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77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docx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课程功能方面,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

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学科本位思想,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课程内容方面,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强调机械记忆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并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近几年来,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足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这三年来我县进行了课程改革,一至三年的所有学科都进行了新课程的实验,其它学科也有部分学科进入实验我们曾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尝试了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等学科中尝试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中尝试研究学习,收到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进行观念,学生似乎也活起来了。

但是,我们通过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调查发现,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的严重弊端;教师还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还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我校实际以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确定了《研究探讨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情感目标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基本目标

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依据教材要求、课型特点,制定各学段各学科的具体策略。

通过这个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展目标

通过这个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对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驾驭新教材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存在哪些困惑或误区。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进行中,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眼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眼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眼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心理素质、基础学力、智力品质、方法技巧。

心理素养—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

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基础学力-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相适应的展示和经验储备。

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这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技巧-掌握各科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地学习,这是技能要素。

2、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3)、分析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年段课堂教学中怎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学法的培养,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5)、研究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总结出在具体学科中学生活动的最佳模式。

3、构建各种课型的教学程序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调查包括教师与学生。

2、个案研究法:

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促进课例发展。

3、经验总结法:

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论文。

4、建立数据库:

运用检测法进行分析。

A、上述实验方法,作用于学生结果,必须进行及时检测,作数据统计。

B、年段结束时进行终结性检测。

C、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以运用观察法,记录其发展轨迹。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调查前测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培训实验员。

2、调查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测摸底。

3、准备审批。

(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6月)

1、实验假说: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有直接关系。

怎样从教学质量低下、高耗低效中走出来?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喜欢学习,快乐的学习?

学生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发展并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实验假说方法:

采取多种方法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实验对象:

中小学校1-5年级共13个教学班。

实验班的班主任和实验校的负责人负责对研究课堂的研究,实验人及负责人要定期对实验的进展向实验领导小组进行阶段汇报。

(2)实验时间:

5年

(三)、总结论证阶段(2008年6月-2009年9月)

整理实验数据,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论证,撰写实验报告。

六、研究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研长效机制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从选题到立项,从选择实验人员到实验班到参加人的培训;从实验研究到档案的建立;从实验假说到实验变量的控制层层把关。

真正发挥中心小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实验人员衔接机制,对实验人员岗位有变动的要进行有效的衔接,使课题实验能正常的进行。

2、建立实验的交流机制

课题组每月组织两次实验课设计,针对实验课进行跟踪听课,并及时总结实验结果。

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交流会。

对实验的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设计下一步实验方案。

对实验得出的结论,立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验证结果的科学性,在提出新问题,进行下一轮实验研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期间,每学期召开一次针对实验课题的教学研讨课,推广实验结果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相互影响的调查和思考

1、调查的意义、对象和方式

①、意义

掌握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现状,对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基础上有效地学习,并逐步改进和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②、对象

我校45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

③、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2、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①、学习目的、兴趣、态度的反映(注:

有些同学一题选了多个答案)

表1:

调查内容

情况反映

百分比

①学习目的是:

A、为了建设祖国

59.7%

B、为了自己

54.3%

C、为了爸、妈

23%

D、为了老师

10.5%

②你把解决数学问题当作是:

A、一种乐趣

69.9%

B、一种任务

42%

C、一种负担

4.5%

表1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同学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少部分将学生当作一种负担,学习目的不明确。

②、课堂学习方式和行为的反映

表2:

①你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己看书,做题

44%

B、与同学讨论学习

39%

C、分组动手探究

14%

D、老师讲解自己听

10%

E、同伴互助学习

36.4%

②当你没听懂老师的讲解时,你通常会:

A、大胆举手提问

64.4%

B、在老师的启发下提问

20%

C、有点害怕,不敢问

14.4%

D、不想问或不知怎么想

3.2%

③在完成作业时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

A、问老师

56.4%

B、问同学

47.6%

C、自己看书

46.4%

D、自己乱做

0.4%

E、抄别人的

1.2%

④你喜欢怎样上一堂课

A、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16.8%

B、老师讲解学生听

36.8%

C、学生提问后老师再讲解

43.6%

D、学生自学

18.8%

⑤你觉得什么方式最容易学会知识

A、听老师讲

34%

B、分小组自学

12%

C、老师先讲解再合作讨论

22%

D、先合作讨论老师再讲解

52.4%

⑥在老师让你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与众不同的发现

A、有很多次

27.2%

B、有过但次数不多

58.4%

C、从来没有过

8.4%

⑦课上,你和同学之间会经常讨论遇到的问题吗?

A、经常

22.8%

B、偶尔

58.4%

C、一般不会

18%

D、从不

3.2%

⑧课堂上,你们会动手做一些实验或动手操作探究一些问题吗?

A、经常

12.4%

B、偶尔

80.4%

C、从不

6.4%

分析:

从表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喜欢渴望与同学合作学习或主动探究的方式,不喜欢“灌输性”的课型。

3、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表

表3

调查内容

情况反映

百分比

实施新课程后,您认为备课所化的时间与以前相比

A、花更长时间

83.6%

B、与以往差不多

16%

C、花更短的时间。

0.4%

在课堂教学中您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A、很重视

31.2%

B、比较重视

36.8%

C、不太重视。

32%

您认为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A、教师少讲

50%

B、讲练结合

44%

C、知识点落实。

6%

您认为公开课或优质课评价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应

A、不同

81.6%

B、一般

32.4%

C、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7.6%

在新课程理念下,您有无根据《课改纲要》、《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对学生个性差异

A、很重视

5.6%

B、较重视

86%

C、不够重视。

6.4%

合作学习的内容很多,但课时安排较紧,如何来调整好教学进度与学期上课时间少之间的矛盾,您是怎么做的

A、加快加餐

19.5%

B、加时补课

45.5%

C、少安排合作学习。

35.%

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实施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与以前相比是

A、一样的

46.8%

B、有改进

38.2%

C、完全不同。

15%

教具与现代远程设备的使用情况

A、很好利用

35%

B、利用一般

48.9

C、很少利用

16.1%

从表3可以看出:

尽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思考与建议

①改变和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

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②、改进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各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如接受式地学习方式,可以较快地掌握知识,但如果长期进行,容易抑制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合作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有部分小学生还没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提问意识,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少大胆质疑,主动探索;也有相当部分同学合作意识很强,渴望自主学习,但老师提供的机会却很少,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力求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③、建构和谐的课堂环境

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生生机,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学数学兴趣不高,目的也不明确,主动学数学的愿望也不强,而改变这种现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为止,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和职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处于能够主动思维的状态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主要构建三个层次的环境:

第一,思考环境,课堂上要有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第二,情感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尤其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积极的课堂评价,发现学生闪光之处和进步点及时给予表扬,是让学生产生学数学兴趣的最好妙方。

第三,人际关系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师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让学生感到受老师和同学的重视。

(二)、构建各种课型的教学程序

字词课操作程序

识字导学课操作办法

写字课:

写字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即掌握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用铅笔或钢笔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操作要点】:

(一)、引导观察:

是学生整体感知字形的过程,是对字形进行理性分析、比较、内化的过程。

  ①观察字形。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和结构,清晰地感知字形;通过分析、比较,准确地认知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牢固地记忆字形。

这样就不会在写字时出现写一笔,看一笔的现象。

②观察范字。

当学生记清字形后,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

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还要看清字的布局、间架结构。

在仔细观察了范字后,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并在范字上用手指描写。

(二)、细心描摹:

描摹是对学生规范书写的前提,是学生对生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熟悉的过程。

在学生记清字形充分观察范字之后,让学生按照笔顺规则描摹田字格中的范字。

描要仔细、认真,力争做到手写心记,通过三四遍的描摹,学生基本记熟了字在四字格的位置,对于后面的仿写就会起到铺路搭桥的过渡作用。

(三)、指导仿写:

是学生最终能够规范、整洁书写的重要步骤。

也是发现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的过程。

在学生完成前两个环节之后,即可引导学生仿写。

①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

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

②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

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

(四)、适时点评: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①自评。

这一环节最好是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

当写好一个字后,随时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进。

自评也可以是在小组互评时,看着小伙伴们写的字,跟他们的作品对照,面对面地展开自评。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敢于发现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勇气,培养其诚实的品格,陶冶其情操。

  ②互评。

在仿写后,积极组织学生互相评议,或选取几份作为例子,集体评议。

评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标准及评价原则。

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笔画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要善于发现别的长处等。

”当学生有了评价的准绳之后。

评价就能有的放矢。

同时,在互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书写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以便改进

  ③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有时教师的一句点评可以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

这就要求教师的点评要恰当准确,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

  通过评字,学生对字从整体结构到部件、笔画,有了初步的感知,强化了识记,提高了识字的准确性;通过评字,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写好字的自觉性;通过评字,学生经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开发了智力;通过评字,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陶冶了情趣。

(五)、及时修改:

写字教学最后一点应归结到改上去,而且应是及时地让学生在评字之后,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再发现、再改进。

改的过程是再完善、再提高的过程。

学生一旦养成认真细致地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集中识字课操作办法

集中识字课:

集中识字是先识字,后学文,集中学分散练,它注重字形联系。

集中识字可以说是归类识字,便于小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学习记忆巩固,当课文的生字较多时,为扫清阅读障碍,就可以采用“注重字形联系”的集中识字。

【操作要点】:

一、单元集中识字:

是将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语言课的需要,围绕语言课的要求集中起来,加入增识字,按照同类相聚,分类相比的方式进行组合的识字方法。

①分组方法:

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形旁、声旁归类)、基本字带字等方式。

分组数量由单元识字数量决定。

②教法上采用识字、阅读分步走。

识一批生字,读一组课文;再识一批生字,再读一组课文。

集中识字为语言课扫清了生字障碍,学生不会为课文中的生字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语言课变得集中、单纯而精练。

二、归类识字:

是根据汉字的结构从形旁、声旁、基本字带字三个方面归类的识字方法。

①抓带头字,举一反三。

形旁如与“水”有关的:

海、河、江、湖、泉等;换旁如"冷"带出:

"拎、领、零"等。

带字如以"每"字,带出"海、悔、梅"等

②发挥潜能,温故知新。

归类识字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半生字”,识字的重点难点是建立生字的音、形、义的联系,通过联想,来建立生字在音、形、义上的联系。

③整体设计,加强写、练。

在教学程序上实行“整体感知-部分探究-综合训练”三步走。

【操作建议】:

在集中识字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要求学生运用“五步识学法”。

一读(读准字音),二看(分析字形),三想(联想字义),四写(书空默写),五查(自查互检),从而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

随文识字课操作办法

随文识字课:

是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寓识字于语言教学之中,重视“课文语言环境”这个重要因素。

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和理解,这种识字法的优点是:

文章看得多,识字量大。

【操作要点】:

①在初读课文(明确识字任务),检查预习阶段,以掌握字音为主。

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纠正读错的音。

布置学生多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初步感知字形。

②在理解课文阶段,主要是了解字义。

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方法先理解生字词,再识记字形,学生通过理解生字词义,情感体验丰富了,对字词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操作建议】:

①可以按课文出现的顺序,边学文边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

也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字词提出来先讲,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

②平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通过课内外相结合学习生字,复习巩固。

③在识字教学中有时先集中再分散,有时先分散再集中,这两个过程不一定要求同步,是可以有先有后的,可以先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字形,有机会再了解这个字的字义。

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④要与语言课、思维课紧密联系,做到随堂识字。

阅读课操作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

【操作要点】

一、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一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这一步应从学生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好几件事:

一是课前读课文一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二是把握课文的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中高年级学生可运用查工具书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

此外,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课文有关资料。

【教学操作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预习基础上进一步读准、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读懂的问题。

二、精读品读,理解感悟。

要求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语段带着关键问题进行深读。

具体地讲,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精细阅读,这属于理解、感悟性阅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在“理解”和“感悟”上下工夫,力求“自得”。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教学操作建议】:

第一是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

重点句段蕴含深刻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应引导学生按照“段——句——字词”的顺序理解和体会。

第二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

首先,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深读课文,要学会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

其次,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抓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深度同课文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提出“精读课文”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是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

其一,要留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

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读为基础,离开读或者读书时间少、次数少,学生都是很难真切理解和感悟课文的。

其二,读的方式要多样。

可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多种读书方式,必要时可穿插教师的讲解和范读。

要特别重视默读的作用。

默读是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一边读,一边想。

如果只读不思,就同“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没有多大区别。

其三,读要有层次。

“多读”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而应当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效果。

其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指导学生在重点词句旁写上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即教学生作批注。

三、感情朗读,情感共鸣。

语文基本能力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密切相关。

因为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