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72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江苏省南师附中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2020.03.19

语文I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各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纷纷出炉。

在北京和广东,考试资格将与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和打工者的积分挂钩。

方案一出台,很多打工者大感失望。

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需要与父母的居住证捆绑,不少网友认为这对于解决异地高考的核心问题不过是▲,相关专家表示,不同地域教育承载压力不同,改革自然不可能▲,更不可能▲,应允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扬汤止沸并驾齐驱一蹴而就

B.隔靴搔痒齐头并进一挥而就

C.隔靴搔痒并驾齐驱一挥而就

D.扬汤止沸齐头并进一蹴而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扬汤止沸:

指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隔靴搔痒:

指隔着靴子挠痒痒。

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和要点,不中肯,不贴切。

或比喻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徒劳无功。

材料中强调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选用“扬汤止沸”。

齐头并进:

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并驾齐驱:

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

一蹴而就: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结合后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确定应选“齐头并进”。

一挥而就: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蹴而就: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材料中指的是“异地高考”方案,应选用“一蹴而就”。

故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

成语的测试重点是:

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双重含义的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语境或逻辑错误。

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中获得了广泛、巨大的经济利益,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B.《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C.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载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D.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B项,介词残缺,在“与”和“我们”中间加“跟”。

故选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⑤②④③⑥C.②④①⑤③⑥D.②④③⑥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

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

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③⑥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③⑥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AD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应该是鲁迅的价值所在,①不可能是第一句,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

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

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4.下面是作家迟子建参与讨论“现实主义”创作时的一段叙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曾去煤矿采访过,所以在写作以煤矿为背景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落笔就不慌张。

为了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追踪放养驯鹿的鄂温克部落一直到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深处,体味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原生态的歌声。

写作《群山之巅》时,我更是调动了多年的生活储备,否则,我小说中的龙盏镇就没有生机,无法建构。

A.好作品都与现实密不可分。

B.写作绝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

C.现实主义就是写真实的生活,不能虚构。

D.现实生活是作家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源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现实主义就是写真实

生活”错误,是对生活的表现。

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乃上疏曰: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

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

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

“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

”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騎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

“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

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

“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徵,可谓克构者哉!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益州牧领:

兼任

B.力侔则安者制危侔:

弱小

C.黎民未乂乂:

安定

D.谦冲如常冲:

谦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

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

他优虑国事,上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

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

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

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2)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8.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答案】5.B6.B

7.

(1)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条件,只不过大江高山,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

(2)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

8.高尚的品德,众多的百姓,强盛的国力,社会的安定。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侔”,结合句意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分析,“弱小”错误。

应该译为相等,齐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错误。

结合“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分析,“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才“听任一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恃”,依恃;“徒”,只不过,只是;“此”,代词,这;“乃”,表判断,是;“之”,助词,的;“末事”,最次的条件;“智者”,明智之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遂”,连词,于是;“陷”,攻陷、攻占;“诛”,诛杀;“此”,代词,指将军;“赦”,赦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题干问的是“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分析,为臣听说君主德行相等,而民众多者胜过民众少者,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这大概是六国所以被强秦兼并,西楚所以为汉高祖打败的原因罢。

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高尚的品德,众多的百姓,强盛的国力,社会的安定。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陆抗传陆抗,字幼节,是孙策的外孙。

陆逊死时,陆抗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永安三年(260),被授假节职权。

孙皓即位,加授陆抗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

陆抗听说朝廷政令多有失误之处,深为忧虑,于是上疏说:

“为臣听说君主德行相等,而民众多者胜过民众少者,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这大概是六国所以被强秦兼并,西楚所以为汉高祖打败的原因罢。

如今敌国跨据四方,并非只有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只鸿沟以西的土地而已。

我国外无盟国可援,内无西楚那样强大,政务缺乏生气,百姓不得安定,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条件,只不过大江高山,围隔着我国的疆域,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

臣下常常追忆战国各国存亡的迹象,近观刘汉王朝灭亡的征兆,考证典籍,应验实事,深夜抚枕不能入睡,面对饭菜忘记进餐。

凤凰元年(272),西陵督步阐占据城池发动叛乱,派人前往晋国投降。

陆抗听到这一消息,当日部署各军,命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直接挺进西陵,下令各军军营再加修坚固的围墙,自赤溪到故市,对内则围困步阐,对外则防止敌军,陆抗日夜催促督责,如同敌军已经来到,全军将士甚感困苦。

诸将都劝谏陆抗说:

“现在以三军精锐,急速进攻步阐,等到晋军救援前来,步阐一定已被攻克。

何必劳累修筑围墙,让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呢?

”陆抗说:

“这座城池城墙坚固地势险要,城内粮草充裕,而且所修缮的防御工事和配置的防御器械,都是我以前详细规划安排的。

现在我们反过来去攻打,既不能很快攻克,且北方救兵一定要赶来,敌人来后我们没有防备,则里外受敌,以什么抵抗他们呢?

”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

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陆抗为了使众将信服,便听任他们去攻打一次。

进攻果然不利,防御围墙由是得以完工。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前向江陵进发,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

“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

假如敌人攻占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小。

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则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

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

”当初,江陵地势平旷,道路通便,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浸没平原中心,借以阻止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

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扬言要毁掉大堰让步兵通行。

陆抗听说,让张咸当即毁掉大堰羊祜至当阳,听说大堰已毁,乃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前至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

陆抗命令张咸固守江陵,公安督孙遵巡视长江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对抗杨肇。

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

陆抗说:

“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素不精练,如果敌人攻围,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

”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设防。

次日,杨肇果然进攻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兵卒死伤累累。

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而连夜逃遁。

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积蓄全力伺机出兵进击吴军要害之处,兵力不够分配,于是告诫将士,只击鼓作出要追击的样子。

杨肇的军队颇为恐惧,全都抛盔弃甲争相逃命,陆抗派轻装的部队随后追赶,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撤走。

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

陆抗修治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还军东归乐乡,脸上毫无骄矜之色,谦逊如常,所以深得将士衷心拥戴。

刘备称雄天下,为世人所害怕。

陆逊年轻力壮,还没有什么威名,刘备想打败他,往往是不得志,不能够成功。

世人奇于陆逊的谋略,又感叹孙权的识才之能,所以才能成大事。

而陆逊忠心之至,担忧国家而为国殉身,是社稷之臣也。

陆抗忠贞诚信有谋略才干,完全具有父辈的风范,世世代代称誉他,认为他具备父亲的才干而稍小而已,可说是能完成前辈事业的人啊!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聚蚊谣①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②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③。

【注】①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

②利觜:

尖利的嘴。

③丹鸟:

萤火虫的异名。

9.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10.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9.①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

②“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贼本性。

③“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④“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10.①“清商一来秋日晓”与前文“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②“羞尔微形饲丹鸟”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③用词精巧,情感强烈,“清商一来”“羞尔微形”等,强烈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乐观豪爽的精神气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其次,关注色调色彩,如,时令色彩、冷暖色调;再者,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最后,还需要结合事物的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本题,要求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

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欷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

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

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

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

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上,比如,铺垫、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二是表现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三是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

本题,最后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

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

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

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

“秋日晓”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诗人政治家的乐观情怀;“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

【点睛】分析鉴赏诗词中事物形象的方法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四、句子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

(《离骚》屈原)

(3)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

(《出师表》诸葛亮)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_____________,善道也。

(《孟子》)

(8)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答案】

(1).故不积跬步

(2).肇赐余以嘉名(3).翱翔蓬蒿之间(4).言笑晏晏(5).若夫霪雨霏霏(6).庶竭驽钝(7).守约而施博者(8).为人谋而不忠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

跬、肇、蒿、晏、霪、驽。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要这辆车

老舍

祥子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租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

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

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象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

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

他知道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

这使他非常地痛快,因为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

等主顾时多留神,少争胜。

在僻静的地点,可以从容的讲价。

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

“坐上吧,瞧着给!

”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