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78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文言词法1文档格式.docx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译为"

认为某事物……”,"

以某事物为……”、"

把某事物当作……"

等。

驼业种树"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业"

以……为业"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判断名词被活用为动词,有以下七种方法: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

”为补语标志。

舍:

筑舍定居)

②寿<

毕>

,请以剑舞。

(《鸿门宴》)(寿:

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王:

称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刑:

杀。

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藉:

登记造册。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瓮:

用破瓮作。

绳:

用草绳系。

这个知识点中,重点在于分析两个名词的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

本义“渔网”,此处用为动词“捕捉”)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虏:

本义“俘虏”,此处“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名:

命名)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蹄:

用脚踢)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毒:

憎恨)

②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果:

实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前:

走上前)

(6)名词放在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后,活用为动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荀子·

劝学》)(水:

游水)

②晋灵公不君。

(《左传·

宣公二年》)(君:

像君主)

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史记·

淮阴侯列传》)(王:

封王)

(7)名词用连词“而、以”连接,活用为动词。

①蹄而杀之。

用脚踢)

②项王复引兵而东。

(《项羽本纪》)(东:

向东进发)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

(1)动+名。

军,驻军。

(2)介+名+动。

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

德,感激。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练一练: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使……灭族)

②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复活、使……长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练一练: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以……为老师)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

友,以……为朋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把……当作宾客)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以……为鉴)

小结:

使动和意动是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又是文言文考试的重点。

名词活用为使动、意动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名词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要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把宾语当做或看成什么,这是一种主观认识,并不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

知识点2:

名词活用为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⑴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

②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依法)

⑵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像蛇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过秦论》)(如客人)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

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

②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原毁》)(时时)

⑵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变化的趋势。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每天)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每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一天比一天,渐渐)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记》)(在右边)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在外边)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向上)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2009秋考】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

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

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分)

取未放之蕊干之()

例题2:

【2010年上海春考题】

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树,故以名滩。

余以二月初十晚泊滩上,欲登岸往观之,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已而雨歇,月朦胧欲出,轻云蔽之,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

居人燎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

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

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

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

秉炬照之,但见纠结轮囷,蜿蜒攫拿,若群龙相斗。

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

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

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

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呜呼!

樟乃名材。

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

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

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题3:

【1999年秋考】

孙武教战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

“可。

”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

”曰: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

“知之。

”孙子曰:

“前,则视心;

左,视左手;

右,视右手;

后,即视背。

“诺。

”约束既布,乃设忉钺,即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

“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

“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

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子与有力焉。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4分)

(1)约束既布,乃设忉钺()

(2)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3)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4)寡人不愿下观()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2009年上海高考题】

沈周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殁,或劝之仕,对曰:

“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

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

“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

”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

“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

“沈先生有牍乎?

”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

”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

满。

②臧获:

奴婢

铨曹:

吏部官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漫应曰()⑵宽备言其状()

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入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检测题2:

【2012奉贤一模】

①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

登泰定四年进士第。

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

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②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

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

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

“吾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

”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

“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

”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③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

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

王妻诉之官,杨伪作文凭,曰:

“王在时已售我。

”时杨之兄与观音奴交游,尝亟饮酒吟诗。

杨因兄遗玉观音奴。

观音奴笑而受,与其把酒甚欢。

酒醉还,杨见兄乃手数金,羞赧复还。

翌日,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

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

曰:

“杨以羊酒浼(央告)我嘱神曰:

‘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④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后升为都水监官。

——选自《元史》,有删改

1.写出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归德府()

(2)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3)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4)尝亟饮酒吟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杨因兄遗玉观音奴 

于是因宾客见相如

B、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水研碎而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

(2)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

4.本文表现了观音奴□□□□、□□□□的品质。

5.结合第④段,评价观音奴在亳州应对蝗灾的做法。

(3分)

检测题3:

【2010闵行区一模】

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

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谥曰玄英先生。

(辛文房《唐才子传·

方干》有删改)

【注】①蓄:

保存。

②比喻科举及第。

③黔娄:

春秋时齐国的贤士。

④钟: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⑤指平民。

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吾得兄事之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云集响应

D.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E.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

1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险远:

险远的地方。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齐桓晋文之事》)高:

高处。

3.甘肥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

轻暖,轻快的衣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尊重。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

幼,爱护。

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短,揭短。

知识点3: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动词。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弱,使……削弱。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

(《促织》)高,使……高。

3.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4.然居吾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7.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

洁,使……洁净;

美,使……美丽;

饱,使……温饱。

知识点4: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

轻,认为……轻。

3.以其小,劣之。

(《促织》)劣,认为……劣小。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2010闵行区二模】

巢谷传

①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

熙宁中,会沪州蛮乞弟扰边,命存宝出兵讨之。

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谓谷曰:

“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

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②苏轼谪黄州,与谷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

乃轼与弟辙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

绍圣初,轼、辙谪岭海,平生亲旧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③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遗辙书曰:

“我万里步行见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辙惊喜曰:

“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复见轼于海南,辙愍而止之曰:

“君意则善,然循至儋数千里,当复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

“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阅其橐中无数千钱,辙方困乏,亦强资遣之。

舟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

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

【2006上海秋考】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

“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

“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

人皆惜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

例题3:

【2008年上海卷】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

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

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2007年上海卷】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011上海高考】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

“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

”相曰:

“如此几何顷乎?

”市令曰:

“三月顷。

“罢,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币,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

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