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24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docx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13

保分滚动天天练(十三)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值:

43分)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当前工程建设质量堪忧,有的问题工程还能获得工程质量奖,这很大程度上是官商暗中结草衔环的结果。

②对灾区人民,有关部门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再组织他们生产自救。

③“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④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⑤看完新上映的《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后,我们几个侦探迷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前几季的情节仿佛赫然在目。

⑥蔡京当上宰相后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翰墨之交,而米芾为了苟合取容,有时也不得不做不经之谈。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④⑥

[解析] ①结草衔环: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后用来代指报恩。

褒贬失当。

②燃眉之急:

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

③繁文缛节:

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

不合语境。

④见微知著: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⑤赫然在目: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可改为“历历在目”。

⑥不经之谈:

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研究发现,凡高的名作《向日葵》上炽烈的黄颜色已经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向日葵》,压根儿就不是凡高当年画出来的颜色。

B.真空袋应该具有保鲜、防潮、防霉、防虫、防腐蚀等多种功效,它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储存,而在于有效地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保鲜期。

C.黄粉虫的幼虫即使仅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也能存活一个月以上,并发育为成虫。

其所啮食的塑料或被完全降解矿化为CO2,或被化解为虫体脂肪。

D.公安局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拍成的短片作为教材,供公安干警学习,要求他们从中学到识别和抓捕罪犯的技能以及自我保护的本领。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第二处“《向日葵》”与第二处“颜色”主宾不搭配,可把第二个“颜色”改为“作品”。

B项,不合逻辑,应将“而在于”改为“更在于”。

D项,成分残缺,应在“公安局长”后加“把”。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剪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②⑤⑥④③B.①③②⑤④⑥

C.②⑤④⑥①③D.③①②⑤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

接着由其画画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

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根据这几句的语意,可以确定顺序应为②⑤④⑥。

[答案] D

二、语言运用

4.春节期间,在昆明工作的李明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这段话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我很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光临舍下当面感谢。

您让我为令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

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您一些糖酒,请惠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语的敬谦问题。

比如“笑纳”,是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可改为“收到”;“光临”,敬辞,表示对他人来访的欢迎,可改为“到”;“舍下”,谦辞,用于自己的住处,可改为“府上”;“鼎力相助”,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可改为“尽力而为”;“惠赠”,敬辞,用于别人赠送给自己礼物,可改为“送”;“惠存”,敬辞,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可改为“笑纳”。

[答案] ①“笑纳”改为“收到” ②“光临”改为“到” ③“舍下”改为“府上”或“贵府”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⑤“惠赠”改为“送” ⑥“惠存”改为“笑纳”

5.请看沈从文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沈从文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沈从文的形象。

(6分)

要求:

(1)侧重肖像描写。

(2)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得体、准确。

(4)不少于1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刻画你心目中沈从文的形象,答题时要结合所给画像。

可抓住他的画像特点,宽大的额头、黑框眼镜、满面含笑、双手合十等,再结合对沈从文的了解,如他的睿智、宽容、随和的性格特点。

回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

[答案] 他的脸上永远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他的眼神始终流露着温和的态度,他的内心里一直澎湃着创作的热情,他叫沈从文,一位著作等身的老人。

他就像一棵常青藤,在人民的心中扎下了茂盛的根。

他用一种热情在写作,他用一种真诚在写作,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最真实也最生动的生活。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

(11分)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①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

①任昱:

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生卒年不详。

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6.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小令,语句简短,内涵却十分深刻。

“荆棘满途”一语双关,既指隐居之地道路难行,又指艰难的处境,仕途的险恶。

B.“蓬莱闲住”与上一句对照,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蓬莱”作为仙境能贴合“隐居”的题面,尤令人玩味无穷。

C.“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连用三个典故,点出了历史上三位著名的人物:

诸葛亮、陶渊明、张翰。

这三个人都曾隐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表达了作者不顺世俗,特立独行,不贪恋财物,不追求高官厚禄,旷放超脱,无欲无求的清高风度。

E.“任年年落花飞絮”一句“任”字起领,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表达了作者飘然出世的高怀。

[解析] A项,“荆棘满途”是比喻的手法,不是语义双关。

属于张冠李戴。

D项,作者词中没有“追求高官厚禄”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AD 选A给2分,选D给3分。

7.小令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首句“荆棘满途”说明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这正交代了隐居的原因。

“蓬莱闲住”写出隐居的环境如“蓬莱”仙境一样的优美。

再用三组历史典故“茅庐”“松菊”“莼鲈”,生发“蓬莱闲住”的内涵。

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最后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展示了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答案] ①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②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

③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④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隐居原因、生活条件、隐居原则、淡泊情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此小令抒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作者以诸葛、陶令、张翰自况,用典自然贴切,末句尤含意深远,于平淡中见工巧。

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各做借代,颇为精警。

“荆棘满途”,从白居易《伤唐衢》“天高未及问,荆棘生满地”及皮日休《暮怀》“兵戈连旧国,荆棘满长途”句意化出,极言世路的艰难险恶,与“蓬莱闲住”既成对照,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诸葛”三句用三组历史典故,生发“蓬莱闲住”的内涵。

三则典故均与隐居密切关联,而作者通过选取典型的表征之物,在并列中各有侧重:

“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而茅庐之于诸葛、松菊之于陶令、莼鲈之于张翰,均为一种高风亮节的标志,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

“不顺俗,不妄图”。

这种旷放超脱、不忮不求的“清高风度”,显示了隐居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同“蓬莱闲住”的外部生活场景保持了高度的谐和,可谓相得益彰。

末句语淡韵远,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畅达地表达了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高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2分)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韩爽

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

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

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

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

路遥曾对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

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

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

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

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

但他坚信并预言:

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

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路遥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

《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

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

“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

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

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

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

“我起点太低。

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平凡的世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路遥的作品,因此降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路遥是位让人敬佩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骄人成绩,是他艰难跋涉、坚持不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他用生命奋斗的结果。

C.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并不平坦,是因为他逆风而动,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遭到多次退稿。

D.《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刚问世就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他们认为这本书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但路遥没有退缩,毅然完成了写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因此降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文无据。

C项,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不平坦有多种原因,“逆风而动”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D项,“认为这本书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的是给路遥退稿的一些大刊物,而不是文学评论人士。

[答案] B

9.文章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标题本身及其与文章的关系两方面入手。

文章标题是对路遥人生的概括,所以语言相当凝练。

另外,“平凡”与“不平凡”,这是一对矛盾的词语,所以标题富有吸引力,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答案] ①一语双关,既指出了路遥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指出了路遥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②赞扬了路遥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使生命变得不平凡;③语言凝练,“平凡”与“不平凡”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每点1分,答对3点给满分)

10.本文二、三段记述了路遥童年和大学里的生话经历,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段落是文章的第二、三段,认真阅读不难发现,这两段所讲的路遥经历是其性格形成的背景,为路遥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整篇文章而言,这些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 ①交代路遥坚毅不屈性格形成的背景。

②生活的艰难,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激励他前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更能展现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

③这些往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