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99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建筑业回顾与展望

中国建筑业2011回顾与2012展望

1中国建筑业2011回顾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球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临时性。

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欧洲主权危机继续加深与扩散,全球经济复苏受阻,步入二次调整期。

受前期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应递减、主动性政策微调及内生增长不足的共同影响,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呈温和回落态势。

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2011年全国的投资整体上延续2010年的高增长态势,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冲动较强。

2011年,随着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持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

2011年也是房地产史上宏观调控最严厉的一年,政府亮出了各种调控“组合拳”,意欲打压居高不下的楼市价格。

中国房地产拐点初现,房地产市场低迷对房屋建筑业造成较大影响。

但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中国建筑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地增长。

2011年,我国建筑业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全年全国建筑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下同)共完成建筑业产值117734亿元,是2000年的9.4倍,比上年增长22.6%,与2010年相比增速有所回落;完成竣工产值6202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5;房屋施工面积86.62亿平方米,增长20.8%;签订合同总额为208531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26922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利润4241亿元,同比增长24.4%。

至2011年底,共有建筑企业70414家,比2010年减少2.0%;从业人数为4311.07万人,同比增长3.6%。

1.1建筑业支柱地位日益显著

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远低于2010年同期的10%,与2009年持平(当时正值全球危机,且经济增速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0.0%,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高达6.79%。

改革开放至1993年间,我国建筑业占GDP比重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至1993年达到6.43%;1994~2002年间,建筑业占GDP比重稳中带降,比重为5.43%;2003年后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呈上升势态,尤其在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国家的“四万亿”投资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筑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迅速上升,至2011年已至6.79%的高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

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

建筑业为全社会各个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消耗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5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对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具有强大的波及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能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其他产业部门更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

近些年,我国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大约为2.5,即每增加1元的建筑业产出,需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出约2.5元,可使社会总产出增加约3.5元。

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1.77万亿元,带动其他部门的产出高达29.45万亿元,即全社会建筑业相关的总产出达到41.22万亿元。

1.2建筑业产值变动情况

1.2.1全国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产值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在飞速增长,仅2000年和2005年增长速度在20%以下,2001~2010年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22.6%。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1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7734亿元,是2000年建筑业总产值的9.4倍,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

1.2.2地区建筑业发展不均衡

我国建筑业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60%。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政策的逐步实施,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

在2011年建筑业产值增长速度前10名中,有6家省(区)属于西部地区,其中增长最快的陕西省,2011年建筑业产值增长率达到33.8%;其次为东部地区,共有三家,分别为辽宁、福建和海南;中部地区仅有一家湖北省,其2011年建筑业产值达到56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列第七名。

我国建筑业地区极不平衡,可以分为五大梯队。

第一梯队为江苏与浙江省,2011年两省的建筑业产值分别为15062.18、14686.41亿元,是我国公认的建筑业大省、强省,与第二梯队的差距较大,仅两省的建筑业产值就达到全国建筑业产值的1/4;第二梯队包括山东、北京等八大省市,产值规模在4500亿~6500亿之间,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39%;第三梯队由陕西、河北等10家省市组成,产值规模在2000亿~4500亿之间,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27%;第四梯队有云南、吉林等5大省份,产值规模在1000亿~2000亿元之间,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6.5%;第五梯队包括甘肃、贵州等6大省市,集中在西北与西南区域,产值规模低于1000亿元,约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2.5%。

各省市建筑业产值差别巨大,规模最大的江苏省的建筑业产值是最小的西藏省的122倍之巨。

1.3建筑业新签合同额

大规模的投资增长为建筑业的快速平衡增长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在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的基础上,全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达到12692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但2008年“四万亿”投资余热渐熄,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开发商观望情绪严重,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受到一定影响。

从2010年开始,建筑企业的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速持续下滑,至2011年第4季度,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为43461亿元,同比增长不及15%,接近2007年经济危机时的最低水平。

1.4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变化

2011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产值利润率达到3.6%,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产值利润率的增长依然无法掩盖建筑业长期利润低下的真相。

长期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不及同期工业产值利润率的一半。

以2010年为例,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09.1亿元,产值利润率为3.55%,与2009年相比提升了0.01个百分点。

而同期,同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利润率为7.59%,比2009年提升了1.29个百分点,其中子行业中利润率最低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即钢铁产业)也达到了4.15%,比建筑业高出0.6个百分点。

1.5建筑业产业集中度发展情况

产业集中度是指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是反映该产业市场结构的关键指标。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的回归分析,证明集中度与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每增长10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2~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但总体来说增长较为缓慢,且不时出现回调,在2002、2007、2008、2011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2011年我国前八大建筑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发现,受制于2011年铁路基础建设投资减少35%,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大铁路巨头正面受挫,铁路施工业务业绩下滑6.4%和4.4%;业绩增长较好的是中国建筑,建筑板块业务增长率分别达30.3%,主要是中国建筑的城市综合体模式与保障房建设模式获得较大成功;其次为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2011年营业总收入增长21.1%,上海建工一直巩固本地建设市场,2011年承建了上海市44项市重大工程,占全市重大工程的52.38%。

最大的四家建筑企业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CR4)从2000年的10.3%增长至2010年的15.9%,但2011年又回落至12.3%,下跌3.6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在国家建筑业增长22.6%的大背景下,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却因铁路基础建设投资减少遭遇业绩下滑。

最大的八家建筑企业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CR8)的走势与CR4走势相同,至2011年只有16.0%,即前八大建筑企业产值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16.0%。

参考日本学者植草益根据业内前八位的行业绝对集中度指标(CR8)对市场结构的划分,中国的建筑产业属于低集中度的分散竞争型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11年底,我国共有建筑企业70414家,具有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达到6000余家。

极低的市场集中度和众多的企业,带来了我国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体行业毛利水平持续偏低。

这与我国建筑业企业长年来一直存在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较低,行业进入壁垒低但竞争激烈的现状是吻合的。

 

1.6建筑企业省外施工产值变化

2011年,各地区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为353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省外完成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0.0%,比2010年下降0.7个百分点,建筑业开放度有所回调。

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北京,其中浙江省建筑企业省外完成产值达到7339.0亿元,占总产值的50%,其次为江苏和北京,省外完成产值分别为5721.2亿元和3724.5亿元,该三省建筑企业跨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全国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的47.5%。

2004~2011年间,我国建筑业跨省完成的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状态,建筑业市场日趋开放,至2010年已达30.7%(省外完成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但在2011年出现小幅下降,只有30.0%。

2011年,建筑业外向度前五位省(区)分别为:

北京、浙江、上海、福建和江苏,分别达到59.9%、50.0%、40.9%、40.1%和38.0%,这表明这五家地区的建筑企业在全国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水平。

与2010年相比,外向度提高幅度较大的是上海、广西和吉林;但有21家省(区)出现了下降情况,尤其是广西和山西,分别下降了14.8和9.3个百分点。

这表明2011年,虽然全国建筑业产值整体增速依然较高,但各地区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1.7对外工程承包业绩及变化情况

2011年,对于全球工程承包商来说都是面临严重考验、生死攸关的一年。

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全球经济依旧低迷。

欧美债务危机无缓解迹象、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人工、建材、融资成本的高企,多重因素的交织,让全球建筑市场环境变得尤为复杂。

2011年的国际市场冷热不均,防范风险成为考验国际承包商的关键因素。

市场环境恶劣,国际承包商同行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011年的国际工程市场中,中国承包商能否继续笑傲群雄?

1.7.1总体业绩

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首破千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2%,新签合同额1423亿元,同比增长6%。

入世十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近4年,完成营业额与新签合同额屡创新高,在金融危机的阴云密布下,中国的承包商可谓是一枝独秀。

但2011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与新签合同额增长率仅为12%和6%,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破千亿后的中国对外承包商遭遇发展瓶颈,国际工程承包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1.7.2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地区分布

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9%,相比前五年年均35%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的对外业绩总体下滑幅度较大。

从各地区工程完成额看,各区域市场份额出现新的变化。

传统的亚洲和非洲市场依旧唱主角,年工程完成额分别为427和358亿美元,同比增长7%和28%,两地市场份额由2009年的87%下降至85%。

而欧洲与北美及拉丁美洲地区虽市场份额较小,但2010年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0年欧洲与北美共计完成59亿美元,占比6.4%,同比增长43%,拉美地区市场份额仅有6.3%,但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72%。

在亚非传统市场不景气情况下,拉丁美洲地区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基础工程的大幅拉动,成为推动我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2010年海外承包工程最大亮点之一。

1.7.3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分布

新签合同额即反映未来的营业产值大小,从2010年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6.5%,为近五年来新签合同额增幅最低,国际工程行业的不景气,将对未来至少两年内中国海外承包工程的营业收入产生影响。

对外工程的行业分布,依旧是交通运输、房屋建筑与电力工业占主导地位,2010新签合同额分别为290.8、280.8和279.8亿美元,其中交通运输新签合同同比小幅回落8.5%,房建与电力工业稳定略有增长。

供排水2010年新签合同额达到53.6亿美元,为增幅最高的行业,同比增长53.8%。

我国对外工程细分行业中,交通运输、房建与电力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建造成本略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承包商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中国交建在交通运输、中铁建与中国中铁在铁路修建、中国建筑在房建等领域。

总体而言,分行业的对外承包总体技术水平依旧偏低,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未形成,是影响对外工程新签合同额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1.7.4我国承包商在ENR的表现

中国的国际承包商由最初政治援助的政治战略优势,到企业的低廉成本竞争优势,我国国际承包商在ENR1的上榜承包商由20世纪80年代的个位数到如今有将近50家的承包商获ENR国际225强殊荣,一定程度也反映我国对外承包商竞争力的提升,和参与越来越多的国际承包工程的体现。

但从ENR国际承包商的数量与产值分布来看,我国2007~2010年一直保持在50家以上;海外营业额对比中,我国海外产值占ENR国际承包商总营业额比率,从2007年的7.3%,到2010年的14.8%。

承包商数量未发生变化,而市场占有率增加100%,正是金融危机后,我国工程承包商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以低廉成本优势获取大量订单的体现。

市场份额虽有一定的提升,但如前所述,我国对外承包商依旧分布在亚非等传统市场,欧美承包商依旧是国际工程市场的主角。

1.7.5我国对外承包商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与国际工程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对外承包商呈现一定的发展趋势:

业务范围扩大

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在海外各地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传统的亚洲与非洲市场趋于成熟;欧美市场拓展较缓慢,但部分承包商逐步通过并购当地承包商,意图以本土化战略融入当地市场,中国建筑2011年明确表示收购美国某承包商,并进一步扩大欧洲版图,中资承包商的技术优势在拉美地区也正在显现。

行业分布更广

除传统的交通运输、房建等行业的发展稳步增长,技术复杂度相对高的电力工业、供排水、石化行业的新签合同额也在稳步提升。

随着众多新兴国家拉动本国基建投资,我国海外承包商的成本优势(相比发达国家承包商)和技术优势(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承包商)将逐步体现,细分行业的工程将越来越广。

业务模式多样化

随着国际工程需求对于承包商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承包商也逐步拓展产业链,由最初的施工总承包发展到BOT\EPC\PPP等多样化的业务模式,虽然几大央企在海外栽了不少跟头,但吃一堑长一智,谨慎“走出去”的前提下,将对促进我国整体建筑业向全产业链,向高端运营模式方向的发展大有裨益的。

合同规模大型化

十年时间,我国对外承包商新签合同额上亿美元的项目由2000年的19个增加到2010年的261个,2010年十亿美元以上的项目也有14个。

虽然总体基数仍然不高,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出中资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的被认可度越来越高。

1.82011上市建筑企业经营表现

上市建筑企业,作为11.7万亿总产值的建筑行业中的龙头或绩优企业,其经营业绩、企业的发展动态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更为敏感,是建筑业整体发展态势的缩影。

重点关注的上市51家建筑企业全部披露年度报告。

其中,2011年新增上市公司有5家,分别为鸿路钢构、中化岩土、瑞和股份、中国水电、成都路桥,另有中国交建于2012年3月正式回归A股,以换股的方式吸纳路桥建设。

1.8.1上市建筑企业总体业绩表现

2011年,51家上市建筑企业总产值2.24万亿,同比仅增长9%,主要是受制于铁路基建投入大规模缩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大铁路业绩下滑;同时由于房地产调控,房建企业业绩增长乏力。

鉴于2011年地产遭遇严重打压、CPI高企、银根紧缩、人工材料成本上涨,招正中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害。

为真实反映地产调控对建筑业的影响、投融资给建筑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及建筑企业在高压下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特将建企财报中的应收账款、财务费用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作为2011建筑企业经营业绩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监控。

从表2中,上市建筑企业总体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指标看,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

但不可否认,2011年银根紧缩、贷款利率节节攀升、信托惜贷,让建筑企业的财务费用猛增,幅度高达69.3%。

而应收账款指标稍显平稳,2011年的应收帐款增幅最大的应属铁路与房建领域,房屋建设主要因地产调控,现金流紧缺所致,而作为高度垄断的铁路建设,因部分央企海外严重失利、及2011年高铁建设遭遇大逆转,导致应收账款激增,甚至导致大部分在建项目不得不暂时搁置。

受建造成本(人工与建材)上涨、财务费用与应收账款的影响,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金额必然下降,但现金流量净额下降的幅度依旧令人诧异。

2010年51家上市建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1.3亿,平均下来现金余额已经很少,2011年下滑至-440亿元,下降幅度高达2169.8%,可想上市建筑企业在2011年的生存有多困难。

由此猜测,2011年建筑业总体高增长或许为2009年国家四万亿政策的最后消期,虽有22.6%的产值高增长,与前几年的增幅相比,已出现下滑。

是否建筑业的高位真为强弩之末,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高压之下必求改革。

2011年的多重大山迫使建筑企业不得不谋求变革,提高盈利水平。

2011年,从上市建筑企业总体的毛利率、建筑板块的毛利率及净利率和净资产净利率的表现,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虽然建筑企业的毛利率依旧低,虽然净利率依旧与制造企业相差甚远,但能够看到趋好的变化,我们依旧相信企业转型升级能够扭转建筑业今日低盈利、低效率之局面。

1.8.2上市建筑企业细分行业业绩表现

结合51家重点观测的上市建筑企业主营业务及实际营业额,将上市的建筑企业划分为施工总承包和专业分包类别,其中施工总承包包含有铁路、房建、路桥及隧道、水利、石化和其它,专业分包领域企业数量远不足总承包企业,目前的专业分包上市企业主要包含有幕墙、装修装饰和钢结构。

其中,施工总承包领域中以房建数量最多,不乏央企、大型国企及少数民营企业。

铁路数量虽少,但国内铁路市场基本为铁建双雄所垄断,故其营业收入之高也不足为奇。

专业分包领域中,装饰行业中金螳螂、亚厦股份的品牌享誉全国,钢构企业中精工钢构等企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而幕墙领域的上市建筑企业仅有中航三鑫、嘉寓股份等,品牌知名度尚待进一步提升。

表3反映了各细分行业2011年经营业绩。

从产值看,施工总承包各细分行业收入要远大于专业分包,而其中以铁路、房建为最高。

如前所述,国内铁路建设为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所垄断,产值之高、规模之大属意料之中,但因2011年的铁路变故,营业收入较2010年略有回落。

房建中,则因有中国建筑、上海建工的加入,产值同可小觑。

专业分包领域中,装修装饰企业2011年可谓是全面开花,虽然总产值不能与总承包企业媲美,但亚厦股份、金螳螂超过50%以上的产值高增长;钢构企业业绩也表现不俗,精工钢构高速增长50%以上,东南网架、杭萧钢构、鸿路钢构等都维持30%以上的增幅。

在宏观经济如此不济的环境下能维持高位运行,足以体现装饰和钢构企业的抗周期能力强。

所谓退潮之后,方能看见谁在裸泳。

细分行业的经营业绩对比,足以反映不同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

以净利率看,铁路领域盈利能力最差可谓实至名归,无论是央的大企业病,抑或是建筑业总部扮演着“税务局”的角色也罢,央企盈利能力较差几乎为业界公开的秘密。

铁建双雄严重拉了上市建筑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提到施工总承包领域的盈利能力,除铁路之外,房建和路桥作为上市建筑企业的大头就不得不提。

就房建和路桥而言,建筑板块毛利率之低也可PK一下,但净利率相对漂亮一些,都达到4%。

细细分析也可得知一二,房建领域中的多数建筑企业均参与房地产开发投资,虽然2011年房地产投资暴利光环正逐步褪去,但毛利率依旧是建筑板块不可比拟的,如中国建筑而言,地产业务仅为建筑业务的11%,但对于净利润的贡献率高达37%,故房建行业的利润率中,房地产功不可没。

反观路桥与隧道建设,路桥上市建筑企业都尝试投资与施工并行,发挥施工领域的优势发展BT业务,尤以浦东建设为例,公司目前的战略定位是要将BT业务发展成为公司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BT业务若能成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能为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现金流,但需公司在投融资和项目后端运营方面相当专业,浦东建设显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2010年和2011年公司净利率均保持在25%以上。

专业分包中,装修装饰企业的盈利能力毫无意外再次夺魁。

其中,金螳螂以其品牌优势、卓越的设计能力将装饰施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2011年净利率高达7.3%,亚厦股份以其区域拓展显见成效,洪涛股份则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高端市场路线也不甘落后,两公司净利率均保持在6%以上。

钢构领域中,鸿路钢构以重组产品结构,提升钢结构产品毛利率,最终利润率达到6%。

从表2得知2011年上市建筑企业总体的财务费用、应收账款与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均呈走弱趋势。

就细分至企业的财务费用而言,部分企业因新上市或募集资金暂时缓解了对资金的需求,而资金短缺的企业中,财务费用增幅惊人,中铁建、中国建筑和中南建设因投融资,导致财务费用激增200%以上。

而2011应收账款的细分领域中,最为突出体现为铁路领域的该项指标占比近50%。

同样铁路领域-276亿的经营净现金流,与2012年年初近80%的项目缓建互为映证,也暴露了铁建双雄严重“差钱”的尴尬局面,其中中国中铁净经营现金流以降幅高达1502%位居榜首,其次上海建工和中国建的净经营现金流分别下降577%和367%,加之地产调控依旧从紧,让房建的净经营现流更趋紧张。

1.9六大央企2011年业绩点评

2011年上市建筑企业总产值2.46万亿,中建、中交建、铁建双雄、中冶和中水电六大央企合计产值贡献率达到82.8%,共创产值2.24万亿,同比增长6.8%,远低于中国建筑业总体22.6%的增长幅度。

六央企贡献净利润2549亿元,同比增幅仅为3.4%。

从产值增幅与净利增幅,可想六央企2011年表现并不尽如意。

对比各自经营业绩,六大央企均呈现不同的发展状况。

1.9.1中国建筑

报告期内,中国建筑为六大央企中表现最为优异。

以同比30%的速度增长,最终以4828.4亿元的产值首次超越铁建双雄,荣登中国建筑业老大宝座。

公司实现净利润192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