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13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docx

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

第一课学唱两首舒伯特的歌曲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1、《菩提树》。

2、《野玫瑰》。

(二)、活动与练习:

1、常用变音记号。

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学唱两首舒伯特的歌曲,指导学生感受与了解三连音的运用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二)、认识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野玫瑰》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三)、通过学唱两首歌曲,了解舒伯特的作品极其生平,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三、教学重点:

三连音。

四、教学难点:

变化音记号。

五、教具:

录音带、

五、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菩提树》

(二)、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

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道拉基》、《婚礼进行曲》。

要求:

(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

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

(1)弱起小节。

(2)三连音。

3、导入新课:

(1)、节奏听辩:

①、XX|X.XXX|XXXX|X.X‖

②、0X|X.XXX|XX0X|X.XX‖

(2)、读、拍、唱、上述节奏。

(3)、复习三连音:

XXX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

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

(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

(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介绍舒伯特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

一、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歌曲《野玫瑰》。

(二)、活动与练习:

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

a)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听辩变化音。

(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

常用变化音记号。

1、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

(练一练①②)

1、学唱《野玫瑰》

2、复习《菩提树》

3、学习新歌《野玫瑰》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

(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第二课听赏一首我国近代的优秀歌曲

一、教学内容:

(一)、听赏《卖布谣》。

(二)、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卖布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教具:

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四、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一)、听辩音程与和弦:

1、纯五度、大三度、小三度。

2、听辩和弦:

大三和弦、小三和弦。

3、要求:

听辩和声的色彩。

(二)、听赏《卖布瑶》。

1、欣赏录音范唱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2、听弹奏看歌词,了解作品内容。

3、复听并找出歌曲中的变化音,体会变化音的作用。

4、感受带XX.XX―|节奏的旋律效果,出现了多少次?

5、找出相同旋律与不同旋律,感受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听唱歌曲,熟悉旋律。

(四)、与《小白菜》比较,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拍子:

变换拍子。

2、节奏:

先短后长。

3、旋律的走向:

下行。

4、速度:

稍慢。

5、小结:

音乐要素对歌曲表现的作用。

6、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五)、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奏:

按课本要求进行。

2、辨别乐器,说出属于哪个乐器组,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第三课学唱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1、《游击队歌》。

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两首歌曲,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二)、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了解不同音乐要素对歌曲风格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风格。

四、教具:

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节奏卡。

五、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游击队歌》。

二、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风格。

一、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XXXXX0|

2、XX|XXXXXXX.XX|

3、X|X.XXXXXXX|

(三)、学习《游击队歌》。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

2、分析歌曲节奏的点。

3、读拍难点节奏。

4、再听录音范唱一次。

(1)、说出歌曲的情绪

(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5、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谱。

(2)、按节奏读歌词。

(3)、学唱歌词。

(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

旋律特点:

上下起伏同音反复上下起伏

表现作用:

神出鬼没不畏强暴同前

灵活机动乐观向上

6、歌曲处理:

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7、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二)、比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游击队歌》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

感受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内蒙民歌《牧歌》,感受其风格特点,导入新课。

(二)、学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欣赏全曲,多媒体演示草原景色。

2、“走进草原,认识内蒙”主题交流活动。

3、介绍作品:

作者:

美丽其格,创作于1951年。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发生了、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风格:

悠长、高亢的音调。

4、节奏听辩练习。

5、听老师范唱,思考下列问题:

(1)、有几个乐句?

(2)、结尾有何特点?

(3)、有何作用?

(4)、曲式结构。

(5)、用什么情绪演唱?

6、教师小结。

7、学唱歌曲:

自学法、听唱法。

(三)、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曲名《游击队歌》《草原上升不落的太阳》

节拍

速度中速缓慢

力度强弱

情绪活泼、欢快深情、舒缓

演唱形式合唱独唱

作品时代抗战时代解放初期

第四课舞曲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舞曲。

(二)、欣赏一组舞曲。

(三)、学唱歌曲:

竹舞。

(四)、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舞曲的类型和特点。

(二)、感受舞曲的节奏特点,并能初步听辩出不同类型的舞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三)、指导学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来歌唱菲律宾歌曲〈竹舞〉。

三、教学重点:

欣赏各类型的舞曲。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六、课时:

3。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圆舞曲。

(二)、欣赏三拍子舞曲《溜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舞曲》、《小步舞曲》、《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歌曲《小杜鹃》。

(三)、学唱歌曲《竹舞》。

二、教学重点:

感受圆舞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VCD圆舞曲片段欣赏并导入“舞曲”。

(二)、舞曲:

自学课本关于舞曲的介绍。

(三)、舞曲欣赏:

1、圆舞曲介绍。

(略)

2、欣赏:

《溜冰圆舞曲》。

(1)、结构:

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尾声。

(2)、启发学生自创图谱表示舞曲结构。

(3)、欣赏要求:

按课本要求进行。

3、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欣赏全曲:

①结合放映有关介绍多瑙河景色的VCD,视觉和听觉结合,加强感受。

②图谱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介绍音乐家故事,帮助了解作品敞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4、欣赏《小步舞曲》:

①、简介。

(见课本内容)

②、欣赏全曲,感受每段旋律的情绪特点。

③视听结合,着重感受弦乐器音色的柔美与细致。

5、欣赏《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

①、介绍玛祖卡舞曲的特点。

②介绍肖邦。

③、欣赏,了解这种舞曲的节奏特点及乐曲的活泼情绪。

6、欣赏《小杜鹃》,按课本要求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一组二拍子与四拍子的舞曲。

(二)、学唱歌曲《竹舞》曲谱。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欣赏一组二拍子和四拍子的舞曲。

1、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介绍“波尔卡”,按课本要求进行。

1、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2、听出段落。

(ABC)

3、指导学生运用图谱感受乐曲,加深感受。

(A:

◇B:

○C:

☆)

4、请学生随着音乐指图谱。

5、动作参与。

2、欣赏《加伏特舞曲》。

①、介绍“加伏特”,(见课本)

②、欣赏全曲,学会分段,(ABA)、着重感作品那热烈欢快的情绪。

3、欣赏《兰色探戈》。

①、介绍。

②、节奏练习:

X.XXX→XXXXX感受探戈舞曲特殊的节奏。

③、欣赏:

A段:

感受宽广的节奏及典型的探戈节奏型。

B段:

感受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竹舞》。

(二)、活动与练习:

听辩舞曲。

二、教学过程:

(一)、听《竹舞》范唱,辨别体裁,导入新课。

(二)、学习歌曲《竹舞》。

1、衡速练习。

(见课本)。

2、三拍子节奏练习(略)。

3、听教师弹旋律,学生用拍子感受弱拍起的旋律。

4、听音练习,唱准临时变化音。

5、视唱练习:

(1)、听琴弹奏,学生感受节奏特点和变化音。

(2)、跟琴哼唱A段,指导学生唱好弱起小节。

(3)、跟琴哼唱B段,指导学生唱好变化音。

5、学唱歌词:

(1)、按节奏朗读歌词。

(2)、难点节奏听唱。

(3)、跟琴学唱歌词。

(4)、听录音范唱。

(三)、拓展:

菲律宾风土人情资料交流。

1、文字资料。

2、观看VCD“菲律宾风情“。

3、观看VCD:

黎族舞《跳竹竿》,视听结合加深印象。

(四)、学跳竹竿舞,歌舞结合。

第五课民族乐器中的打击乐器、民族管弦乐队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民族打击乐器。

(二)、欣赏:

《鸭子拌嘴》、《瑶族舞曲》。

(三)、学唱歌曲:

《我们在春天的早晨》。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构造、打击方法。

(二)、通过欣赏鸭子拌嘴、瑶族舞曲,培养学生欣赏和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三)、通过音乐与相关文化、风俗人情的学习,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欣赏《鸭子拌嘴》、《瑶族舞曲》。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欣赏带、VCD。

五、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民族乐器中的打击乐器。

(二)、欣赏《鸭子拌嘴》。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听乐曲《我是快乐小骑兵》。

问题:

①、什么乐器演奏?

(木琴)

②、属于那一个乐器组。

(西洋打击乐器)

2、小结西洋打击乐器及分类,并导入新课。

(二)、民族乐器中的打击乐器。

1、听辩激疑,感知特征。

①、请几个学生敲击“锣、木鱼、鼓”,其余听辩。

②、说出它们的制作材料。

2、小结:

民族打击乐器的分类:

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两种。

3、了解其他乐器。

(见课本32页)

4、游戏:

“击鼓传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敲击乐器,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

5、师生交流,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见闻。

三、欣赏《老虎磨牙》VCD、《鸭子拌嘴》。

1、VCD《老虎磨牙》,从视觉上感受演奏者用何种乐器、何种方式来表现,《老虎磨牙》。

2、你能用动作模仿老虎磨牙吗?

(学生即兴表现)

3、欣赏《鸭子拌嘴》。

1、先欣赏片段并思考:

a、你能听到有那些打击乐器吗?

B、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音乐形象?

②初听全曲并思考:

a、乐曲用打击乐器表现了鸭子的什么音乐形象?

b、你认为它们使用那种演奏方法表现“鸭子拌嘴”这一音乐形象的?

c、你能模仿出来吗?

4、复听全曲,并观看黑板上的几幅挂图,根据欣赏感觉,把图按顺序排列起来。

并说一说这样排列的原因。

5、小结:

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以下“鸭子拌嘴”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瑶族舞曲》。

(二)、歌曲《我们在春天的早晨》》。

二、教学重点:

欣赏《瑶族舞曲》,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二声部发声练习(见课本课例)。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欣赏不同的民族歌舞表演(VCD)片段,感受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歌舞风格:

(1)、朝鲜舞:

《长鼓舞》。

(2)、黎族:

《竹舞》

2、要求:

(1)、辨别属于哪个民族?

(2)、感受不同民族风格。

3、小结并导入新课欣赏《瑶族舞曲》。

(1)、分段欣赏:

A段:

欣赏——分析——小结。

问题:

①、你认为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你从那些方面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变化?

В段:

欣赏——分析——小结。

问题:

①、听出拍子,并用动作表示。

②、音乐有何特点?

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再现(A)部分——全曲高潮。

(与A部分在旋律、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作比较)

(2)、出示课题《瑶族舞曲》并作简介。

(3)、完整欣赏一次,感受热情优美的瑶族旋律。

(4)、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感受《瑶族舞曲》。

(三)、拓展:

《瑶族舞曲》与相关文化展示。

1、师生交流对瑶族风土人情的了解。

2、教师补充并展示瑶族风清资料。

3、观看VCD《瑶山绣》,感受瑶族服装文化。

4、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教学:

《我们在春天的早晨》

二、教学重点:

歌曲二声部部份。

三、教学过程:

(一)、二声部发声练习,歌曲的难点部分。

(略)

(二)、学唱歌曲《我们在春天的早晨》(本课只学习A段和B段的第一声部)

1、A段:

分声部视谱,学习歌词。

2、合唱。

(第一段歌词)

3、学唱B段谱。

①、听教师弹奏一次,感受旋律特点。

②、找出歌曲中跨小节切分音节奏进行练习。

③、唱准一字多音的乐句。

4、学唱歌词。

5、听录音范唱一次,感受完整的二声部音响效果。

6、跟琴完整演唱一次。

7、找出重点难点,逐一解决。

(三)、歌曲处理:

1、讨论旋律和节奏特点,更好的表现歌曲。

2、表达意境。

3、讨论用何种情绪进行演唱。

(四)、简单表现。

第六课简谱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简谱。

(二)、学唱歌曲: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谱的视唱和记谱方法。

(二)、指导学生用活泼、抒情的歌声来表现他们多彩的生活及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

简谱。

四、教具:

录音机、伴奏带。

五、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简谱。

(二)、学唱歌曲: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二、教学重点:

简谱。

三、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音乐知识:

简谱。

1、认识简谱:

线、简谱对照法。

(见课本)

2、五线谱、简谱音符、休止符、附点音符对照表(见课本)

3、简谱调号的标记:

1=C、1=G。

(五线谱:

do=C)

(三)、视唱练习:

1、1=E,跟琴进行。

(四)、学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1、发声练习。

(略)

2、视唱副歌部分。

(见课本歌曲)

⑴听节节奏:

①、XXXX|X―|→0XXX|X―‖

②、XX|XX|XXX|X―│

→0X|XO|XXX|X―‖

3、视唱主歌部分,注意唱准:

X.X、X.X、OX节奏。

4、视唱全曲。

5、学唱歌词。

6、歌曲处理:

力度:

mf(主歌)、mp(副歌),情绪;活跃、抒情。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二)、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过程:

(一)、的录音伴奏带复习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二)、复习简谱、五线谱音符、休止符对照表。

(三)、视唱练习:

2,跟琴进行。

(四)、活动与练习:

把五线谱译成简谱。

1、板书例谱,教师做指导,师生共同完成。

2、先写出唱名,再译成简谱。

五、把简谱译成五线谱。

1、复习F大调音阶,找出DO的位置。

2、复习低音位置。

3、师生共同完成。

第七课大合唱、组歌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1、大合唱。

2、组歌。

(二)、欣赏:

1、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二、八乐章。

2、组歌:

(2)、《长征组歌》。

(三)、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介绍大合唱与组歌的形式与特点,增长音乐知识,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与《组歌》,从那委婉动听与气势磅礴的歌声中,了解国内革命战争与抗战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在党领导下抗击敌人的英雄业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激情。

(三)、指导学生用满怀激情、斗志昂扬的歌声唱出我们的时代面貌。

三、教学重点:

欣赏。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欣赏带。

五、课时:

3。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黄河大合唱》。

(二)、学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黄河大合唱》。

1、介绍“大合唱”内容,通过讨论引出《黄河大合唱》。

2、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3、简介《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体现作品的完整性)

4、重点欣赏: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声独唱。

(3)、《黄水谣》女声二重唱。

(4)、《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二)、欣赏过程:

1、欣赏〈黄河船夫曲〉,先视唱第一、二乐句,加深印象。

2、欣赏《黄河颂》:

朗读歌词与介绍歌曲内容相结合,帮助了解作品。

3、欣赏《黄水谣》。

教师范唱,激发学生情感。

4、欣赏《怒吼吧,黄河》:

启发学生了解作品的曲势结构。

三、欣赏后,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长征组歌》。

1、自学“组歌内容”,了解组歌的组成。

2、重点欣赏内容:

《遵义》、,《四渡》、《过雪山》、《吴起镇》、《大会师》。

3、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1)、作者;萧华。

(2)、背景:

为纪念长征三十周年而作。

(3)、表现内容:

生动描写了红军长征的壮阔伟大,展示了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展现了长征中时间十个不同战斗画面。

4、欣赏过程:

(1)、《告别》——混声合唱:

描绘了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大转移去远方的情景,揭示长征的历史背景。

(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

表现了浴血奋战的场面。

(3)、《遵义会议放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和混合。

展示了结束左倾、确立毛泽东领导的正确路线,预示了未来革命形势将出现波澜壮阔的胜利场景。

(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

表现人民支援红军的鱼水之情及四渡赤水的场面。

(5)、《飞跃大渡河》——混声合唱。

(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合唱:

结合学过的语文课,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7)、《吴起镇》——齐唱、二声部合唱:

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热烈场景。

(8)、《祝捷》——领唱与合唱。

(9)、《报喜》——领唱与合唱:

各方面军到达陕北。

(10)、《会师》——混声合唱:

胜利大会师。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学习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

2、解决歌曲难点:

学习副歌第二声部。

(1)、听、唱六度大跳音程及升F音。

(2)、分声部学唱。

3、学唱主歌部分:

(1)、视谱。

(2)、学唱歌词。

(3)、分声部唱歌词。

(4)、齐唱与合唱部分练习。

4、歌曲处理:

(1)、突出强拍,用中速演唱。

(2)、听录音范唱,感受进行曲的特征。

(3)、完整的演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