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18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docx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爱国”为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精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为略读课文。

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以“爱国”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习写书信。

重点

1.正确容认读、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古诗三首》3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梅兰芳蓄须》1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

《习作》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21 古诗三首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

(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

(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

(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

(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

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说,自由说。

(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

“诗以言志。

”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

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

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荒凉的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

(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

(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

回首有用吗?

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

(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

(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

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

还有谁在盼?

(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

(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

(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

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

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出塞

第二课时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3.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一、乐曲导入

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句。

2.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凉州词:

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

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质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

第三课时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难点

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汇报。

(1)理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含义: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质疑:

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

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

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含义: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①“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小结: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

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师领读全诗)

三、激情朗读

师过渡:

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

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气愤、悲伤……)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总结全诗

1.师总结:

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夏日绝句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

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

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

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

为功名?

为利禄?

为修身?

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

背景知识:

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

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

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

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

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

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关键词:

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疑惑——由来

第二课时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

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

“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

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

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

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

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

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

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

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

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四、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

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

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写法:

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23*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蓄须》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