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16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二、隋朝的经济整顿与改革措施:

继续推行均田制

整顿赋役及户籍

租调力役制度

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铸新五铢钱

统一度量衡

建立财政转运及社会救济体系

①设立转般仓

②设立义仓

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便于南北经济交流

论述或材料

一、隋朝是如何巩固与发展的:

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治)

(1)恢复汉族正统。

自己恢复汉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汉魏以来的官制。

(2)恢复皇室传统礼仪。

作五礼,定火德,行新乐。

(3)扶持佛教与道教。

(4)注意任用儒家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

政治上:

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改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实行以才授官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

制定《开皇律》,实行府兵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

(1)继续推行均田制继续推行均田制

(2)整顿赋役及户籍

①租调力役制度

②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

(3)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4)建立财政转运及社会救济体系

设立转般仓

设立义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便于南北经济交流。

这些经济措施加强了隋朝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南北的经济交流加强,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唐朝

一、名词解释: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618—626),唐代开国的君主。

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

后受隋炀帝弘化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

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运筹帷幄,起兵太原,定鼎关中,于公元618年创建大唐,又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

玄武门之变后退位,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高祖。

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时间626年-649年),大唐第二位皇帝,其总结隋朝灭亡教训,为政谨慎,开怀纳谏,重视民生,使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采取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执政期间国家安定统一,经济发展,海内升平,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成为后世皇帝的楷模。

玄武门之变

624年唐朝平定江南后,李渊三子内部谋夺储位的斗争激烈。

李建成为皇太子,秦王李世民战功显耀,李建成怕其居功夺位,于626年借突厥进犯之事,欲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泄露,李世民抢先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杀死李建成及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其后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为帝。

租庸调P77

619年唐代制定租庸调法,在两税法实行之前,租庸调一直是唐代赋役征派的主要内容。

(其制:

丁男每年纳租粟2石,或稻3斛。

调视乡土所产,纳娟絁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亦可折纳钱、米以及其他可以久贮之物。

每丁每年服役20天。

不役者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叫庸。

)以身丁为本是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

其内容承袭了北魏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

但是由于均田制的不稳定,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到了唐后期租庸制就完全瓦解,被两税法取代。

贞观之治P16

贞观之治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的唐朝,由于李世民为政谨慎,励精图治,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发展经济、劝课农桑,实行开明的政策,因此贞观时期政局一度清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大,边境安宁,为唐朝后期繁荣奠定政治经济基础,史称“贞观之治”,被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

永徽之政P17

“永徽之政”指的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649年李治继位改元永徽,永徽年间(649-655年)以太宗遗诏的形式宣布停止征伐高丽的战争和一切土木工程,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经济政治制度,故全国人口在继续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边界安宁,总体上看,永徽之政是贞观之治的继续,史称永徽之政有贞观之遗风。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出生商人之家,先是为太宗的才人,后为高宗皇后,作为皇后期间摄政培养自己势力,高宗死后,以皇太后身份亲政,采取恐怖统治巩固自己地位,于690年登基为皇,建立大周朝,改元天授。

虽然任用酷吏铲除异己,但在政治上也能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破用人才,武周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继续增长。

8、武周革命P18

649年唐太宗死,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武则天于655年为高宗的皇后。

由于唐高宗体弱多病,武则天当上皇后逐渐掌握大权,打压李氏宗族,武后代为裁决奏章。

683年高宗病死,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旋即废黜。

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

开天盛世P20

开天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包括开元与天宝两个年间。

713年李隆基登基为皇改元为开元,玄宗采取措施巩固统治,由此,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

741年以后改元天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因此“开元之治”常与天宝年间的状况合称为”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P22

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后期荒于朝政,边镇节度使势力过大,土地兼并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755年安禄山起兵,次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公开建立割据政权。

唐玄宗缢死杨贵妃,事变平息后李亨称帝,玄宗被迫退位。

762年唐军在回纥兵协助下收复洛阳。

次年史朝义自缢生亡,党羽降唐,从755年至763年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P24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政大权,形成藩镇林立局面。

众多藩镇的存在是为改变唐“内轻外重”的军事态势,但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藩镇之间互相争战,其中“河朔三镇”势力最为强大,便出现了藩镇与中央、藩镇与藩镇之间的矛盾,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

朋党之争P28

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党争的代表人物是牛僧儒和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

党争主要涉及以何种方式选官的问题和对待藩镇的态度问题。

反复斗争中,848年李德裕去世,牛李党争结束。

朝廷官员的党派斗争实际是宦官派别斗争的附属。

12、坊市制度P95

坊市制度是指唐时期的城市管理制度。

“坊”指居住区,“市”指商业区。

唐制,凡有市之地皆置市令,有人专门管理,其坊市制度非常严格。

坊市制度的实行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到唐后期,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大城市出现夜市,农村草市墟市增多。

13、柜坊P96

柜坊是由邸店中分离出来的经营信贷业的机构,在公元713年已出现。

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的长安大商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远方商客的贸易活动,有利于商贸的开展,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14、飞钱便换P96

飞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汇兑制度,出现于唐宪宗时期。

商贾至京师,把钱币纳于诸道进奏院或诸军、诸使、富家,轻装驰驱四方,凭券或牒在指定地点取兑,因此又称便换。

飞钱的出现,克服了铸币不便大量携带之弊,有利于商旅通行。

不久便被禁止,但后又允许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经营飞钱。

飞钱信誉已丧失,其深层原因之一,显然是封建国家的控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生了矛盾。

15、两税法P80

780年,在宰相杨炎主持下新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出台。

其主要内容包括统一税目、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夏征钱或折纳绢帛、秋征收谷物)、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不仅加强中央经济实力,其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

16、敦煌吐鲁番文书: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及中国考古学家发现。

吐鲁番文书内容广泛,包括官府文书、私人文书、古代典籍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吐鲁番文书也遭到英国、德国、俄国人等劫掠。

吐鲁番文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列举与简答:

1、唐代的主要经济成就;

1、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的扩大(唐玄宗天宝年间,实际耕地面积达到800至850万顷之间。

平均亩产1石。

人均粮食达300多千克)

2、手工业发展:

纺织业——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丝织业;

麻织品主要生产在南方;

毛、棉织品

3、商业及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坊市制度及其打破

柜坊和飞钱

长安、洛阳与“扬一益二”

唐代的主要经济成就;

P88

1、农业恢复与发展。

生产工具改进和推广:

短辕、曲辕犁的应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耕作技术的改进:

北方实行两年三熟的轮作复种制,江南实行稻麦轮作和水稻一年两收复种制。

兴修水利,粮仓充足,物价降低,户数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

2、手工业一些主要部门技术水平、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①纺织业:

产量大,品种多,质量高,染色技术高。

②陶瓷业:

唐朝制瓷业从制陶业中分离出来,分为青瓷、白瓷,名窑众多,出现了杰出代表唐三彩。

③矿冶业:

在政府优先经营的情况下,允许私人经营采矿。

④铸币业与造船业都有所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坊市制度被打破;

出现柜坊和飞钱;

长安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洛阳交通便利,商业活动繁荣,还出现“扬一益二”。

4、交通发达: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可通往全国;

水路方面,大运河沟通南北水道;

还有泉州、广州、明州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政府陆驿、水驿的设置及私人邸店业很普遍。

5、茶叶贸易兴起:

茶树栽培、管理、制作都有长足进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唐代的著名诗人;

“唐初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维:

《少年行》《使至塞上》

李白:

《蜀道难》《早发白帝城》

杜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

《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

李商隐:

《无题》

杜牧:

《江南春》《泊秦淮》

三,论述题与材料题:

1、唐代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及其演变;

P45P49P51

唐代的政治制度使君主集权体制得以确立并逐步完善:

(1)中央机构:

(简答要点:

唐前期主要实施三省六部制,后期是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宰相兼判财政三司,枢密院掌管军权)

①主要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其中三省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为侍中,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拟定诏书,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尚书省颁布执行,尚书省下统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六部负责处理全国各类具体行政事务。

②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负责中央各个机构以及地方的监察工作,三院御史共同监察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一个严备的监察体系,御史台与尚书省相互制约,反映了唐代监察制度的成熟。

(2)地方机构:

唐代地方统治机构基本上是州县两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官,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以下有里。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依据地理形势,划全国为十道,派采访使。

经历:

实二级制到虚三级制到实三级制,即州县制到“道”州县到方镇州县。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的机构设置,事权明确而具体,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互相牵制,各机构之间互相监督,各级官员一律由中央委派并且向中央政府负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2、唐代财政制度的演变;

P85-P87

1)唐前期的财政体制:

①唐代前期的财政来源以租庸调为主。

②度支司是具体负责财政预算的主要机构。

③储备转运系统在唐代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财政环节。

常平仓经过唐政府的改造成为仓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④唐初,财政监督制度逐步得以完善。

2)唐后期的财政体制:

①负责财政预算的度支司职任日重,度支使成为户部的实际长官。

财政形势的变化形成宰相兼领盐铁转运使并且凌驾于户部之上,与度支使对掌财政的局面。

②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赋税收入被一分为三,一部分解交中央,一部分呈送诸道节度使,一部分留给地方财政使用。

③仓储系统仍在发挥干预社会经济的各种职能,但其目标已经集中于财富的聚敛。

④转运仓的设置与漕运路线的使用逐步向东南移动。

⑤及至唐末,转运仓停止运营。

朝廷仅靠岁时奉献度日,财政体制完全崩溃。

3、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P80

两税法,中国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780年。

1)原因:

土地兼并逐步发展,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财政危机;

第五琦、刘晏等进行财政改革。

2)主要内容: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制。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3)意义:

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改革。

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

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征税。

舍人税地意味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两税法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最后,两税法保留了丁税。

4、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P77-P80

唐代在619年租庸调法,在两税法实行之前,租庸调一直是唐代赋役征派的主要内容。

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

但是由于均田制的不稳定,租庸调制无法保证,到唐后期租庸制完全瓦解。

780年,在宰臣杨炎主持下,两税法出台。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其不仅加强中央经济实力,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

唐后期确立专卖制度。

政府用专卖的方式控制手工业产品,从中获利。

杂徭、色役与正役是唐代赋役制度的重要内容。

天宝年间,资课代役普遍化。

宋辽金

陈桥兵变(P199)

959年恭帝即位。

960年,赵匡胤制造敌兵南下的假情报,并率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其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正月四日,恭帝被迫退位,赵匡胤登基,建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

杯酒释兵权(P201)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于961年,赵匡胤设宴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在酒宴上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诱劝他们放弃兵权。

次日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史称这一事件为“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P204)

1004年,辽兵南下,直驱澶州,宋廷大震。

宋真宗在主战派的力请下亲自前往澶州前线督战,大振士气。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直入有后顾之忧,乃有退兵之意。

宋辽双方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和议。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盟约缔结之后,宋辽长期并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条件。

庆历和议(P205)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向宋发动掠夺战争。

长期交战中西夏虽屡获胜仗,但百姓怨苦,加上辽、夏关系逐渐紧张,为避免两面受敌,元昊遣使向宋请和。

双方于1044年十月达成和议,内容为:

(1)元昊向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西夏王。

(2)宋每年赏赐西夏银、绢、茶。

(3)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商贸往来。

从此宋、夏间战争减少,维持对峙局面,史称“庆历和议”。

庆历新政(P209)

北宋初期,随着社会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加深(土地兼并、宋夏战争、农民起义),宋仁宗着手改革。

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改革方案,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均被采纳,颁行全国,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限制大官僚特权,遭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6.熙宁变法(P209-212)

1069年,神宗决心变法,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熙宁变法”,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

变法收到部分预期效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达到“富国”的目标。

但是“强兵”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积弱”的局面没有改变。

宋神宗

英宗长子,1066年立为皇太子,1067年-1085年在位,是为神宗。

即位后,对疲弱的北宋政治深感不满,素来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8.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主持“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

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被废,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海上之盟(P217)

1120年,宋以买马为名使金,商议夹攻契丹,收取燕云旧地事宜。

经过双方的谈判,最后商定:

金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攻取辽的燕京析津府,灭辽之后,宋把过去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国。

宋、金还约定,双方均不能与辽讲和。

史称“海上之盟”。

宋高宗

北宋灭亡后,赵构即宋高宗在南京即位。

在位36年,让位后病死,葬于永思陵。

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笔法洒脱婉丽,传世墨迹有《光明塔碑》等。

绍兴和议(P223)

宋高宗与秦桧等在抗金胜利的形势下不顾反对决意求和。

1139年,宋高宗接受向金称臣纳贡的求和条件,达成“绍兴和议”。

内容为:

(1)金朝将河南、陕西“赐”给宋朝,宋朝向金称臣。

(2)宋朝每年向金贡银、绢。

(3)金归还徵宗和皇后棺木。

和议订立不久便因金的内讧而被撕毁。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中兴四将

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的历史称为宋朝的一次“中兴”。

其中有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他们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錡,合称“中兴四将”。

他们大败金军,却被求和派所打压。

岳飞

南宋军事家、战略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

他所领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曾大败金军,却在胜利之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最终在1141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杀害。

北南面官制P259

938年,辽太宗统治燕云十六州后,实施了“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政策。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中央行政机构分属南北二枢密院,称为“南面官”和“北面官”。

北面官制采用契丹传统的部族官制度,南面官制沿用汉人的旧制。

这种政策的实施既有利于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将契丹部落纳入封建政治体制中,又促进了契丹本族的繁荣。

15.四时捺钵P258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在。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四时捺钵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

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这个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习俗在流动中促进了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

16.头下军州P258

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契丹贵族将在征战中劫掠的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私城”,这种特殊的“私城”就是“头下军州”。

头下军州从性质上说实际就是小型的斡鲁朵。

头下军州夹杂在地方州县中,不利于辽朝的中央集权。

在辽宋澶渊之盟后,战争俘虏来源减少,辽朝政权封建化,投下区域减少。

17.勃极烈P264

1115年,完颜阿骨打将女真族较庞大的议事会,改组为皇帝朝政和高级核心官员共议国事的勃极烈制度。

勃极烈制度以少数高级核心官员合议制的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带有明显的贵族议事痕迹,是一种辅佐皇帝的政治制度。

皇帝的权力受到各个高级核心官员的牵制。

18.猛安谋克P264

猛安谋克是金朝的一项重要制度,金朝建立前,女真部民的首领称为猛安谋克。

1114年,金太祖确定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

金朝建国后,猛安谋克作为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地方行政官员。

19.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辽国开国之君,庙号太祖。

英勇善射骑,兼并契丹余七部。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对辽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

12世纪初统一各部,并灭辽国,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对女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程朱理学

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它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后代整个程朱信奉者的思想。

列举与简答

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军事方面

①杯酒释兵权,收夺禁军高级将领的军权②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③实行“更戍法”④又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⑤扩大养兵。

⑵政治方面

①削减相权,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及台谏,分掌政务、军事、财政及监察四权②削减地方权力,每路设四监司分掌地方政务,由中央委派;

各州设通判,地方政令须由通判副署③文官任知州④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⑶经济方面:

於各路设转运使,催督诸州将所收赋税,除必需外,全都解送京师。

2.辽与金的政治制度

(一)辽

①斡鲁朵制。

辽朝的“斡鲁朵’是直接隶属于最高统治者的机构,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州县,构成一个独立队军事和经济单位,还管辖一些契丹部族组织

②头下制。

(参看名词解释)

③四时捺钵。

捺钵是指皇帝的行在,是指皇帝出行时临时住所。

四时捺钵的时间基本是平均分配的,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捺钵间。

它是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地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

④枢密院。

辽世宗采用汉人制度,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兵马。

契丹枢密院又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

北、南枢密使参预国政。

此后,汉人官员可任北院枢密使,契丹官员也可任南院枢密使。

北南枢密院除枢密使之外,设有知枢密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等。

⑤南北面官制。

是辽世宗即位后行成的,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北南二枢密院,称为北面官和南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