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1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docx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复习题汇总

三年级科学学科(上册)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3、大树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4、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7、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

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8、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9、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0、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

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12、像樟树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1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二、判断

(×)1.狗尾草的叶子和蒲公英的叶子形状相同。

(√)2.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

(×)3.同一棵树的树叶大小相同,软硬相同。

(√)4.松树、柳树、杨树、榆树都是木本植物。

(√)5.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6.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7.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三、观察与思考

1.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下面的维恩图。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下面的维恩图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它的腹部就是它的足。

蜗牛的足叫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粘液 。

2.蜗牛有两对触角,长的触角顶部有眼,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吃落叶、枯叶等食物,它的繁殖器官是环带,蚯蚓是环节动物。

4.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蚂蚁适应在陆

上生活。

蚂蚁是用头上的触角来交流信息的。

5.金鱼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6.动物的共同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二、判断

(×)1、在晴天中午的大树下我找到了很多蜗牛。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水中生活。

(√)3、蜗牛可以在玻璃上爬行。

(×)4、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使劲敲打它的外壳使它活动起来。

(√)5、蚂蚁喜欢甜食,我们可以用白糖和面包屑把它们引出来。

(×)6、蚯蚓的身体没有头、尾的区别。

(√)7、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三、选择

1.观察完蚂蚁后,我们应该( A  )

A、把蚂蚁放回家,并观察它是怎么找到家的   B、把蚂蚁扔掉 

C、把蚂蚁的腿弄下来,看它怎么样 

2.蜗牛背上有一个硬壳,从小到大这个壳是 ( C  ) 

A、不能长大   B、慢慢长大   C、蜕壳再长出新壳来

3.蚂蚁不会把窝建在(  C ) 

A、树上    B、泥土中   C、水中

4.下列食物中,蜗牛最喜欢吃的食物是(B)。

A、蛋糕     B、菜叶      C、桔子

四、连线

金鱼用尾巴游动

蚯蚓用腹足波浪式爬行

蜗牛用脚爬行

蚂蚁用身体伸缩爬行

五、观察与思考

1、写出蚯蚓各部分的名称。

            

 

3、写出蜗牛各部分的名称。

 

4.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下面的维恩图

 

第三单元

一、填空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3、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4、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5、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6、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7、金属容易拉成丝或打成薄片,这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二、判断

(×)1、木头和金属相比较,木头更硬一些。

(√)2、用过的空铝罐可以回收利用。

(×)3、塑料制品价格便宜,不需要重复利用。

(√)4、塑料是一种从原油中提取出来的人工材料。

(×)5、金属材料吸水能力强。

(√)6、木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

(×)7、陶瓷、棉花都是人工制造的材料。

(√)8、我们自己造的纸出现厚薄不同的现象,是因为纤维的分布不均、压制不够造成的。

(×)9、材料硬度越大,就越能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10、我们用的纸来之不易,要珍惜、节约用纸。

三、选择

1、古代造纸术是由(A)发明的。

A蔡伦B爱迪生C牛顿

2、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曾经用(B)来作为记事的材料。

A兽皮B竹木片C光碟

3、比较材料的硬度,可以用(C)的方法。

A看B摸C刻划

4、金属具有(A)的特性。

A导热B吸水C透明

5、下列材料中,柔韧性最好的是(B)。

A木条B塑料条C金属条

6、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下列材料中,(C)吸水能力最强。

A陶瓷B塑料C纸

7、(A)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许多可以重复利用。

A塑料B纸C木头

8、(B)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经过烧制而成的材料。

A金属B陶瓷C塑料

9、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这是对(C)的描述。

A纸B塑料C木头

三、填图:

在气泡图中记下我们知道的材料的特性

 

第四单元

一、填空: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5、水有三种状态:

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7、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8、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9、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10、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1、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12、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3、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14、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空气有重量。

15、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二、判断

(√)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

(×)2、在进行科学观察时,我们一般采用尝的方法。

(√)3、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4、比较水的多少,只有用量筒量这一种方法。

(√)5、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食用油和水的唯一区别是:

食用油有颜色,水没有颜色。

(√)7、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8、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没有重量。

(√)9、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落到玻璃上的雨滴才会成为一颗颗小水珠。

(×)10、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11、食用油比水流动得快些。

三、选择

1、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A)。

A液体B固体C气体

2、(B)是一种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

A烧杯B量筒C滴管

3、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C)的影响。

A轻重B颜色C黏度

4、用量筒测量液体读数据时,视线要与(A)水平。

A液面B刻度C量筒

5、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B)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A诺贝尔B拉瓦锡C居里夫人

6、液体体积的单位是(C)。

A千克B公斤C毫升

7、17世纪时,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用实验证明空气(B)。

A能流动B有重量C能压缩

8、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B)。

A风扇B轮胎C瓶子

三、简答

1.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

①量筒必须放平稳。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上册)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生活中除了家里人以外,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同学,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游戏,组成团结友爱的集体。

2.我们和小伙伴一起成长,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和帮助,学会彼此谅解和谦让,学会合作和遵守规则。

3.合作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4.规矩就是规则。

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

规则有大有小,国家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

5.我们在上下楼梯时要注意遵守慢步轻声靠右行的规则。

6.1985年,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规定为教师节,人们把教师比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判断

1.小明抄同桌的作业,他让同桌不要告诉老师。

(x)

2.小青听英语磁带时音量很大,影响邻居休息。

(x)

3.用面条来祝贺生日是我国比较普遍的。

(√)

4.爸爸妈妈回来晚了,我做好饭菜,让他们吃现成的。

(√)

5.用煤气取暖时,应安装烟囱防止煤气中毒。

(√)

6.妈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孩子吃,量力而行为自己不喜欢吃(x)

7.我和好朋友下棋,我们都遵守制定的下棋规则。

(√)

8.合作是大人的事,与小学生没有关系。

(x)

9.小明和小光下棋时,偷看小光的棋子。

(x)

10.看见有人触电,可以用手去拉他。

(x)

三、辨析

1.小明在学校讲文明,懂礼貌,可是在家就非常随意了,不讲文明礼貌,他的做法对吗?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答:

小明的做法不对,我想对他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讲文明,懂礼貌,这才是一个好孩子。

2.小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她想放弃,又想抄别人的答案,她的想法对吗?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答:

小华的想法不对,我想对她说,遇到难题时,首先认真思考,实在做不出来,再请教别人。

3.冬冬让妈妈买名牌文具,他告诉妈妈便宜的他不要,因为班里有很多同学都用名牌文具,他的做法对吗?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答:

冬冬的做法不对,我想对他说,不要有攀比的心里,要讲究实际,讲究节约,经济适用就可以。

四、简答

1.怎样减少浪费?

答: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

2.伙伴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答:

学会彼此谅解和谦让。

在相处中,相互关心和帮助。

发生矛盾时,不要斤斤计较,会谅解。

3.合作成功的条件和不成功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

合作成功的条件是:

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

不成功的原因是,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遇到有人被开水烫伤,应先给被烫伤的部位降温,缓解疼痛,再涂抹(烫伤药膏或小苏打水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去医院及时诊治。

2.爸爸妈妈不但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还教育我做一个诚实、守信、懂礼貌的好孩子。

3.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母亲节最早是美国的节日,是在1914年通过国会确定的,每年的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4.在家也要讲文明礼貌,家居生活要讲节约,还要注意生活中的安全。

5.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6.节约体现了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7.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麻痹大意或缺乏安全常识意外伤害时有发生。

8.发现煤气泄露,千万不能使用明火,也不能开灯,要首先关掉煤气总开火,打开窗户,再抢救煤气中毒的人。

9.万一有人触电,要赶紧呼救,请大人帮助解决,千万不能用手去拉他,要用干木棍)等不导电的器具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

二、判断

1.我主动帮妈妈扫地,擦桌子。

(√)

2.小红常常把喝了一半的牛奶倒掉。

(×)

3.我告诉王阿姨火警电话是119。

(√)

4.手湿的时候可以触摸电源插头或开火电器。

(×)

5.我的任务是学习,家务活应该由爸爸妈妈承担。

(×)

三、连线

报警电话119

火警电话110

急救电话122

交通肇事报警电话120

四、简答

怎样做个懂事的孩子?

答:

①.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②尊老爱幼

第三单元

一、填空

1.邻居之间误解的矛盾、误会,通过彼此的谅解、谦让,就可以得到解决。

2.古人云:

予人方便,予已方便。

3.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人们,他们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各种职业的劳动者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尊重,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满足大家的需求,得到自己的报酬。

5.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0月1日确定为国际老人节。

6.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为助残日。

二、判断

1.过马路要一看二等三通过。

(√)

2.做不到的事情,千万别答应别人。

(√)

3.王师傅修鞋又脏又累,他的劳动不光荣。

(x)

4.王叔叔把自行车放在盲道上。

(x)

5.多吃鱼肉才能强壮身体。

(x)

6.每年的9月9日是教师节。

(x)

7.平时不能随便拨打“110120119”。

(√)

8.小刚在非游泳区游泳。

(x)

三、连线

城市美容师医务工作者

人民的卫士教师

白衣天使环卫工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邮递员

绿衣天使武警战士

四、辨析

1.小强的邻居是聋哑人,小强故意起外号嘲笑他,小强的做法对吗?

你想对小强说些什么?

答:

小强的做法不对,我想对他说,我们应该友爱,关心和尊重残疾人,保护他们。

2.明明故意往马路扔废纸,他觉得清洁工人会打扫,自己不用去保持环境卫生,你赞成明明的做法吗?

如果你是明明,打算怎样做?

答:

我不赞成明明的做法,我应该把废纸扔到垃圾筒里,保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

五、简答

1.在生活中邻里之间难免发生不愉快,当你家和邻居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

答:

我会通过彼此的谅解、谦让,就可以得到解决。

2.理解“远亲不如近邻“的意思,举例说明。

答:

“远亲不如近邻“的意思是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

如:

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晾在了外面,突然,下起了雨,邻居的老奶奶看见我家的衣服还晾在外面,就主动的把衣服收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