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01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总结.docx

九年级历史总结

九年级历史总结

下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

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

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

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

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

1921年

  3.领导人:

列宁

  4.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

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

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

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

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

1919年6月

  ⑵内容: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

《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

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

1922年

  ⑵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

1929--1933年。

  4.开始国:

美国

  5.特点:

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

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

对内:

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

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

1922年

  

(2)头目:

墨索里尼

  (3)标志:

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

1936年2月

  

(2)标志:

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

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

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 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

“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 河和底格里斯 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

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

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

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 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

(2)统治:

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 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

(2)内容:

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 的自由民、无公民权 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 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家庭奴隶 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

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 社会。

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 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 源远流长。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程标准】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

最早出现于印度 河流域。

(2)建国: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 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 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

雅利安 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 制度。

(2)主要内容

名称从事职业

婆罗门掌管祭祀

刹帝利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 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

(2)教义:

反对婆罗门 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 ”,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

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名称位置统一文明成果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金字塔、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约公元前2400年《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种姓制度、佛教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课程标准】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1.希腊城邦

(1)范围:

包括希腊 半岛(主体)、爱琴海诸岛等地区。

(2)特点:

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 的发展。

(3)文明:

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 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此后进入荷马 时代。

(4)兴起: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斯巴达 是最大的城邦。

(5)居民:

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成年男性 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参军打仗 是公民的义务;城邦各项活动都以公民为主体。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背景:

经过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 主政时期,雅典民主达到全盛,奴隶制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

雅典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 中抽签产生。

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 是最高权力机构。

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 制度。

(3)局限:

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 、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2)东征: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率军东征,先后打败波斯帝国、埃及,进入两河流域,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

(3)成果:

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4)局限性:

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5)积极性: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和贸易往来;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 中心。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课程标准】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1.罗马城邦

(1)建国:

公元前509 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2)统治:

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 手中,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 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

 

(3)扩张: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 半岛;随后战胜了迦太基 ,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 世纪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4)危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 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2.罗马帝国

(1)政权更迭:

公元前49年,凯撒 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 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2)建国:

公元前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屋大维 采取了许多措施解决矛盾,罗马帝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

(3)扩张: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 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3.罗马帝国衰亡

(1)原因: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日耳曼 人侵入罗马帝国。

(2)灭亡: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 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课程标准】以建筑艺术、公历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文学和雕塑

(1)文学:

《荷马史诗 》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

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 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掷铁饼者 》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2.建筑艺术

(1)希腊:

体现在神庙 建筑,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是典型代表。

(2)罗马:

特点是石拱门、穹顶 等。

代表性建筑有罗马大竞技场 、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 等。

3.哲学和法学

(1)哲学:

德谟克里特 提出了“原子论”;苏格拉底 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 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

《十二铜表法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4.公历的缘起:

凯撒 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

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单元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

出现公元前8世纪,出现许多城邦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进入帝国时期

文明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元老院,人民大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灭亡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控制395年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文化《荷马史诗》,宙斯雕像,《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等;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儒略历”

关系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课程标准】了解基督教的兴起。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基督教的兴起:

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

传道者宣传说,耶稣 是“救世主”。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 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 王国。

(2)统治:

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 的土地和无主土地 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

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 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 服务。

赐地的人成为封君 ,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关系: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 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 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 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

(4)影响:

以土地 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继位:

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 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2)扩张:

800年前后,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 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统治:

实行鼓励基督教 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

(4)加冕:

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因此查理又称“查理大帝 ”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

(5)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 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第8课 西欧庄园

【课程标准】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形成:

9世纪开始形成,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特点:

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 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生产关系: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 ;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 ”和佃户的“份地”;庄园周围土地被称为“公用地 ”;自由农民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2.庄园法庭

(1)权利:

有司法 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 在劳役中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2)开庭:

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地点不固定。

(3)惩罚:

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 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审判:

依据习惯法 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 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

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程标准】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

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

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城市自治斗争原因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 的领地上,受领主控制

史实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斗争,常用的手段是金钱赎买 和武力斗争

结果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

影响国王给城市颁发特许状 ,既削弱了割据势力 ,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来: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农奴 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

手工业者 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

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 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 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

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 得到了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

(4)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神学。

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 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要求。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程标准】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帝国版图:

囊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 ”。

(2)查士丁尼: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编订法典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法典《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

内容承认奴隶 制;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评价《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 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外来侵略:

7世纪起,阿拉伯人 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面临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 东征拜占庭。

(2)抗击侵略:

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3)帝国灭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4)帝国影响:

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单元总结

1.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2.西欧社会概览

政治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扩张版图,加冕称帝;843年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宗教在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创立基督教;4世纪末被定为罗马国教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防止了神权政治或君主专制

经济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其居民有领主和佃户,设有庄园法庭

西欧城市兴起并为自治权进行斗争;形成市民阶级和早期资产阶级

文化12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程标准】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1.6世纪前的日本

(1)建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 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 ”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

(1)背景: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2)概况:

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 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