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07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docx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3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

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21、什么是衬托?

请举例说明。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艺术手法。

如我们说“绿叶衬托着红花,红花显得更艳丽”,也可以说“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衬托的特点是事物间虽有主次,但它们是放在一起来对照的,是并存的,是以次衬主的。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为反衬。

正衬,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等。

(“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内容参见景物形象中情、景关系之以景衬情一节。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五岳、赤城山和天台山一块儿衬天姥山之高峻挺拔。

“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反衬,如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以丑衬美等。

(“以哀衬乐,以乐衬哀”内容参见景物形象中情、景关系之以景衬情一节。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练一练6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全国丁卷)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什么是对比?

请举例说明。

思要是概括为一个,即比较的双方要共同表达一个意思,那么这一个意思就会更有高度,更有深度。

无论如何,对比的结果都会鲜明突出,引人深思,给人感悟。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两面看,富人住处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天天酒肉且都吃不完;穷人无立锥之地,到处漂泊流浪,只能冻死饿死在路旁。

这两个意思没有主次,放到一块儿,就是形成一个鲜明地对照。

通过对照,可以共同表达封建社会贫富悬殊大,阶级压迫大的主题。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

这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同点:

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

所以,表现手法是对比。

再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这是比较的双方共同表达的一个意思,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练一练6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09年宁夏、海南卷)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衬托与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请举例说明。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与对比区分明显,不用论及;反衬与对比容易混淆。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诗歌的表现手法说是对比,有的说是反衬,而有的既说是对比,又说有反衬。

那么衬托(反衬)与对比到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衬托(反衬)与对比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

如唐代赵嘏有一首《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没伴,今年是“独上江楼”,所以,诗作将去年的结侣来游登楼赏景与今年(眼前)的只身前来赏景咏怀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写出了诗人昔日与朋友相伴登高赏景的欢乐与此时此刻独身一人的落寞,可以说在对比当中更显昔日之欢乐和今日之孤独落寞。

昔日的欢乐情景也已不在,今日的孤独寂寞却是事实。

如果说作者是以已经不在的情景来衬托眼前的孤独,那就更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孤独寂寞;如果说作者是以今日的孤独寂寞来衬托昔日的欢乐情怀,那就更表现了作者的怀念和怅惘之情。

这就都成了衬托。

结合题目“江楼感旧”,结合首句的“思渺然”,应该说是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即本诗主要是表现作者的怀念和怅惘之情。

当然,说成是互相衬托也未尝不可。

衬托(反衬)与对比的不同点。

1、角度不同:

从一方为主,一方为次,一方对另一方有所陪衬的角度看为衬托;没有主次,两者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同一个平面相比较而已是对比。

2、重点不同:

衬托的重点在“衬”,它是“衬”出主要事物;对比的重点是“比”,是在同一个“点”(时间、空间、形状、数量等)上具体地比,是“比”出两事物各自的特点来,或者是共同突出一个意思。

3、作用、目的不同:

衬托是突出主要事物(被陪衬事物)的特征,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对比是为了凸显事物各自的特点,以表明对立的现象,或二者合在一起(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24、衬托和对比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可是分析这些试题就会发现命题专家对衬托和对比有时区分得很清楚,但有时又没有怎么区分,那我们怎么办呢?

高考命题专家对衬托和对比确实有时区分得很清楚,有时又没有怎么区分。

比如2008年湖南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答案给的衬托的手法,很明确。

再如200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第二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这儿用了“对照”的手法,是对比的意思。

说得也很明确。

再如,2010湖北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问题: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这里对比和反衬二者也都很明确。

它们区分明显,是混淆不了的。

再如,2009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第8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第9题是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但诗中“用典”也还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8、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从上题的答案可知,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答对比和反衬都是可以的。

只是回答对比要从对比的角度去说,回答反衬就要从衬托的角度去分析。

再如,2009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第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

【参考答案】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这里回答对比和反衬也都是可以的。

还有就是既说对比也说衬托,两者没有怎么区分。

例如2011年江西卷诗歌鉴赏第一题:

清明①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注释】

(1)桃李笑:

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

坟墓。

(3)蛰:

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

对,正确。

(7)蓬蒿:

“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先回答“对比”的修辞手法,后解释为“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是“以乐景写哀情”。

很显然,这里既说对比又说衬托,对比与衬托没怎么区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这道题的答案更是明显,即对比就是反衬,反衬就是对比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这里衬托与对比也没有区分。

由以上的对多年的高考题的出题和所给的答案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到高考诗歌鉴赏出题专家对衬托与对比有的区分得很清楚,但有的又没有怎么区分。

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认为,答题时,你能分清楚它们,就分开回答;分得不是太清楚,可以合倒一块说,就是对比、反衬都写上。

因为,一般的,反衬时都是先有对比(或对照)的,所以这样做也是可以的。

25、烘托与衬托有怎样的关系?

请详细说明。

(1)烘托有时是衬托。

在“绽开的花朵由绿叶烘托着更显得鲜艳”,“蓝天烘托着白云”,“红花还要绿叶烘托”几句话中,烘托是陪衬和衬托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烘托为“陪衬,使明显突出”,而陪衬就是“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的事物更突出;衬托”的意思。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烘托为“陪衬;衬托”。

这就是说,诗歌鉴赏时有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烘托其实就是衬托的意思。

在米芾的《望海楼①》中(“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

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

滨水的地方。

)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其作用就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003年上海卷)——这里用烘托,其实就是正衬,因为是以铁瓮城的高来衬托望海楼的高峻的。

所以说,这里答烘托和衬托都应该是可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看本诗第一题的答案,答成衬托和烘托都是可以的。

这是因为这里写其它景物主要是为了突出鹰的形象,当为衬托,但烘托有衬托义,所以也可以答成烘托。

景物形象中讲到的“以景衬情”就属这种情况。

再如,2009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第一题说“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是“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以景写情,可以说成是以景衬情之外,即说是衬托之外,还可以说是烘托——这还是因为烘托有“衬托”义。

第二题说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再说衬托出旅思的凄凉,再说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此处的对照与衬托(反衬)又没有区分。

(2)“烘托”就是衬托。

例如20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这第三题,从出题者设计的题干(“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和所给出的答案(“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和“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可以看出,命题专家在题干中就把“正面烘托”(即烘托)与“反面衬托”(即反衬)对举着说,说明他们认为烘托与衬托没有实质区别,或者说他们所说的“烘托”就是衬托。

从答案上更明显,正面烘托就是“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或“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正衬”。

而第二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一说是“以乐写哀”,这是明显的反衬,一说是正面烘托,就是正衬)更说明在这些命题专家看来反衬和正面烘托是相对或说是相反的关系。

换言之,就是正面烘托就是衬托中的正衬,正面烘托(即烘托)与反面衬托(即反衬)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按理说,正面烘托应与反面烘托相反或相对,因此,反面烘托即为反面衬托,但我们习惯上不说反面烘托,而一般只说反衬(反面衬托)。

所以,答题时要是正衬的关系,可以答衬托,也可以答烘托,也可以答正面烘托;要是反衬的关系,当然可以答反面衬托,也可以答衬托,但不要答烘托,更不要答正面烘托。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可见,高考命题专家的基本看法是:

烘托与衬托没有实质区别,正面烘托(即烘托)与反面衬托(即反衬)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即正面烘托就是衬托中的正衬,反面烘托就是反衬。

但还有一个好像是习惯的问题在里面,即要是正衬的关系,可以答衬托,也可以答烘托;要是反衬的关系,可以答衬托,也可以答反面烘托,但不要答烘托或正面烘托。

再有,就是渲染、烘托和衬托在具体运用时还是比较乱的。

另外,借写景物来写形象时,说是烘托,也可以说是衬托;以景写情(借景物抒发感情),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即说是衬托之外,还可以说是烘托。

——我们认为,烘托只有侧面烘托,上述高考题上说的正面烘托其实是正面衬托。

就我们中学生来说,没有必要把烘托和衬托区分得多么清楚,有时我们也区分不清楚。

我们按上述的命题专家的基本看法和我们一些习惯的说法去答题,一般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