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02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笔记.docx

《教育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笔记.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笔记.docx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阶段

(三)多样化阶段

(四)深化阶段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1.中国

①《论语》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朱熹注: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②《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比西方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③《大学》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

三纲领 (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西方

①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问答法

②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理想国》

③昆体良(公元35—96)

《论演说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萌芽阶段特点:

①从学科的分化程度来看,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②从学科的内容和表述方式来看,局限于教育现象的描述和教育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形象的比喻、简单的形式逻辑推理,理论的抽象概括层次低。

(二)独立阶段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1592-1670)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1693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1762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分四卷出版

康德(1724-1804)最早于德国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1776年)

◇赫尔巴特(1776—1841)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他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认为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前者决定教育目的,后者决定教育方法和手段。

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师中心”、“课本(书本知识、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传统教育学派”

特点:

①从学科的分化程度来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②从学科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看,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阐释,从单纯的比喻、类推走向科学的论证,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三)多样化阶段

特点:

由于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出现了不同的教育学派,各学派之间在教育理论上相互借鉴、继承、批判、对立甚至斗争,使教育学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景象。

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教育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901年,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

他提倡的理论则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学派”。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②学校即社会;③教育即生长,即经验不断的改组;④教师在教学中不起主导作用,只是协助学生活动;⑤现代教育的三中心理论:

儿童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

前〔苏〕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代表作《教育诗》。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她写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凯洛夫1893-1978主编《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解释教育现象的著作。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1895-1931)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陶行知(1891-1946)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

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深化阶段

特点: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②由于科学的日益综合化,教育学逐渐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走向深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③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代表人物主要有: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等。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在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于1956年制定《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掌握性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60年出版了《教育过程》。

他主张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1901-1977)于1975年出版《教学与发展》。

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自1972年以来出版了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

三、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解释教育问题。

(二)指导教育实践。

(三)推动教育改革。

(四)提升教师素质。

2、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丰富教育学的历史知识。

(四)注意扩展学习。

思考题:

1.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章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甲骨文中的“教”与“育”

“教”被理解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系统的人类文化经典。

“育”被理解为对受教者的肉体、情感的人格熏陶、品质感化。

最早将“教”与“育”二字合为一体作为一个词使用的当推战国时期的孟子。

他在《孟子·尽心上》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含有“引出”或“导出”之意,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产生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评价:

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国的教育家孟禄

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

抹煞了教育的社会性,认为儿童发展不可控制。

(三)劳动起源说

观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四、学校的产生

条件:

教育内容、文字、教师

时间:

奴隶社会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四)当代形态的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同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内容贫乏,形式简单。

3.教育的平等性。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奴隶社会的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培养武士。

◇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五经》、《四书》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

即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指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骑士教育:

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主要培养和训练骁勇善战、具有军事征战能力、保卫封建制度的卫士。

重点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但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特点: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方法呆板,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具有普及性。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教育具有科学性。

(四)当代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郎)是终身教育之父。

◇终身教育的意义

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最后,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全民教育的任务是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是:

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男女教育机会平等)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其中,教育机会平等是基础。

4.教育的整合化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

5.教育的信息化

6.

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双维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一)发展的统一性

首先,人的身体发展是统一的。

其次,人的心理发展是统一的。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两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的。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以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为对象,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顺序性

2.阶段性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教育工作要针对年龄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不搞“一刀切”。

(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针对稳定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教育对策;重视发展的可变性,充分利用可塑性。

(四)发展的不均衡性

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A:

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

B:

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最佳期和关键期,发展也有不平衡的方面。

第二,人的身心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

(五)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发展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

其次,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

再次,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倾向和性格不同。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认识共同性,考虑普遍适用的教育措施,促进全体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虽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例:

印度狼孩卡玛拉

◇遗传决定论

观点: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高尔登、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

评价:

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推行等级教育,放弃民众教育找借口。

(二)环境深刻影响着人的发展

◇环境:

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够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空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教育、公共场所、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和社会制度等。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宏观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2.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影响

3.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4.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环境决定论

观点:

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

代表人物: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评价:

片面夸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了遗传、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被动的产物。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所肯定。

荀子说: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康德说: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够引导人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

2.学校教育能够给人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3.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由专职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地培养。

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第一,主体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主体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影响自身发展进程。

一、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4.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三)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更为丰富,主要包括:

①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机会均等;

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④在物质、经济、文化方面处于最低层者应尽可能通过教育系统本身得到补偿;

⑤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更主要是在获得本领方面机会均等;

⑥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机会均等;

⑦在国际范围内缩小富国与穷国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不平等。

4.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方法。

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和交流文化

3.选择和融合文化

4.发展和创新文化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育工作推动文化发展。

第二,创造新的科技成果,更新和发展文化。

第三,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各方面的人才。

通过这些人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第四,教育培养文化巨人和时代精神。

四、教育与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发展呈现着两种不同趋势。

一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

二是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猛增长。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第一,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而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第二,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①人口的年龄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纵向结构,即各级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进程。

②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造成男女受教育机会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贫困是影响女童入学的最大障碍。

其次,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再次,受父母文化水平的限制。

最后,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显性或隐性的歧视。

③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更明显。

第一,在阶级社会,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的分配上。

第二,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上。

第三,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学校教育会产生重大影响。

4.人口地域分布影响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二)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为什么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呢?

第一,教育从经济上起到了控制家庭生育的作用。

第二,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而就业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少育。

第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拥有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第四,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理性地认识到控制人口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计划生育。

第五,学校教育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同时,推迟了人口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2.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①教育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

②教育对人口年龄结构有影响。

③教育能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

4.教育促进人口迁移。

思考题:

1.学校教育

2.全民教育

3.终身教育

4.人的发展

5.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6.终身教育的意义。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8.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0.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概念:

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育目的即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所应培养的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部分内容:

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对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总体质量规定。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3.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通过更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教学目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