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81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docx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总论

绪论

1.温病的性质是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1.温病的特点:

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

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

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

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湿病邪)。

湿热病邪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治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重偏脾,热重偏胃;粘腻重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氤氲缠绵—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邪

燥金之气内应于肺,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燥胜则干,易致津液干燥;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

温热病邪

热性显著;致病暴戾,径犯气营或阳明厥阴;易犯胆腑和厥阴;易伤阴液,后期多真阴亏损。

戾气

致病暴戾;具有温热性质,多挟秽浊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选择性定位。

2.温病感邪途径:

从口鼻而入(“上受”,主要途径);从皮毛而入。

第三章温病的辩证

1.温病辩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和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理论为基础。

2.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要点为病理特点)

●卫分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病理特点:

温邪犯肺,肺卫失宣

●气分证(以热盛阳明多见)

病理特点:

里热炽盛,津液受损

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伤津;辩证要点为: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的基本表现为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是判断气分有无湿热内阻的标志。

●营分证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病理特点: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血分证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多部位急性出血)舌质深绛

病理特点: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营血分鉴别:

有无出血;血分证易见血瘀互结。

3.三焦辨证

●邪在上焦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临表: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手太阴邪热壅肺,肺气郁滞临表:

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病理: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湿热阻肺,清肃失职临表: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热闭心包,清窍不通临表: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手厥阴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临表:

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舌苔垢腻,舌质红/绛

●邪在中焦

足阳明胃经热盛,热炽津伤临表:

身体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肠热下利:

邪热犯肠,传导失司

手阳明热结腑实:

肠道热结,传导失司临表:

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苔/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积滞阻结肠道临表:

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如败酱、藕泥,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湿热中阻:

湿热困阻,升降失司临表:

身热不扬,胸脘痞闷,犯恶欲吐,苔白腻,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

●邪在下焦

足少阴肾:

肾精耗损,真阴亏损临表:

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病理:

邪热久羁,耗伤肾阴

足厥阴肝:

阴液亏损,虚风内动临表: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

病理:

肾精耗损,肝失所养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1辨常见症状

●发热初中期——邪正相争,阳明亢盛;后期——阴液亏损,阴阳失调

发热恶寒——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寒热往来——伤寒少阳见证,提示邪在半表半里:

壮热——气分热盛见证;日晡潮热——阳明腑实(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身热不扬——湿中蕴热,热为湿遏;身热夜甚——热灼营阴;低热——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汗出异常

无汗——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失开合;温病后期,营阴亏损,无作汗之源。

时有汗出——热蒸湿动,为湿热性温病。

有汗大汗——邪热亢盛:

亡阴(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舌红无苔,脉细);亡阳(汗出清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

战汗——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

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

◆战汗的临床症状、概念、病机、处理及其预后

指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

为邪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

处理:

安舒静卧,加强护理,灌溉汤液,鼓邪外出。

预后:

邪去正安,病情向愈;邪盛正虚,邪气内陷(昏迷、抽搐、出血);邪正相持,多次战汗。

●口渴

口渴引(连续)饮——热盛伤津,气分热盛

口干不欲饮——多见于湿热病气分、温热病营血分:

湿热内阻,津不上承;热灼营阴,饮水无益;瘀热内阻,口干漱水不欲咽。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津液受损

●神志异常

昏谵——闭、实证多:

熱陷心包;里热扰心(气分热盛、热灼营阴、血热炽盛);热结腑实。

昏愦——热闭心包,清窍不通。

昏蒙——多见于湿热类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狂——为血蓄下焦,瘀热内阻。

●痉(痉挛强直,四肢抽搐或颤动)证

实证虚证

证候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手指蠕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

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伴高热见症脱,伴阴虚见症

病机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治法清热凉肝熄风滋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厥证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四肢逆冷)

热厥(实)——邪热内阻,气机不通,阳气不达四肢(特点:

热深厥深)

寒厥(虚)——阳气衰微,不能温暖四肢

●脱证——正气外脱

亡阴:

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数疾促(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

亡阳: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汗出清稀)

●辨斑、疹

斑:

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

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疹:

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

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①斑疹治法禁忌:

忌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血动血;忌壅补,以免恋邪;忌斑疹初透之际,过用寒凉,以致邪热遏伏,发生变证。

②斑宜化,疹宜透”——斑:

清胃解毒,凉血化斑;疹:

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为什么说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斑疹外露,标志邪毒有外达之机,故宜见;多见则示热毒深重,则不宜多见。

③辨斑疹之顺逆

色泽形态分布脉证

顺红活荣润松浮朗润稀疏均匀出后热退,神志清宁,脉象平和

逆红如胭脂,紫赤类鸡冠花紧束有根(如矢贯地)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出后热不退,躁扰不宁,出而不齐,才出即没,脉急疾

●辨白涪——隆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成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

成因:

湿热内蕴气分,郁蒸于肌肤:

湿热失于清化;湿热挟湿误用滋阴。

临床意义:

辨别病邪性质(湿热);

判断津气的存亡(浆液饱满,晶莹透亮—津气充盈/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枯涪)—津气两亡。

治疗:

宣畅气机,化湿透热“涪宜清气,勿宜疏散”

禁忌:

忌辛散、滋腻

●辨舌“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

色泽、形态、润燥

白苔白砂苔:

表邪化热入里迅速,苔未及转黄而已津伤——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

舌苔主表主湿碱状苔:

胃中宿滞挟秽浊之气——舌苔白厚如碱状

白霉苔:

胃气衰败——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生霉状,或生糜点

黄苔老黄起刺:

阳明腑实——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黄腻:

湿热内郁——舌苔黄腻或黄浊

红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热在心营

舌质萎绛纯绛鲜泽—热入心包;镜面舌(胃阴衰亡)—舌绛光亮如镜;枯萎舌(肝肾阴竭)—舌绛不鲜干枯

紫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舌紫起刺,状如杨梅;猪肝舌(肝肾阴竭)—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

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温病兼夹瘀血,固定刺痛

舌态

舌苔反映卫、气;湿、热以及津伤程度;舌质反映营、血分。

●验齿

齿燥(伤阴):

牙齿光燥如石——胃阴亏损;牙齿色如枯骨——肾阴亏损

齿缝流血:

齿龈红赤肿痛——胃火冲激;牙龈暗红无肿痛——肾火上炎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测机立法;审因论治;三因制宜

2.治疗特色:

以急对急;立足驱邪;重视养阴

3.常用治法:

(用于温热类)汗、下、清、滋;(用于湿热类)和解、祛湿;(对症治疗)开窍、熄风、固脱

●解表法(汗)——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适应于肺卫表热证

风热—疏风泄热法—风热袭表,肺卫失宣—银翘散(卫)、桑菊饮(肺)

暑湿—透表清暑法—暑湿兼寒,困遏肌表——新加香薷饮

湿热—宣表化湿法—湿热外着肌表,内阻气机—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燥热袭表—桑杏汤

●清(里)热

清气法(辛寒或苦寒之法清泄气分邪热)—宣展气机,退热存津,除烦止渴—适用于邪热营卫之气未入营动血,亦未里结成实。

轻清宣气—清宣上焦气机,清热除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大清气分淫热—阳明热盛—白虎汤

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郁热,泻火解毒—三焦郁热化火—黄芩汤

清营法——清泻营热,养阴透邪

热灼营阴—清营汤

气营同病—气营两清—玉女煎加减

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

血分证—犀角地黄汤

气营两燔—大清气血三焦热毒—清分败毒散

●下法(苦寒下夺之品攻逐肠腑实热)—通腑泄热,通便逐邪,通瘀破结—适应于腑实证-

通腑泄热(峻法攻下)—热结腑实证——调味承气汤(不连用,便通即停)

导滞通便(轻法频下)—暑湿积滞阻肠(湿热腑实)—枳实导滞汤(可连续使用,便硬即停)

通腑破结—破散下焦瘀血,借肠道为出路—桃仁承气汤

●滋阴法(甘寒或咸寒之品滋补阴液)—生津养液,填补真阴,润燥制火—适应于后期阴伤证

滋养肺胃(甘寒)—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增液润肠(甘寒/咸寒)—阴虚便秘(水枯舟停)—增液汤(增水行舟:

黄芩、桂枝、生姜、大枣)

填补真阴(咸寒)—肝肾阴虚—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温阳药加白芍)

●和解法—和解、疏泄、利胆—适应于少阳半表半里证

清解少阳(清解少阳胆经气分邪热兼化痰和胃—邪阻少阳兼痰湿犯胃—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清三焦气分湿热)—邪留三焦证—温胆汤

叶天士:

杏仁—宣肺(上)宣气化湿;厚朴——理脾(中)健脾燥湿;茯苓—利尿(下)淡渗利湿

开达膜原—(疏利透达膜原的湿滞之邪)—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祛湿法(以芳香苦燥,淡渗之品祛除湿热)—宣通气机,健脾助利,利尿消肿—湿热类温病

宣气化湿(芳香)—宣通气机,透化湿邪—湿遏卫气—三仁汤

燥湿泄热(苦燥)—辛开湿浊,苦降热邪—湿热困阻中焦证——王氏连朴饮

淡渗分利—利尿祛湿—湿阻下焦—茯苓皮汤

●对症治疗

开窍(昏迷)温开:

豁痰开窍—痰蒙心包证—菖蒲郁金汤

凉开:

清心开窍—热闭心包证—清营汤送服三宝

熄风(抽搐)凉肝熄风——热极生风——羚角钩藤汤

滋阴熄风——阴虚动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脱证(大汗)益气养阴,敛汗固脱——亡阴——生脉散

回阳救逆固脱——亡阳——参附汤

章虚谷:

“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以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

陆子贤: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屠璇“湿热证中每易发生,如X如粟,色白形尖者,谓之白涪。

叶天士:

“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燥胃津,必耗肾液。

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白虎汤本为达热出表,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

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可以发,燥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各论

风温

【概念】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而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春、冬季节;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3.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4.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5.易外发红疹;

6.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病因病理】

初期→邪热袭肺卫,肺卫失宣

顺传肺→邪热壅肺(兼腑实、发疹)

外因:

风热病邪↓↓胃热亢盛(四大症)

风温中期阳明肠热下利

内因:

肺卫功能下降热结腑实

↓逆传邪陷心包,机窍堵闭(兼腑实、脱证)

后期阴伤→肺胃阴伤(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口舌干燥)

【诊断依据】1.季节:

多发于春、冬两季。

四季均有。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肺胃阴伤。

3.与春温鉴别:

初起一表一里;与秋燥鉴别:

干燥程度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仅在秋季);

与风热感冒鉴别:

不传变;肺经以“喷嚏、鼻塞”为主。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邪热在肺辨表里;审查脏腑定治法;扶正祛邪辨虚实

二、分型证治

★初起:

邪袭肺卫证——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

辛凉解表,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气分证治邪热在肺邪热壅肺,肺气郁滞——气分热盛,炼津成痰,肺气郁滞

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肺热腑实——肺热炼津成痰,腑有热结

清热宣肺,化痰攻下——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属气分证)——邪热郁肺,邪热走窜血络(肌肤红疹)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加减银翘散(+丹玄参大青叶)

★热在阳明胃热亢盛——阳明气分热盛;热盛津伤(口渴多饮)

辛寒清气——白虎汤加味(四禁⊕)

肺热移肠(肠热下利)——肺热炽盛,肠热下利

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热结肠腑——阳明热盛,腑有热结,津液受损

攻下泄热——调味承气汤(津伤者加增液汤)

★热入心包——里热亢盛,痰热堵闭,清窍不通

清心开窍(凉开)——清宫汤送服三宝

★后期:

肺胃阴伤(干咳、咽喉干燥)——余邪未尽/已尽,肺阴虚,胃阴虚

滋养肺胃津液——沙参麦门冬汤

春温

【概念】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中急性外感热病。

【病因病理】

热闭心包

春季温热病邪胃热亢盛

伏寒化温热极生风(实)

外因春温热郁胆腑

发于气分热郁胸膈←→发于营分(热灼营阴)→血热妄行

内因(发于里)热灼胸膈

阴精先亏

正气不足气营同病气血两燔

热结肠腑伤真阴虚风内动(虚)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

春季或冬春之交;

2.起病急,病情重;

3.初起里热证:

气分证/热郁气分(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尿黄赤);营分证(身热,心烦谵语,斑疹,舌红绛);可兼表证(恶寒,头痛,无汗)

4.病程中多神昏,痉厥,斑疹;后期多真阴亏损乃至虚风内动;

5.鉴别诊断与风温:

发病季节相同;初起临床表现一表一里。

与暑温:

初起皆发于气分;发病季节一春一夏;初起病理不同(春温热郁气分—胆/暑温热淫气分—胃)。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清泄里热;顾护阴液;透邪外达;积极处理并发症(如昏迷、发痉、斑疹、出血等)

二、分型证治

★初发证治发于气分热郁胆腑——热郁胆腑,津液受损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

热郁胸膈——热郁胸膈气分,胸膈气机不畅

宣畅气机,清热除烦——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便秘因气滞,非热结)气分郁热,灼于胸膈,津液受损

清泄膈热——凉膈散

兼表(恶寒,无汗或少汗)——增损双解液

发于营分——营热炽盛,灼伤营阴,心神被扰

清泻营热,透邪外达——清营汤(银、翘、竹叶非解表,乃透邪外达,“透热转气”)

兼表者,属卫营同病(恶寒无汗头痛)——泄卫透营——加减银翘散

★气分无形热盛(胃热亢盛)——见风温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咽干唇裂,形疲神倦,苔焦躁)——滋阴攻下——增液承气汤

兼气阴两虚(兼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脉沉)

益气养液,攻下腑实——新加黄龙汤

兼小肠热盛(小便涓滴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时渴)

清泄火腑,攻下腑实(二肠合治)——导赤承气汤

★营血分证治气营(血)两燔——气分热盛,营热扰神,热盛动血——气营两清或大清气血热毒

——热毒轻者:

加减玉女煎大剂量(邪热甚且郁于内)—脉沉细而数

热毒重动血者:

清瘟败毒散中剂量(邪热盛不郁闭)—脉沉数

小剂量(邪热不甚)—脉浮大而数

热盛动血——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小便自利——与血分证鉴别点)—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热入心包证治(同风温)

★动风证治热极动风(实)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清热凉肝熄——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阴虚内动阴虚火炽——肾阴亏于下(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心火亢于上(身热烦渴,苔黄脉细)

育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

真阴耗损——真阴亏损(咽干齿黑,形疲神倦,耳聋,脉虚软结代),

虚热内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颧红,舌干绛)

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余邪留伏阴分——阴液亏损(无汗,能食形瘦,脉细),余邪未尽(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

(先入后出之妙:

青蒿不能独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地,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暑温

【概念】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有严格季节性(夏至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

3.初起热在阳明,而见气分热盛(症见高热、烦渴、汗多,甚则直入厥阴而见神昏、痉厥)

4.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

【病因病理】

外因:

暑热病邪径犯→阳明气分热盛→暑伤津气→津气欲脱(本证)

暑温本病

内因:

元气亏空直入→心营动风、动血→暑伤心肾

暑温兼证

外因:

暑热兼湿暑温类证

【诊断依据】1.有严格季节性——夏季(夏至至处暑之间);

2.初起发于阳明,重者直入厥阴;

3.起病急,较少卫分过程;

4.津气损伤明显,易致津气欲脱;病中可化火,生痰,生风而致闭窍,动风,动血之变。

5.鉴别诊断与春温:

季节不同;病理表现有热郁气分(郁于里)与气分热盛(热营于气)之分

与暑湿:

暑湿兼有湿象(头痛,腕痞,舌苔腻)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清暑泄热张凤逵: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二、分型证治

暑入阳明(初起)——里热炽盛,伤津耗气——辛寒清气,益气生津——白虎汤(见于风温)

暑伤津气——暑热内郁,津液耗伤,正气亏损——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津气欲脱——暑伤津气后,津气耗伤严重——益气养阴,敛汗固脱——生脉散

暑伤心肾——余邪未尽,心火偏亢,肾阴亏损——清心火,滋肾水——连梅汤

暑入心营(暑厥、暑痫——营分热盛,扰及心神,痰热闭窍——清营泄热,开窍醒神—清营汤送服三宝

暑热动风(证治同春温:

热极生风

暑入血分——血分热毒炽盛,伤阴动血,心神被扰甚至清窍堵闭,引动肝风

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神犀丹加减

暑瘵(暑伤肺络)——暑热毒邪蒸迫于里,壅于肺,肺失宣降,损伤阳络,血上溢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本证为何不用黄连解毒汤?

本证以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活络散瘀,以银翘散清热解毒宣肺。

本证病位在上焦肺,不宜用黄连解毒汤之苦寒沉降之剂清热解毒,银翘散属辛凉解表之剂,但无助热之蔽,且有清热解毒宣肺之功。

余邪未尽,痰瘀滞络(后遗证)——余热不清,气阴亏损,包络痰热未清,清窍失灵,痰瘀滞络

化痰祛瘀搜络——三甲散加减

秋燥

【概念】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发于秋季,有严格季节性;

2.病变中心在肺(燥金之气内应于肺);

3.津液干燥明显,初起邪袭肺卫见表证,同时表现出口、鼻、咽喉、唇、皮肤黏膜的干燥;

4.病情轻,传遍少,易愈。

一般无闭窍、动风、动血危重症;大多止于气分而而很少进入营血分。

【病因病理】

初起邪袭肺卫证

燥干清窍

外因:

燥热病邪秋燥热伤肺

中期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内因:

卫外不固燥肺燥肠闭

肺胃阴伤

后期

真阴亏损

【诊断依据】1.有季节性,多发于秋季;

2.典型的临床症状:

初起肺卫表证即有津液干燥;

3.病变中心在肺;

4.排除风温和伏暑

风温初起与本病极为相似,但津液干燥不如本病明显,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病情重;

伏暑发于秋季,初起表里同病,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津伤不显者,肺经症状不如本病突出。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润者燥之(以甘寒濡润之品对抗燥热)“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二、分型证治

初起:

邪袭肺卫证(温燥)——燥热袭表,肺津受损——辛甘凉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治燥干清窍证(上火)—清宣上焦气分燥热—翘荷汤(薄/翘/草/栀/梗/豆衣)

燥热伤肺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燥热伤肺,咳剧伤络,肺热移肠

清热止泻,润肺止咳——阿胶黄芩汤

肺燥肠闭——燥热伤肺,肺不布津——五仁橘皮饮

(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腑实阴伤(春温腑实兼阴虚)——增液承气汤

肺胃阴伤(见风温)——沙参麦门冬汤

气血两燔——气热未尽,血热炽盛——加减玉女煎(见春温)

燥伤真阴(证治同春温真阴亏损)

1.荷汤原方加味:

耳鸣+羚羊角、苦丁茶;目赤+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牛蒡子、黄芩;另可加蝉衣、桑枝类

2.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属气分,因其出血乃剧烈咳嗽运动,机械性损伤血络。

3.肺燥肠闭证便秘为何不用承气汤?

本证乃肺不布津,不能输布于肠,以致肠液亏虚而大便不利。

本证不任承气之苦寒攻下,宜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五仁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之效:

杏仁润肺化痰,宣开肺气,滑肠通便;橘皮化痰行气除胀助运,使诸仁润而不滞。

湿温

【概念】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感热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