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71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docx

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

东北师大2011级专硕政治理论讲义

第一讲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主讲教师:

郭凤志教授博导

一、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产生背景及条件

所谓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二战之后(1945年后)创立的关于西方现代化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也叫西方现代社会化理论

现代社会=西方社会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是用发展理论引导其他社会走向资本主义

※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1.发达的经济。

其标志是:

⑴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

⑵生产高度社会化;

⑶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统一。

其表现“

⑴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

⑵社会差异成分增多,人的自主性逐渐形成,社会整合更加迫切。

3.城市化。

4.世俗化。

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加趋向现实化和理性化。

5.知识占据突出位置。

(二)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时间: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主要观点:

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唯一内容,衡量发展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公式:

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

第二、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观点:

认为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各种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

它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人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和谐平衡发展。

其理论立足点是发展的“现代时态”。

公式:

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人(核心是社会发展)

第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时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过程:

学术语言——政策语言——大众语言

公式:

发展=经济+社会+人

核心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⑴重心强调发展;

⑵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

⑶强调发展的广度——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多因素的复合发展(视野扩大);

⑷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代际之间

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国际潮流与国情决定

现代化的历程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跨越式发展(新发式的机遇与问题)

以人为本的小康之路(标准问题)

非西化之路现代化是工具

第二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主讲教师:

郭凤志教授博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有预警机制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

1、和谐的含义

“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

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因此,”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合。

2、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

”是社会文明的要求。

第二,作为处理矛盾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含义。

矛盾斗争性、同一性。

第三,是在矛盾运动中动态地实现的。

是对立中和发展中的和谐,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和谐。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

计划→市场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减缓缩小我国两极分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4、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

5、总结国际社会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

6、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透明国际组织,丹麦、芬兰、新西兰最廉洁

基尼分数小则两极分化程度低,拉美陷阱

第三讲治学与做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立仁)

2、治学与做人解读;治学指研究学问即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做人指品德修养即接人待物和为人处事;做人与治学同一与差异;

结合实际讨论如下问题。

一、研究生学习意义的追问

1、选择读研究生的几种心理

其一是为追求发展,学术研究乃至读博;

其二是追求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体验;

其三是为就业的缓冲。

3、研究生学习的意义

其一是获得学位和学历;其二是完成一篇论文;其三是通过论文把握研究方法和方向;其四是学会与人相处打造人脉;其五为攻读博士奠定基础。

二、正视现实潜心学习

2、潜心学习是应然选择;学习需要平静的心态;就业市场现实更需要我们潜心学习;现实是我们的一种选择-责任;

刻苦学习是唯一出路

2、确立目标的原则;社会需要;自我喜欢;能力胜任

四、刻苦专研扎实治学

1、治学需要专研;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究学问就要专研;研究生阶段的治学更需要专研

2、研究生学习应有的境界;紧张的学习是一种境界;困惑的学习是一种境界;创造地学习是一种境界

3、研究生学习要注意的问题;摆正学习与生存的关系(挣钱与否);学风问题(浮躁与剽窃抄袭)

自我选择与责任承担(没有捷径过程的价值);读书路径与电脑依赖;学会创造与发问(需要与可能,影响因素)

1、研究生注重品行修养的三层意蕴;与研究生学习并行的品行修养;研究生阶段要学会与人相处;研究生治学过程要注意品行修养

2、学会遵守规范;认识规范(学术规范及其他种类);把握规范的取向;自觉遵守规范;遵守规范及其文明的意蕴3、学会与人相处;人需要与人相处(导师、同学);与人相处要学会包容(差异、错误);与人相处要学会妥协;与人相处要有自我(主体);与人相处要坚持平等互助

4、丰富人生内容5、可持续发展期望6、人生就是奋斗,在路上

修身与做人知识全书目录:

心态、个性、自强、理想、执着、快乐、学习、形象、会说、进退、情感、人脉、自我(做人)有度、诚信、自律、美德、健身(修身)

第四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

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

价值观念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

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的观念模式和框架。

价值观念

从微观角度说,是人心中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从宏观的角度说,它是社会文化核心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3、核心价值体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思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近代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

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条件。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

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

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

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200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

《决定》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提出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据

1、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

每个社会的有序运行,都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导。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人生的航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好”、“坏”、“对”、“错”一类议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一种价值判断,而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便是自己的价值观。

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社会,之所以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众多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成其为社会,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拥有将众多的个体凝聚起来、规范起来、动员起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体系。

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则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2.社会现实需要。

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和价值观。

我们承认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对此,任何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人都能感受到。

思想多样性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现实社会中思想的存在状态,它是多样的;另一个是在社会中究竟哪种思想应该处于指导地位,成为这个社会的“普照之光”。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中国,处于指导地位的当然是应该与这种社会性质相符合,能够支撑、引导和代表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价值体系。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

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

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目标是小康社会,而社会和谐是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

因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第一次提出: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决定》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新时期执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没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建成的,一方面价值体系是一种保证,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内容构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4.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我们历来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奇葩斗妍,丰富多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但是这同杂草丛生、毒汁四溅又决不是一回事。

在我们的思想文化园地里,应当是以一元带多样,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当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既相当生动活泼,又十分复杂混乱。

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这几种错误思潮便沆瀣一气,恣意肆虐。

它们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

再如道德伦理领域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抵牾、相对立,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格格不入,是不能兼容并包的。

这些可以归之于“西化”思潮。

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儒化” 思潮,对于它的危害也不容低估。

这些年来,在某些新闻媒体上,尊孔读经的声浪颇高;在当今实际生活中,尊孔读经之风也确实在蔓延开来。

有的人甚至提出“儒化中国”的系统主张,说什么“从马克思回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显然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南辕北辙。

如果我们不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便会成为一句空话。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这个现实。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认真开展批评和反批评。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努力生产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加强思想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明确了我们的主张,张扬了我们的旗帜和目标;对我们自身来说,明确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明确了我们的精神动力;明确和坚定了我们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要认知,要认同,要用它来鞭策指导自己的行动。

对社会来说,要宣传它,用它来指引我们的发展方向。

领导关键的作用不可否定,青少年的重点不能否定,全社会的基础不能否定。

第三讲和第四讲思考题:

1、作为研究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作为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为题有哪些?

(反思)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每部分的地位、联系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

第五讲中西人学思想评述

古希腊:

①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太高了认得地位,使哲学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变,但有相对主义的缺陷。

②苏格拉底:

哲学应当研究人,研究宇宙万物是愚蠢的行为;知识就是美德;人的本性是趋上避恶;“认识你自己”。

③柏拉图:

人的灵魂分三种(理性、意志、欲望),对应的三种人(统治者、军人、老百姓),对应的三种表现(智慧、勇敢、节制)。

哲学王治理国家以教育为手段,教育是唯一重大的问题,教育要根据人的成长分阶段进行。

④亚里士多德:

人是群体动物、社会动物、政治动物;人天生就是自己爱自己;人应该过一种持中的生活。

⑤伊壁鸠鲁:

人的幸福在于肉体健康、灵魂平静。

《爱的艺术》

中世纪: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有四种因素能改变人:

酒、女人(异性)、权利、真理。

近代,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个性解放,反对等级制度;强调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发展教育,反对蒙昧主义。

卢梭:

人生而自由,但又时刻处于枷锁之中;人生而平等,财产的划分应当是即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

很有争议的观点: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君主论》。

人性论:

人的特点是能力有限,欲望无穷,一有机会就会堕落,落井下石,忘恩负义,诈伪轻浮,贪婪懦弱;人际关系四虚伪的追求权利和财富是基本的欲望,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统治者应当虚伪、残暴(狮子)、无信、自私、果断、凶猛、狡猾(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