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97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docx

新课程相关知识及试题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

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

(2)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

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

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

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

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

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调整字体: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

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C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ABC )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 )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BC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9.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B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   B.创新    C.变革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

     24、关注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