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884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1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它长达五百四十字,像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

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

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像《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

《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接受了它的影响。

四、问答题

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选作题)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早年“好书诗”,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

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

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

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宣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中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

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

诗歌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进行了揭露。

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

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

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试论正始文学的特点。

答:

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

阮籍、嵇康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

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他们的创作虽然贯串着老庄思想,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3、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

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高题)?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曹操的诗歌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汉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

另一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

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

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有诗作表现了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

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4、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提高题)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却具有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

他一生追求的是“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

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

全诗共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

诗中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表达了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在艺术上,诗人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地将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极有层次。

此外,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达显得沉著浓厚,而不是一味地宣泄。

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

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

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

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

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第二章两晋文学

一、填空题

1、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

2、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称。

3、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

4、潘岳与陆机齐名,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5、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6、《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

7、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

1、田园诗

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

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

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2、游仙诗

游仙诗的来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汉乐府中也有这类作品,建安、正始时期更不断有人继作。

游仙诗中明显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真正描写游仙的诗;

一种是借游仙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如曹植、阮籍的一些作品就是如此。

郭璞的《游仙诗》显然是继承后一种传统,借游仙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

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

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

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

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是指其咏史诗而言。

这些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

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

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

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

所以左思的诗歌,不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1、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类举出代表作品。

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

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

但是陶渊明从官场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来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

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

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

“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

邓治中名字不详。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

这是他晚年的作品。

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

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

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

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

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

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

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

《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

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2、试论傅玄、张华乐府诗。

傅玄、张华是晋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

傅玄以乐府诗见长。

他虽然在晋武帝制礼作乐时,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宗庙乐章,但一部分乐府却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为最突出。

如《豫章行·

苦相篇》描写了女子从出生、成长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

《豫章行》是汉乐府旧题,傅玄却用它来写当时事情,接受了曹操乐府诗的影响。

此外,傅玄故事性很强的乐府《秋胡行》表现了秋胡妻忠于爱情的贞烈行为;

《秦女休行》描写了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

张华,出身寒微而官至显位,是一位较正直的官僚。

西晋继正始之后,名士多崇尚玄虚,张华在《壮士篇》中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游猎篇》通过对游猎生活的描写,暴露了士族生活的放荡。

《轻薄篇》用铺张的笔法揭露了士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以上这些诗在内容上都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精神。

但他的不少诗往往内容单薄,而在形式上喜用铺排对偶、堆砌典故和词藻,显得繁縟乏味。

3、试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其一,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其二,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而淳厚。

陶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在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极深厚的生活基础。

其三,陶诗还富有意境。

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而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

其四,陶诗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一样。

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平淡自然,意味淳厚,但是象《咏荆轲》等诗却显得豪放有力。

但虽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风格仍有相通之处。

4、论陆机、潘岳诗的艺术特点。

陆机,是太康文坛著名的作家,其文风对当时有深刻的影响。

陆机诗的特点是追求词藻和对偶,机械地模拟前人。

比如乐府,曹氏父子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而陆机却是因袭旧题,敷衍成篇。

他的《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曾名重一时。

陆机诗的这些特点使他成为当时诗风的代表作家。

陆机的《赴洛道中作》,能比较形象地写出诗人去国远行途中的一些亲身感受。

他的诗,往往有些名句,如孙绰所说的:

“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世说新语·

文学》)陆机《文赋》是精心结撰的论文名作。

潘岳与陆机齐名,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艺术表现特点之一是词采华艳,所以孙绰说“潘文烂若披锦”;

其次是铺叙过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

不过他的诗间有真挚的感情,比陆机的诗要高一筹,特别是他的名作《悼亡诗》三首,写得很感人,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也都用“悼亡”为题,是受了他的影响

第三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保存在《清商曲辞》中,北朝乐府民歌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中。

2、《乐府诗集》一百卷,分十二类:

(1)郊庙歌辞,

(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3、南朝乐府民歌见于《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

4、南朝民歌主要是表现爱情的情歌和反映婚姻问题,诗歌以巧用双关、谐声、隐语见称,工于抒情。

5、北朝民歌主要是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恋爱、婚姻的诗篇,风格粗犷。

6、南朝抒情长诗《西洲曲》收入《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全篇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

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7、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

8、《古今乐录》为陈释智匠所著。

1、《乐府诗集》

总集名。

宋郭茂倩编。

书凡一百卷,分十二类:

(1)郊庙歌辞,

(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

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

其中相和、清商、杂曲、新乐府诸类,颇多优秀作品。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和发展,都有考订。

每题以古辞居前,后人仿作列后,资料丰富。

2、梁鼓角横吹曲

所谓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吹曲”。

这些歌词的作者也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

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先后输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陈释智匠著《古今乐录》因冠以“梁”字,后人遂沿用不改。

分别说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烈地反映了恋爱与婚姻的不自由。

如《华山畿》、《懊侬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等。

其二,反映了恋爱过程中的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如《子夜冬歌》、《子夜歌》、《懊侬歌》等,从这些诗作中,不仅可以看出女子的坚贞爱情,而且可以看出她们的悲惨命运。

其三,反映了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

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如《寻阳乐》一些诗歌反映了妓女的悲怨。

《夜度娘》、《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其四,也有少数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有的作品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的独唱,如《拔蒲》、《那呵滩》等。

其五,南朝民歌除吴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这是江南(建业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

和《楚辞·

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其一,反映战争的。

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

如《企喻歌》,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

北歌中的《木兰诗》,也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中的产物。

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个特殊现象,是和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

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北朝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

《陇头歌》三首写得最为悲壮动人。

有些诗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雀劳利歌》还接触到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

其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

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

其四,反映爱情生活的。

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

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此诗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

1、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

给文坛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和新的血液。

二、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长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三、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

如排句、口语、双关语。

尤其是双关语,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四、南朝民歌对唐五代以后的许多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

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二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3、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的叙事诗。

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

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

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

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使这个勇敢、坚定、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木兰诗》是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