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05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

华中师大一附中2005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树冠guān  蝙蝠bián  札记zhá  戛然而止jiá

B.土坯pī     檄文xí    贮藏zhù  含混蕴藉jiè

C.记载zǎi    俯瞰kàn   憎恶zēng 早缫而绪cháo

D.付梓xīn    兴会xìng  剔除tī   正身黜恶chù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时弊 薄荷  俯首帖耳 出神入画

B、衷爱 脉搏 红缯  锱铢必较 不可思议

C、取缔 斟酌 回溯  精美绝伦 毋庸赘言

D、怄气 疏朗 弛骋  融会贯通 惴惴不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比如说“烟”的直指意义好理解,但是它的联想意义就有些迷离不易      。

②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日本侵华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③对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       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A.琢磨 篡改 简捷

B.捉摸 窜改 简捷

C.捉摸 篡改 简洁

D.琢磨 窜改 简洁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B、有的部门或是人浮于事,或是人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不精兵简政行吗?

C、他平时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咬文嚼字的,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D、每当听到造假者花样翻新、无孔不入的钻营手段和造假危害的报道,都让我们这些消费者叹为观止,瞠目结舌。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鸟类的迁徙习惯,往往是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B.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的表现是不是都让群众满意了呢?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并不是这样。

C.他们认为尽管卫星照片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弗兰克就该现象作出的解释值得商榷。

D.为了确保边远和异地网上录取工作顺利进行,我省加大了投入,积极做好各项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技术保障。

6、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A、读诗,他推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称为“诗中极品,千古绝唱。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辨证法。

C、我们非发明机器不可,切肉的、切菜的、轧面条的、……

D、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

)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

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

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栽培。

“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

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苏轼有诗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7、作者运用汉武帝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的事例,其用意是

A、荔枝喜欢在一个地方生长,不能移植到其他地方生长。

B、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有生长的北限。

C、荔枝自古便是权要非常喜欢的一种名贵植物。

D、违背了事物的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8、文章引用苏轼诗作的主要目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借苏轼诗来说明荔枝不仅味道特别鲜美,而且能够让人忘却官场失意的痛苦,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B、借苏轼诗来表达他对岭南风物的无限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依然达观开朗的性格。

C、借苏轼诗来说明目前的荔枝生产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D、借苏轼诗来说明罗浮山下、岭南地区自古就重视荔枝的生产,今天应大力发展此地的荔枝生产。

9、第四自然段所表达的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B、发展荔枝生产大家不能一哄而上。

C、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D、发展荔枝生产前景可观。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我国古代讲荔枝的专著,重点介绍了蔡襄的《荔枝谱》。

B、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这四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引用、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C、这四段文字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D、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作者深信荔枝北移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是可能发生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子厚少精敏,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

“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①,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

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

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

性谨慎,学问不厌。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

①侔,相等、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本:

子息,利息

 B.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引手:

伸出援手

 C.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立就:

很快成功

 D.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经纪:

经管料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C.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3.这篇文章着重写了柳子厚的高尚品行和治理地方的政绩。

选出分别表现子厚“人品”和“政绩”的一组

A.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B. 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C.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D.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子厚在任柳州刺史时发现这个地方陋习甚重,百姓不幸,于是在这里设置各种教令禁令,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不少人免除沦为奴婢的苦难。

B.柳子厚被遣柳州时,刘梦得也同时被遣播州,播州偏远,加上刘梦得老母在身边,柳子厚深表同情,于是上疏拿自己的柳州和梦得的播州进行了调换。

C.柳子厚在得知刘梦得的不幸遭遇时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和当时社会上那种平时称兄道弟,遇利害时尔虞我诈,落井下石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D.柳子厚仕途坎坷,一生不得志,在贫困中死去;河东裴行立重然诺,他与柳子厚交情深厚,不惜费用,亲自为柳子厚操办后事,让柳子厚得以归葬祖先墓侧。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译文:

                                                         

                                                               

(2)此宜禽兽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

(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你的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照提示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王羲之在《              》一文中描写会稽山阴兰亭景物的句子是:

                     ,                     ,                  ,映带左右。

(2)与         共同倡导唐代       运动的韩愈在《师说》中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

(3)             ,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在路上寻找

 吴宓雯

我是带着朝拜的心情从兰州出发踏上丝绸之路的。

天刚亮,太阳就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了,蜿蜒于戈壁滩的公路浮起一层耀眼的光晕。

我惊异地发现,戈壁滩的太阳是白的,坦坦荡荡,纯粹得没有一点修饰,与浅蓝的天空几乎浑然一体。

也许太阳也有阴阳之分,在南方,她是柔美的女子,在这里,却是雄性十足的男儿。

是这轮雄性的太阳过滤了人与生俱来的怯弱,还是塞外风沙磨练了人的筋骨?

几千年来,这片亘古的荒漠上前仆后继地走着一群又一群铮铮男儿,他们带着梦幻带着希冀从遥远的地方走来,向不可知的前方走去,他们用脚踩出的路便成了一条流水不腐的生命之河。

行进中,有的人留下了,在这片似乎不可能有生命停留的地方创造了奇迹。

有的人继续向前走去,像追日的夸父,将梦寄托给神秘的远方。

在茫茫沙砾的戈壁穿行,很久很久看不到绿色的生命,很久很久听不到鸟儿的啾鸣,如果没有一种信念,如果没有一种梦想,仅孤独的恐惧也会将人摧垮。

在戈壁,偶尔可见一座用沙砾堆起来的荒冢,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任何标记。

只有那隆起的形状,告诉路过的行人,这里躺着的是一个也曾经鲜活的生命。

我远远地看着苍穹下那座孤寂的荒冢,泪水湿了眼睛。

我不知道躺在这里的是谁,又要到哪里去。

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躺在这里,是干渴而死,抑或是疾病侵袭?

也许他也是带着梦想上路的,也许在出发的时候他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可是,是怎样的一种梦想值得他以生命一搏呢?

古往今来,踏上这条路的,或是追求一种精神,或是传播人类文明,或是寻找生存的空间。

据考古发现,一万多年前,这片荒漠上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在今天敦煌玉门关一带,仍依稀可见几千年前的古遗道,依稀可见砾石路面上蜿蜒的车辙。

不知是谁第一个闯进这片荒漠,将人的身影第一次留在了这片洪荒的戈壁,但从那以后就没有断绝过人的足迹。

只要不倒下,哪怕“朝为田舍夕沙压”,他们也要顽强地在这荒漠上营造一片绿洲。

古凉州武威,就是这样一片让人惊叹不已的绿洲。

虽然这里东、西、北三面均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可是一代代人用生命筑起的绿色长城,却使这座沙漠中的小城犹如塞外江南,街上树影婆娑,阳台上花朵吐妍,几乎看不到“黄龙”光顾的痕迹。

如水的月光下,我徜徉在这座闪着霓虹灯、响着迪士高的古城,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我眼前晃动着戈壁上那座没有墓碑的荒冢,想着那些不知名的孤魂,正是不屈不挠的前仆后继,才有了这座弹丸之城,才有了这片生生不息的绿洲。

在路上寻找,我常常驻足惊叹,我们的祖先何以能在这片荒漠上创造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富庶、万里长城这样的奇迹?

何以能创造出“马踏飞燕”那种极富想像力的艺术珍品、莫高窟那样让世界为之惊羡的艺术宝库?

在这片原本没有生命的土地上,将人类的体能和伟力发挥到了极致,将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登上鸣沙山,极目远望,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前能见古人,后能见来者,天地一体,上书着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8.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说“是带着朝拜的心情”出发?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9.第六段写武威古城时,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20.作者说,戈壁滩的太阳“是雄性十足的男儿”。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分)文中的“雄性十足”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答:

                                                                       

21.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在第二段写道:

“戈壁滩的太阳是白的,坦坦荡荡,纯粹得没有一点修饰,与浅蓝的天空几乎浑然一体。

”表现了戈壁滩的开阔,荒芜,艰险。

B.为什么“几千年来,这片亘古的荒漠上前仆后继地走着一群又一群铮铮男儿”?

这要归功于有一颗雄性的“太阳”。

C.文中写戈壁滩上的“一座用沙砾堆起来的荒冢”,是为了说明自古以来在这样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就有不怕死的人。

D.一路“寻找”,令人驻足的遗址实在是太多了,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绿色长城、莫高窟来代表祖先的勇敢和智慧。

E.文章结尾歌颂了人类世代相传的与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F.标题“在路上寻找”,寓意丰富而深刻,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不断探索、前进的信念。

六(12分)

2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3分)

①它要求根据文章的宗旨和学生的实际讲得恰如其分。

②这对正确理解文章的语言是有害而无益的。

③引导学生精读,当然要求深入。

④每字每句每段地去挖掘字面后边的微言大义,并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⑤可是,深入并不等于牵强附会,故作高深。

⑥这往往会把明明白白的文章闹得玄奥难解。

答:

                         

23、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5分)

24、下学期我们将迁入到新校学习。

为此,学校要求各班召开“迁新校,你准备好了吗?

”的主题班会。

请你为班会设计两句主题词,写在黑板上,以表达你对迁入新校准备的理解和对迁入新校后的希望。

每句话不少于5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16字以内)(4分)

 

                                                                         。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一个小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

这条小狗很可爱。

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祖父见状,托了托孙子的下巴说:

“孩子,你开错了窗。

”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

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

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为自己打开一扇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高一(下)期末语文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

1、B(A蝙biān;C缫sāo;D梓zǐ)

2、C(A画—化B衷-钟D弛—驰)

3、C(捉摸:

揣测、预测。

通常用于否定。

琢磨:

zuó,反复思索;zhuó,雕琢、打磨、反复加工。

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是有意识,有目的地。

窜改:

改动词语、文件、古书等,指文字上的,无意识的。

简洁:

简明扼要、干净利索。

简捷:

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4、B(A差强人意:

表示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B人浮于事:

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C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D叹为观止:

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C(A.“受到”改为“由于”。

B.“并不是这样”指代不明确,因为前面是说“是不是都让群众满意了呢”。

D.应为“积极做好各项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技术保障等工作”)

6、B(A非独立引用,句号在引号外;C省略号前不能有顿号、逗号,可以保留句号;D内括号的文字末尾除叹号、问号外,不用标号,这里去掉句号。

二.7.B、8.C、9.C、10.D、

三.

11.A(子本,利息和本金)

12.C(A第一个“因”是“根据”,第二个是“于是”B两个“而”分别表示递进和修饰;C两个“以”释为介词“用”D两个“之”前一个用于主谓词组中取消主谓句子的独立,后一个是指示代词“这类”)

13.C(表现人品主要是第二段写子厚同情梦得愿意以柳易播的事情;表现政绩主要是第一段写子厚治理柳州的事情。

14.B(原文是准备上疏,并没有成为事实。

四.

15.

(1)观察使向其他地方推行了这种做法,将近一年,幸免脱身而回家的有近千人。

(下:

下达、颁布)

(2)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高风亮节的故事,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

附: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

柳子厚年轻时精锐敏捷,是一位英俊杰出的人,行为端正强悍。

评点论说天下,深入研究经史百家学说,纵横捭阖,精神振奋,经常是语惊四座,令人心悦诚服,名声远扬,一时间人们都希望和他结交。

朝廷各位权要人物,都在争相笼络他,想他投奔自己门下,对他是交口称赞。

元和中,曾按惯例召入京城,后来又和同僚一起贬谪出任地方刺史,柳子厚任柳州刺史。

到了柳州之后,感叹说:

“这里难道就不能有所作为吗!

”他根据当地地方习俗,为他们设置各种教令禁令,当地百姓顺从而且依赖他。

那里有个习俗,就是用孩子作抵押,约定如果不按时还债赎回孩子,等到利钱和本金相等时,孩子就会被债主收为奴婢。

柳子厚替他们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孩子全部顺利回家。

其中有些特别贫困实在无力抵债的,就令债主记下他们劳动的工钱,工钱一旦和欠债相当时,则必须归还这些孩子。

观察使把这种做法向其他地方推行,将近一年,幸免脱身而回家的有近千人。

当年他被召入京都而后又被贬出任地方刺史时,中山刘梦得也在被遣之列,要贬到播州。

子厚流泪说:

“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刘梦得有老母在身边,我实在不忍心看刘梦得的窘况,他将跟老母亲怎么讲呢?

况且实在没有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向朝廷为刘梦得求情,并且准备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愿意用柳州和他的播州交换,即使加重获罪,死也不遗憾。

正好碰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上报皇帝,梦得因此改换为连州刺史。

啊!

君子困窘时才能显现出他们高尚的节义。

如今平居生活中的人们相互敬重仰慕,酒肉相娱,互相吹捧,谦虚的巴结讨好,表白自己的真心,指着太阳流泪发誓说生死之交,决不背弃,真的好象完全可信。

一旦面对小小的利害关系,就算小的和毛发一般,立马翻脸好像从不认识,有如见人落下陷阱,不仅不伸手救援,反而挤压他,还往下扔下石头,这种的人社会上比比皆是。

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高风亮节的故事,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

子厚从前年轻时,做事敢作敢为,很少考虑自己,不顾一切,自认为功业可以很快建立,所以遭遇排挤被朝廷罢黜,以致在贫困中郁郁而死。

才学不被重用,主张无法推行。

如果子厚在朝廷时能够谨慎行事,被罢免后有人肯举荐他,那么必将被朝廷反复起用,但是,柳子厚被罢免时间不是很久,穷困不是到了极限,即使又能出人头地,那他的文学辞赋,必不能尽心写作,以致让后人传诵这是不需怀疑的。

即使子厚在政治上一帆风顺,也不过担任朝廷将相。

用仕途的顺畅来换他现在文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哪一方面划得来,人们一定看的十分清楚。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安葬在故乡万年祖先的墓地里。

一切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