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89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docx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

B

解析:

西周主要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

“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C.维护宗法制度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答案:

C

解析:

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强调礼法,结合盟约内容,可得C项。

3、“大宗能帅小宗,小宗能帅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基本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正妻所生长子才能成为大宗,故①的说法错误,排除就可。

4、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答案:

C

解析:

读懂材料意思是解题关键。

从“周幽王大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5、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

A、大宗的嫡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答案:

A

解析:

宗法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

意思是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而能继承大宗的只有嫡长子。

6、老舍的《四世同堂》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而如今,核心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崩溃B.经济的发展

C.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D.法律的规定

答案:

D

解析:

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古代的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多是由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有关。

家族关系的变化不是能够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的。

7、《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内容强调君主看不到墙外的事物,听不到一里之外的声音,而君主的一些官吏应该知道近处和远处的状况,也就是说君主要加强对近处(中央)和远处(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因而答案为C。

8、《诗经·大雅》上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这段诗歌说明了

A.分封的目的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依据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的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A、B、C三项都是D项的内容。

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答案:

A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

10、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要师古,而师古内容是学习商周时期的分封,才能维持天下和平。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

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郡尉不能拥有封地。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答案:

A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

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答案:

C

解析:

题中信息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是在北宋时期。

1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答案:

C

解析:

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也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而是奴隶制的产物,排除A、B,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

15、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读图结合所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形式的一种选官制度。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答案:

C

解析:

从上述材料的君臣关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来越低,表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17、汉统治者吸取秦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对此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原则继承了先秦宗法制②其确保了西汉初年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③是汉出现太后听政和宦官专权的一个制度原因④目的是为了保证帝位的传承,维护刘氏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第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西汉初年的统治秩序主要是实行了郡国二制并行,而不是单纯的分封制,第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导致形成以太子、太后为主的势力集团,第四个选项是正确的,之所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是为了保证帝位能够在一家一姓中传递。

18、北宋基本解决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转运使的设立③通判的设置

④刺史制⑤三司使的设置

A.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设通判掌地方司法,第四个选项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五个选项是不正确的,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解析:

明朝之所以要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在此之前,历朝都建立丞相制度,因此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不符合史实。

20、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4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答案:

A

解析:

取名“大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原因是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时期

代表人物

拥有的权力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不是合法的宰相,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看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中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以及不断加强的专制皇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则重于对基础知识、识记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

问题

(1),根据材料中的表对比可知,表一中丞相是法定官职,权力巨大,对王权造成严重威胁;表二中,丞相被废除,相当丞相地位的官职非法定,没有衙属,权力小,为皇帝服务,只有皇帝信仰才能起作用,对皇权不构成威胁。

加强皇权必然要逐步削弱乃至废除相权。

问题

(2)考查秦以后,代表性朝代采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典型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如西汉汉武帝时、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措施。

问题(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君主专制的影响,注意材料中强调消极影响。

答案:

(1)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一职在明朝被废除;明朝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权力降低。

(4分)主要原因相权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分)

(2)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清朝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

(5分)

(3)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2.(12分))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A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

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

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

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

并评价这种制度。

(3分)

解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是在分封制下,主要是根据一个人出身的高低来决定其职务,而在郡县制下,主要是选贤任能,所有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样皇帝就通过控制地方的用人权来控制地方。

第二问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地图上的关键信息来作出判断,从行省和汗国就可以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三问主要从材料三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其主要特点主要是实行三司分治,通过这一措施让地方官员相互牵制,从而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

答案:

(1)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分)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分)

(2)元朝的行省制度。

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宣政院。

(5分)

(3)特点:

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

评价:

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但容易出现三司互相抵牾之弊。

(3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4分)

(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4分)

(3)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解析:

本题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考查,从其形成(秦朝)、发展(唐朝)、强化(明朝)、达到顶峰(清朝)的各个阶段逐一进行贫困分析说明。

回答本题时注意从材料内容出发;分析影响时注意从明清实际出发。

答案:

(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2分)共同点:

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分)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

(4分)

(3)同意。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表明封建制度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4分)

24、(11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3分)

(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分)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从所给图中就可以看出来,图一是周初分封制,图二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图三是元代行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的制度,也就体现了在中央方面的君主与相权的矛盾,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也就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三种制度的影响,可联系所学知识,主要从积极方面来回答就可以。

答案:

(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元代行省制度(3分)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2分)

(3)分封制度影响:

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分)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行省制度的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