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824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要点识记.docx

中国古代史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考点一 中国早期的人类、原始农耕生活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能够直立行走,已会使用火、保存火种,打制石器。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浙江余姚,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种植水稻。

4.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距今6000年,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种植粟。

考点二 远古的传说

1.炎帝和黄帝组成炎黄联盟,在逐鹿大败蚩尤,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黄帝后,尧舜禹通过禅让制被选举为联盟首领。

考点三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

启继承禹的位子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考点四 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时期:

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末期,吴越两国先后争霸。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2.商鞅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

(2)内容:

①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一 秦朝的兴亡

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秦朝统治

(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设中央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2)巩固统一:

①文化上:

小篆作为统一文字;②经济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

车同轨,修道路,修灵渠;④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4.秦末农民大起义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

考点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2.历史上称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考点三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政治上: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等。

2.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3.经济上:

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军事上:

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考点四 丝绸之路

1.西域:

汉代人把现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方称作西域。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丝绸之路(陆路):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汉武帝时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一 三国鼎立

1.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国家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曹丕

220年

洛阳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孙权

229年

建业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一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1.隋朝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运河:

从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

3.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考点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4.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考点三 盛唐气象

1.经济繁荣

农业

生产工具:

发明 曲辕犁 和 筒车 

手工业

丝织行业:

 蜀锦 冠于全国;瓷器: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唐三彩 都闻名中外

商业

 长安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交往

(1)唐太宗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周边各民族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

(2)641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考点四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宣传中华文化和佛经。

2.高僧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其游历经历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一 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政治(权)

中央:

削弱分化相权 地方:

设置 通判 ,安排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军事(兵)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

经济(钱)

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的政策。

考点二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1.辽和西夏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1)北宋与辽:

宋真宗时,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

宋夏连年交战,后来议和。

3.金和南宋的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4.金军南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在郾城大败金军。

后来宋金和议。

考点三 宋代的经济发展

1.宋代经济

农业

越南的 占城稻 传入我国;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茶树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棉纺织 兴起;进入制瓷业的辉煌时代;造船业发达

商业

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使用的“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代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考点四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1.蒙古族的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3.元朝的统一:

1279年,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4.元朝的统治

(1)行省制度:

在中央: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2)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台湾

设置 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宣政院 直接统辖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一 明朝的统治和衰亡

1.明朝的建立和统治

(1)1368年,朱元璋 (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2)统治的措施:

中央

废除 丞相制度 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

废 行省 ,设立“三司”

军事

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特务机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思想文化

科举考试采取 八股取士 制度

(3)明朝经济的发展:

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引进中国;苏州成为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商帮。

2.明朝灭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

考点二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1)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次数:

七次;经过:

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意义: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概况:

16世纪中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前往福建、广东抗倭。

(2)性质: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对台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1653年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西藏地区行政体制和法规。

3.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1)康熙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后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2)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东北地区: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军进攻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签订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考点四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政治上:

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时,设军机处。

2.思想文化上:

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3.闭关锁国政策

(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2)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

(3)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中国古代文化

(阶段 夏商周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考点一 青铜器与甲骨文

1.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

2.与商朝同一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是“三星堆”文化。

3.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考点二 卓越的工程

都江堰:

战国后期,李冰修建的,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考点三 百家争鸣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春秋

老子

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而治”

儒家

春秋

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儒家

战国

孟子

①实行“仁政”;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战国

庄子

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战国

墨子

①“兼爱”“非攻”;②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③提倡节俭

法家

战国

韩非

以法治国

考点四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作者司马迁。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3.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考点五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时期

人物

代表成就

地位、影响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普及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称为“医圣”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 五禽戏 ”能强健身体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为数字、《大明历》

数字、天文、机械制造成就突出

(阶段 隋唐至明清时期)

考点六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活字印刷术:

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是用胶泥刻字。

2.指南针: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制造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北宋末年,指南针用于航海。

3.火药:

唐朝时,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

考点七 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文学艺术

1.唐诗

(1)李白:

被称为“诗仙”,写诗风格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2)杜甫:

被称为“诗圣”,写诗风格淳朴厚重,反映历史真实情况,因此有“诗史”之称。

(3)白居易:

写诗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宋词

(1)苏轼:

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而飘逸。

(2)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词风委婉清秀。

(3)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雄奇阔大。

3.元曲:

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4.明清文学

(1)《红楼梦》:

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

(2)《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创作,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3)《水浒传》:

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创作,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4)《西游记》:

明代吴承恩创作。

5.明清文化:

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剧种是京剧。

考点八 科技名著和史学巨著

1.科技

(1)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2)宋应星:

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

农业著作《农政全书》。

2.史学: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考点九 建筑奇观、石窟艺术、书法和绘画

1.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石窟: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4.书法:

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5.绘画——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近代史

近代的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2.鸦片战争:

1840年,英军发动侵华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求和,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爆发: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通过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考点三 太平天国运动

1.发生: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经过: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3.失败:

1856年秋,发生天京事变。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考点四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

1894年7月,日本挑起战事。

(2)经过:

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占领旅顺,进行4天大屠杀。

(3)结果: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内容: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赔偿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1899年,美国为了获得同等利益而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考点五 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它曾在廊坊一带阻击八国联军。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

(1)内容: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失败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制先进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

●近代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吸取历史教训,树立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必须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从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得到的启示: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学习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心系祖国,荣辱与共。

近代化的探索

考点一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1.概况

(1)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4)主要内容:

口号

内容

主要活动

  自强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求富

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5)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 和福建三支海军。

(6)其他:

建立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结果:

失败    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影响: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898年)

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

(2)内容:

①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

废除八股取士,开办新式学堂;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结果:

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刘光第等六名维新党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影响: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孙中山及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了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911)——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1)黄花岗起义:

时间:

1911年;领导者:

孙中山和黄兴;结果:

失败。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3.辛亥革命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考点四 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考点五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兴起:

1915年,陈独秀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2.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始于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化探索特点: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相同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潮流。

●结果: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近代化探索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先进中国人的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探索精神。

●近代化探索艰难曲折的原因:

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落后;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中国、西方近代化探索比较:

中国:

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西方:

思想(文艺复兴)——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器物(工业革命)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