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844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

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

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

(1)A

(2)C

(3)A

(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

(1)A“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

BCD理解正确。

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A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承接;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因而/所以。

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

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第一个知:

同智,智慧。

第二个知,懂得,知道。

以:

把。

为:

看作。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

⑴A

⑵C

⑶A

⑷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

①连词,表示并列;

表示偏正关系;

表示假设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表递进关系;

表因果关系;

表目的关系。

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③尊君在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过程客观的写出来,并没有加上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体现了《世说新语》一书简练、含蓄的特点。

B.《咏雪》文末补充交代了无奕女的身份,其实是与文章标题无关的,这只是该文体的一种特殊写法。

C.虽然两文都写到了无奕女和元方的聪明才智,但《咏雪》重在称道精彩的言辞,《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重在宣扬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好品格。

D.元方指责父亲的朋友“无礼”,其实他不肯原谅已经知错并表示认错的友人,毫不客气的言辞和“入门不顾”的举动让对方极其尴尬,也是一种“无礼”之举。

【答案】

(1)相似;

约定;

同“否”

(2)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B

(1)①句意为:

在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似:

相似。

②句意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

③句意为:

你的父亲在吗?

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句中“内集”指家庭聚会,“文义”指“文章的义理”,“儿女”指子侄辈。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句中“引”意思是“拉”,“顾”意思是“回头看”。

据此翻译即可。

(3)B.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故选B。

⑴相似;

⑵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咏雪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

)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yè

)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suí

),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近称之。

称:

称赞

B.强行绥之以德。

德:

德行

C.久而益敬。

益:

好处。

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效法,仿效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

【答案】

(1)C

(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

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

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1)C.句意:

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

益:

更加。

(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

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⑴C

⑵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

刘义庆 

年代:

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造门不前而反/学而不思则罔

C.时戴在剡/年与时驰

D.因起彷徨/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答案】

(1)B

(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3)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1)B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

“而”都是表转折。

A前者“原因”,后者“原来”。

C前者“当时”,后者“时间”。

D前者“于是”,后者“凭借”。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译为:

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

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造门不前而反”“兴尽而反,何必见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等句,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⑴B

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⑶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

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一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

“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

”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

“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香扇枕暖被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

家贫无奴仆,香躬亲勤苦,尽心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年九岁失母,慕思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

(乙)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

性至孝,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①之,由是失爱于父。

每使扫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②,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

【注释】①谮:

说坏话,诬陷别人。

②炙:

烤。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B.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C.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D.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持之而归

B.人不知而不愠

C.丁壮者引弦而战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香躬亲勤苦________ 

②殆不免丧________

③性至孝________ 

④乡人称其至孝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②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5)黄香与王祥都具有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B

(3)亲自;

完全,始终;

极,最;

(4)①夏天睡觉时就为父母扇凉枕席,冬天睡觉时就用身体捂暖床铺。

②(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他从小就失去了父爱。

(5)孝顺父母。

(1)根据句意:

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

故停顿划分为:

C.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2)ACD三项都是表顺接,B项表转折。

(3)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躬:

亲自。

殆:

完全,始终。

至:

极,最。

(4)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即:

就。

用。

数:

多次。

谮:

说坏话诬陷别人。

(5)“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

“黄香温席”,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与王祥都具有孝顺父母的美好品质。

⑴C;

⑵B;

⑶亲自;

⑷①夏天睡觉时就为父母扇凉枕席,冬天睡觉时就用身体捂暖床铺

②(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他从小就失去了父爱。

⑸孝顺父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重点语句、事例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文,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

家中贫困请不起奴仆,黄香亲自劳动,尽心赡养母亲,热了就在床边给母亲扇风,冷了就用自己的身体先温暖床铺。

九岁时母亲死了,黄香十分思念,面色憔悴,虽然疲惫却仍然服丧,乡里人以为最孝顺。

乙文,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

王祥性情非常孝顺。

早早母亲去世,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

常常让他去打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

父母亲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都先亲口尝过。

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带着鱼回家了。

母亲又想吃烤黄雀,就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他的幕帐中,王祥又用它们来供他母亲食用。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方欲行________

③就枕将寐________

④伪睡以俟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目似/瞑,意暇/甚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

(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

请概括回答。

(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记述奇异的事情

(2)连接,紧跟;

刚;

睡觉;

等待

(3)D

(4)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

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

(5)阳奉阴违。

(6)狡猾,贪婪,凶残。

(7)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为人不能太贪婪。

(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

《聊斋志异》中的“志异”意思是记述奇异的事情。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缀”:

紧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D断句不正确。

改为: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窘”:

困窘,为难。

“敌”:

攻击。

“信”:

确实。

“诬”:

瞎说,捏造。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

所以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应该是“阳奉阴违”。

(6)可分析“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等句,即可归纳出狼有狡猾、贪婪、凶残的本性。

(7)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甲文,理解全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⑴记述奇异的事情

⑵连接,紧跟;

睡觉;

⑶D

⑷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

⑸阳奉阴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