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8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高考压轴卷Word格式.docx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

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

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

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

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

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

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

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

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

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

心里默默念道:

儿子你在哪儿呀?

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

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

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

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

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

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

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

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

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

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

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

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

回头一看,却是女儿。

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

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

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

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

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

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

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

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

她才自言自语地说:

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

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

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

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

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

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

‘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

作品简要概括。

(5分)

6.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三者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

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

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三则材料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简辞,字子策,范阳人。

父纶,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地于鄱阳,与郡人吉中孚为林泉之友。

大历初,还京师,宰相王缙奏为秘书省校书郎。

王缙兄弟有诗名于世,缙既官重,凡所延辟,皆辞人名士,以纶能诗,礼待逾厚。

会缙得罪,坐累。

久之,调陕府户曹。

朱泚之乱,咸宁王浑瑊充京城西面副元帅,乃拔纶为元帅判官。

贞元中,吉中孚为户部侍郎,典邦赋,荐纶于朝。

会丁家艰,而中孚卒。

太府卿韦渠牟得幸于德宗,纶即渠牟之甥也,数称纶之才。

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

方欲委之掌诰,居无何,卒。

初,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

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

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纶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

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

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

伤悼之际,常畅博士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

纶之才思,皆此类也。

文宗好文,尤重纶诗,尝问侍臣曰:

《卢纶集》几卷?

有子弟否?

李德裕对曰:

纶有四男,皆登进士第,今侍御史简辞是也。

简辞,元和六年登第,三辟诸侯府。

长庆末,入朝为监察,侍御史。

文雅之余,尤精法律,历朝簿籍,靡不经怀。

宝历中,故京兆尹黎干男煟诣台治父叶县旧业,台司莫知本末。

简辞曰:

干坐鱼朝恩党诛,田产籍没。

大历已来,多少赦岂有雪朝恩、黎干节文?

况其田产分给百姓,将及百年,而煟恃中助而冒论耶!

又福建盐铁院官卢昂坐赃三十万,简辞按之,于其家得金床、瑟瑟枕大如斗。

昭愍见之曰:

此宫中所无,而卢昂为吏可知也!

寻考功员外郎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户部大中初兵部侍郎卒。

(节选自《旧唐书·

卢简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考功员外郎/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衙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恃郎/大中初兵部侍郎/卒/

B.寻考功/员外郎郎中/太和中/坐事内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兵部侍郎/卒/

C.寻考功员外郎/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兵部侍郎/卒/

D.寻考功/员外郎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衙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兵部侍郎/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泉本指山林与泉石,后借指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

林泉之友即隐居时的朋友。

B.丁家艰即丁艰,也就是丁忧,指遗逢父母丧事。

古时官员父母去世须辞职守丧。

C.司空郎中曙中司空是官名,郎中曙’是人名。

这是一种官职姓名的合称。

D.京兆尹为三辅之一。

三辅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此外有左冯翊和右扶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纶才名甚高,颇受知遇。

他虽因战乱未能登第,却受到不少人的举荐以及皇上的赏识,因而踏上仕途后一帆风顺。

B.卢纶才思敏捷,擅长作诗。

大历诸诗人的五言诗辞情捷丽,卢纶诗作尤其精工,他曾经创作五十韵长诗怀念已故旧友。

C.卢纶教子有方,门庭兴旺,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其中卢简辞更是担任了侍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

D.卢简辞富有文才,精通法律。

他对历朝的官府文书都有所留意,也曾据理驳斥黎炳的非分要求,还查办卢昂贪污的案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缙既官重,凡所延辟,皆辞人名士,以纶能诗,礼待逾厚。

(2)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蒙耀,未几,俱沉下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杜鹃花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锦水:

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

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5.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中

两句自问自答,告诉我们:

心灵的净化超然能使外在的喧闹环境因之改变。

(2)韩愈在《师说》中

古今对比,批判了当下人们不良的学习风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我的同桌学习非常认真,每堂课都仔细听讲,课间的几分钟也在安之若素地写作业,神情十分专注,因此学习效率极高。

我们既要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审时度势,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防范并化解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先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主动权。

一部反映西南联合大学的电影《无问东西》日前在各大影院上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到电影院观看的人座无虚席。

尽管某歌手因负面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多次批评,但不少的粉丝仍然对他穷追不舍,为其行为百般辩护。

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越要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石济高铁正式开通,两地旅行时间从原来最快约四个小时缩短到约两个小时左右,标志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中的四横完美收官。

B.如果我们有了过硬本领,就能够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境界。

C.通知还要求,所有被广电总局警告、整改、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以成片、花絮、片断等形式播出,包括不得移到互联网上播出。

D.韩国统一部确认,朝鲜同意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高级别会谈,讨论韩国平昌冬奥会参赛事宜以及韩朝关系改善等问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

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

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

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请马上送还主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虽然大多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对我们的生活却很有指导意义,比如

就是如此。

这里说的百步走是指散步,

,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需要注意,饭后

,而是指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场大病痊愈之后,我反省了自己,对生活方式与健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如果平时多多锻炼,一个人就不会生病,只要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体重降下来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并不是多多锻炼就不会生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