘀发热证的证候有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为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细目六内伤发热(续)

2.血虚发热证

证候: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

益气养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

加减:

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血虚冲任不固,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者,可合用四物汤。

3.气虚发热证

证候: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加减: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甘温除热法源于《内经》,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发热多见于女性,体质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关,阴阳互根,血虚者多兼气虚,阳虚为气虚之极,阳虚者必见气虚。

故对于相当部分的功能性发热在甘温除热法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加减化裁,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阳虚发热证

证候: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加减: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5.气郁发热证

证候: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

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代表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

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证候:

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

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

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通草、竹叶、黄连。

加减:

呕恶加竹茹、霍香、白蔻仁和胃泄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7.血瘀发热证

证候: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

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

活血化瘀。

代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

加减:

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要点五转归预后

内伤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

大部分内伤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

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经一定时间的治疗力能获得明益疗效。

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