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313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docx

新疆珍贵动物67页64万字

斑嘴鹈鹕

PelecanusphilippensisGmelin

俗名淘河、圹鹅。

分类地位鹈目、鹈鹕科。

形态特征大型游禽。

体长约1.5m。

嘴大,扁平,有蓝黑色斑点,上嘴尖端下弯呈钩状,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皮质喉囊。

翼宽阔,翅长700mm左右,脚和尾都很短,而且宽阔。

成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

头、颈白色,枕部有粉红色羽冠,后颈有一条长的翎领;上背、肩羽及中、小覆羽均淡黄褐;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及初级覆羽为墨褐色;下背、腰白沾淡红;尾羽内?

白,外?

灰褐,羽干末端黑褐;胸、腹白色,胸羽成矛状;胁、腋羽和尾下覆羽与腰同色。

虹摸红黄色,眼睑橙黄;上嘴边缘有蓝黑色斑点,嘴甲橙黄色,下嘴中部也具蓝黑色斑,其部具蓝黑色纹;喉囊暗紫色。

跗蹠和趾棕黑。

爪角黄色。

幼鸟的初生绒羽可保留1年之久,其褐色逐渐变深,赤褐色边消失形成小斑点,以后全身苍褐色。

生物学特性栖息于沿海、河川、湖泊等处,性喜群栖游泳,不能潜水。

尾脂腺发达,经常用嘴在全身上涂抹,防水浸湿羽毛。

飞翔力强而迅速,颈部收缩,悠杨鼓动双翅,然后短时间滑翔。

迁徙时,排成行列飞行。

鸣声沙哑。

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甲壳动物和两栖类。

捕食时,有时从空中扎入水中,伸嘴捕食;有时在游泳时捕食捉,即张大巨嘴,兜着水前进,水和鱼都进入伸长了的喉囊内,不时闭嘴收缩皮囊,挤出余水而吞食。

常结群捕鱼,即在水面依次排成直线或半圆形,把鱼群赶向河岸不浅的地方,再用象鱼网一样大嘴吞食。

3—4月筑巢,营群巢于高树上,巢材为小树枝、水草、枯草等,无铺垫物。

巢直径允60cm,深46cm。

每窝产卵一至四枚,卵色暗白。

雏鸟全身裸露,10日龄开始长白色绒羽,由双亲共同喂养,饲喂时,亲鸟把嘴张大,,让幼雏在食管内啄食半消化的鱼类。

孵化期约42天。

寿命可活到30—40年。

分布本种在亚洲东部繁殖,冬季迁至印度尼西亚越冬,在我国新疆博斯腾湖、罗布泊、开都河、焉耆、塔城、额敏等地繁殖,迁徙时,见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

新疆分布的亚种为新疆亚种P.p.crispusBruch。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捕食大量鱼类会影响渔业,但在我国分布不广,数量小,对渔业危害并不显著。

翅尾羽商品名称蝉鹅翎。

目前需要保护。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斑嘴鹈鹕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白鹳

Ciconiaciconi(Linnaeus)

俗名老鹳。

分类地位鹳形目、鹳科。

形态特征体大小似鹤。

嘴和脚霰特长。

身白,两翅大都黑色。

体长约1.2m,翅长650m左右。

白鹳易与白鹤单混淆,但它的嘴长而粗厚;后趾长大并与前趾同在一平面上。

雄鸟成体全身白色,翅上大覆羽黑褐;小翼羽外?

黑,内?

黑褐,翅缘缀有白色;初级覆羽黑,内侧外?

缀以银灰色;飞羽大都黑而闪铜绿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大部分次级飞羽外?

呈银灰色;颈下羽毛呈矛状;鸟与雄鸟同色。

虹摸淡粉红而外圈黑色,嘴呈角黑色,先端稍淡;眼周及?

囊的裸出部朱红;脚暗朱色。

幼鸟羽色似成鸟,但肩羽和飞羽这褐色,金属光泽亦较淡。

生物学特性单独或小群栖息在开阔池沼的浅水或在水边。

由于后趾长而能全趾着地,休息时常以一脚站立;象树栖的鸟一样,借发达有后趾与前趾对峙,而能稳落技头,故可见到白鹳在林地和山间的树干上栖止。

这与鹤类不同,鹤不能上树。

飞行时颈和脚都成一直线。

飞行强健而缓,并不断翱翔。

成年的白鹳从不鸣叫,幼鹳求食时发出“jijiji”声音。

食动物性食物,包括鱼、蛙、昆虫等,间有小型鼠类。

国外报道,白鹳大量捕食蝗虫,甚至制止蝗灾。

在饲养条件下,成鸟的食量每只每天需鱼、蛙、肉类食物0.5—0.7公斤;如在野外,因其活动量大当食更多。

由于地区不同,其繁殖有较大的变化。

新疆和北方在3—4月。

以树技架在高树上,或建筑物、烟囱等作巢。

每年修理继续使用,巢也逐年增大,而成非常大型的结构。

每次产卵三至五枚,完全为纯白色,卵平均长短径为73.258.8mm,孵化期为30天。

幼鸟属晚成性,在巢中度过雏期。

分布本种繁殖于欧洲东部及亚洲的西部,在非洲越冬。

在我国东北及新疆西部喀什一带繁殖。

迁徙时见于华南。

新疆分布的亚种为新疆亚种C.c.asiaticaSevertzov。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白鹳体形幽雅,羽毛色泽纯白,步态别致,性湿和,易于驯养,为重要的观赏动物。

翅尾羽商品名称叫白鹳翎。

因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保护湖泊、沼泽等水域,特别是浅水浸滩部分;保护旧巢和营巢条件——森林和高大树木是很重要的保护措施。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白鹳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黑鹳

Ciconianigra(Linnaeus)

俗名乌鹳、黑巨鸡。

分类地位鹳形目、鹳科。

形态特征体大小似白鹤。

嘴形粗健,长直而侧扁,先端渐细。

尾形稍短圆。

脚甚长,胫的下半部裸出。

体长约1m左右,翅长350—592mm。

雌雄同色,幼鸟亦相似。

无亚种分化。

羽色成鸟上体黑色,大都有金属紫和绿色反光;头顶浓褐,颈全部闪绿,颊、上喉辉紫而具金铜色反光,后颈和下喉紫彩更形显著;翅上的小、中和大覆羽均为黑褐,初级飞羽黑而有经常色光泽;上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而具金属紫色和绿色羽缘;尾羽紫铜色;前胸浓褐,呈青铜色金属辉亮;下体和翼羽纯白。

虹摸暗褐,嘴、颊裸出部、脚和足趾为红色。

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羽具棕褐色先端,呈斑点状;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等均黑褐而具绿和紫色光泽;翅上覆羽、三级和次级飞羽、尾羽先端均缀以淡棕色;下胸、腹、胁部及下覆羽纯白;嘴、脚及趾均灰褐色。

生物学特性栖息在开阔的沼泽和湖泊湿地,常单个或集小群在溪流边采食,沿山溪活动,亦见于稻田、水渠中。

集群比白鹳稍大,飞行与白鹳相似,但较轻快。

不常鸣叫,繁殖季节成鸟发在一种喉音。

食物多样,有鱼类、蛙类、甲壳类、昆虫等。

偶尔也食幼鼠和小鸟,亦发现暗绿色食糜即植物性食物。

营巢在松树、栎树上或悬岩的石隙间,外为粗树枝,内铺垫苔藓、羊毛和碎屑,树巢距地面10—25m,不在建筑物作巢,巢大都历年沿用,每年修葺而扩大。

4—5月产卵,每窝三至五枚,卵为钝圆形,白色,平均大小65.348.7mm。

黑营鹳寿命可达14年。

分布分布于欧洲东部至亚洲温带地区。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繁殖。

迁徙时,见于华南。

在新疆吐鲁番、和静、阿合奇、若羌、且末、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奇台、尉犁、温宿等地繁殖;在温宿多数为夏喉鸟,少数为留鸟。

本种无亚种分化。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黑鹳体形幽雅,通体羽色乌褐,十分别致。

翅尾商品名称黑鹳翎。

黑鹳在新疆分布较多,为繁殖鸟且部分为留鸟,但种群数量仍较低,搞好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黑鹳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Linnaeus)

俗名琵琶嘴鹭。

分类地位鹳形目、鹮科。

形态特征体形及大小似白鹭。

颈、腿均长,全身羽毛亦为白色。

翼长360—397mm。

嘴长而直,某月喙先端平扁阔大成铲状。

额基部为桂红苏色斑快;喉黄,下颈具赭黄色斑。

两性羽色相似;繁殖季节有白色略染淡黄长而蓬松的项冠羽,雌鸟项冠羽较雄者短,幼鸟不具项完冠羽;在椋吓或求偶时,此蓬松项冠羽直立。

飞羽羽轴黑色,初级飞羽、三级飞羽上的色斑同为黑色。

虹摸暗红色,嘴的上嘴甲黑;初级飞羽具黑羽干,前三枚有黑色,眼先裸出黄色,有时着黑斑;腿下部亦光裸,裸出部分均黑色。

幼鸟初级覆羽与大覆羽羽端黑色;初级飞羽具黑色羽干,前三枚有黑色斑点,第四枚和第五枚有黑色羽端。

雏鸟绒羽白色;嘴峰短,为肉红色,随着长成而变厚,尖端变为铲状。

生物学特性群居,有时与鹭、鹮结群。

生活在沼泽、湖泊的水边、人迹罕到之处,喜活动于水位稳定之浅水泥泞区,有时飞至远离巢区的稻田。

飞翔时十分缓慢,有节奏地扇动两翅,颈部和腿部伸直。

群体飞翔时结成队形。

一般不鸣叫,繁殖时偶尔发出短而低的“哼哼”声,嘴也发出“咔嗒咔嗒”的声明。

食物包括小鱼,蛙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和少量植物等。

繁殖时间轩地区而异,在印度北部为7—11月,印度南部为11—1月;期斯里兰卡为12—4月;哈萨克斯坦5—6月。

营巢在乔木或稠密僻静的芦苇丛中,巢盘状或台状,高35—55厘米,由树枝架成,有草及枯叶为铺垫物。

常与苍鹭等一处混杂成大的巢群,有多达七十余巢一群的。

每窝产卵三至四枚,偶见五枚,卵粉红灰色,无光泽,有时具斑点。

卵的大小为65.644.2mm,雌雄亲鸟共同营巢及孵卵,孵化期21天或稍多。

分布本种分布于欧、亚大陆至非洲东北部。

在我国东北、华北及新疆天山等地繁殖。

迁徙时和越冬见于华南。

新疆分布的亚种为指名亚种P.l.leucorodiaLinnaeus.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白琶鹭是一种美丽珍贵的涉禽,为重要的观赏、展出鸟类,目前数量甚为稀少,特别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水域环境减少,营巢条件丧失等,种群有下降趋势。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白琵鹭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大天鹅

Cygnuscygnus(Linnaeus)

俗名鹄、咳声天鹅。

分类地位雁形目、鸭科。

形态特征大型水禽。

体长可达1.5m,翼长580—628mm,为雁形目中最大的鸟。

体形似雁。

成鸟雌雄羽色相同,雌体略小。

全身洁白,仅头稍沾棕黄色。

颈长,在水面上经常直伸。

嘴长适中,端部黑色,嘴基较高,两侧黄斑沿嘴缘向前伸于鼻孔之下。

眼先裸露,鼻孔椭圆,位近嘴基。

跗蹠短而粗羊壮,前缘被以网状鳞;趾强大,具蹼膜。

虹摸暗褐色,跗蹠、趾、爪、蹼膜均黑色。

幼鸟当年羽衣灰色,嘴端淡粉红色;跗蹠、趾与爪及蹼膜灰色。

生物学特性常栖居于大型湖泊、池塘、水库或其它沼泽地带。

食物主要有水生植物的种子、茎、叶和杂草种子,也偶食少量的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蚯蚓等。

春夏之交在草滩上繁殖,筑巢于地面,露天巢,巢粗糙,为水生植物和泥土所构成,巢底衬有少量羽毛。

每窝卵五至六枚,乳白色。

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作任,雄鸟在巢窝附近的水中或陆地上警戒。

雌鸟离巢取食时,用巢材仔细盖好卵;当发现有人时,亦迅速将卵盖好,与雄鸟一同下到水中,尔后,在一定距离内不断地鸣叫。

平均每窝成活二到三只幼鸟。

第一个秋季的幼鸟与成鸟区别很大。

由秋到冬,多数幼鸟的体羽逐渐成为白色,嘴和腿变黑。

第2年春天就不易与成鸟区别。

整个冬季,幼鸟一直与亲鸟在一起。

4—5岁后性成熟。

一般成对活动,无论取食或休息时都保持成对。

每年秋季换羽,换羽后南迁,经常为六至二十余只一小群,高空列队,“一”字形或“人”字形,鸣声响亮。

夜栖开阔取食地或湖面,休息时弯颈藏头于翅下,有“警戒鹅”值勤,遇惊即发出叫声,众鹅迅即起飞逃避。

分布本种常与小天鹅一起繁殖与新疆西部及天山山地。

在我国东北等地有繁殖,在长江流域及沿海越冬;迁徙时青海、华北地区可见。

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冬季南迁。

新疆分布的亚种为指名亚种C.c.cygnus(Linnaeus)。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天鹅为著名观赏鸟。

具迁徙性,春季飞往繁殖地,秋季向越冬地迁徙。

一般有传统的繁殖地、迁徙路线及越冬地。

食物及气候条件是影响天鹅生育力的重要因素,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常破坏天鹅的适宜生境。

某些龟类积吞食雏鸟。

繁殖地点上空的金属线也是幼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盗猎和捡拾鸟蛋使种群数量锐减。

新疆已建立保护天鹅为主的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大天鹅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小天鹅

Cygnuscolumbianus(Ord)

俗名啸天鹅、短嘴天鹅。

分类地位雁形目、鸭科。

形态特征大型水禽。

体长1m以上,翼长515—537mm,常与大天鹅混在一起,与大天鹅极相似,在水面上停栖及游泳时颈也常伸值,但体形较小,颈的嘴均显得短些。

成鸟通体雪白,仅头顶及枕略沾淡棕黄色。

雌雄同色,雌体略小。

嘴灰黑色,基部黄色,嘴基黄斑不前伸于鼻孔之下,此点与大天鹅不同。

虹摸棕色,跗蹠、蹼、爪等均黑色。

幼鸟第1年鼠褐色,嘴基白色,前额略带红褐色。

第2年中白色,头和胸带绿色,嘴基呈柠檬黄色。

生物学特性生活在多蒲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

性机警,较活泼,叫声比大天鹅响亮。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为食,也兼吃少量的水生昆虫和螺类等。

春季繁殖,水中交尾,求偶炫耀与大天鹅相似,不象疣鼻天鹅那样长时间两鸟相对并相互用嘴理羽毛。

筑巢于离河不远的小山或河口孤立的小留心岛上,巢形与其它天鹅相似,内铺杂草和绒羽。

夏季产卵三至五枚,最多可达七枚,卵白色。

孵卵期35—40天,主要由雌鸟担任。

雏鸟为早成鸟,约2个月后羽毛丰满。

当年的幼鸟随亲鸟一同向越冬地迁徙,第二年回到繁殖地时多分散。

多在2—4岁时配对,择偶年龄雌比雄鸟早。

4—6岁开始繁殖,结成配偶后平均持续4年,多者可达13年。

存活时间轩气候及食物条件布变化,野外曾记录到至小存活16年的小天鹅,饲养条件下可活30年以上。

分布新疆西部及天山山地为重要繁殖地。

国内见于东北、华北、华中及中南沿海。

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极北部,在欧、亚、美等洲的中部越冬。

新疆分布的亚种鸟为苏里亚种C.c.jankowskiiAlpheraky。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和大天鹅一样的小天鹅体态幽雅,翔姿美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视为文明、高尚、纯洁和爱情的象征。

但生境分布区很窄。

水域生境本来就不多,还在逐年被人类经济活动占领或受到影响而枯缩,因而小天鹅数量在新疆比大天鹅更少。

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天鹅总数中,小天鹅所占比例仅10%左右。

还要考虑到天鹅要进行大范围的迁徙,习惯于固定的繁殖地、迁徙路线和越冬地,故目前的保护工作带有世界性。

一个国家保护工作好坏涉及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荣誉和对她的文明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小天鹅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疣鼻天鹅

Cygnusolor(Gmelin)

俗名哑天鹅、赤嘴天鹅。

分类地位雁形目、鸭科。

形态特征大型水禽。

体形与大天鹅相似,体长可达1.5m左右,翼长560—662mm,雌体比雄体略小,颈长,在水中游泳时颈部弯曲,略中“S”形。

雌雄同色,遍身羽毛洁白,仅头顶及枕略淡棕色。

嘴赤红,前额具黑色疣突,此特征与其它两种天鹅迥然不同。

雄性疣突较大,雌性疣突不甚发达。

眼先裸露,黑色,虹摸棕褐色,跗蹠、蹼、爪均黑色。

幼鸟体羽灰白,嘴红灰色,前额不具疣突,跗蹠、蹼、爪橄榄褐色。

生物学特性疣鼻天鹅在陆地上行动拙笨;在水中则游泳自如。

飞行时与其它天鹅一样头部伸直,因鸣声沙哑而低沉,故有哑天鹅之称。

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河湾或开阔的湖面。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为食。

春季筑巢于浅水的蒲苇深处。

巢呈圆形,由蒲苇的茎、叶搭成,外围较松散,中央是细嫩的枝叶,结构紧密而下凹,里面铺有干水草和蒲苇叶,并有少量的绒毛,每窝卵四至九枚,平均为六枚。

卵苍绿色,着污白色细斑。

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仅当雌鸟离巢取食时,由雄鸟代替孵卵。

孵卵期一般约35天。

春季天气异常寒冷可能延长。

亲鸟护巢性强,当有人接近时亦不离开。

雏鸟为早成鸟。

幼鸟的绒毛简疏、细弱。

刚孵出的幼鸟有时被带在亲鸟背上。

洪水泛滥常冲毁巢窝。

没有损坏的巢窝,生殖成功率约50%。

当年的幼鸟死亡率最高,以后逐年下降。

雌鸟存活率比雄鸟略高。

生命表分析表明,特定年龄的存活超过7年,6%雌鸟及1%的雄鸟楞达50年。

常见疣鼻天鹅与大天鹅、小天鹅在同一水域活动,但行为不同。

疣鼻天鹅交尾前,常相互点头,并用嘴整理背部及两胁的羽毛,用头在上述部位摩擦等。

以后雌雄鸟逐渐靠近,相互点头之间颈挺直,两头并排,翅膀低垂,常拖到水面,雄鸟将颈及身体伸到雌鸟之上。

每年一次换羽,具迁徙性,家族联系紧密。

分布本种在新疆西部及天山山地繁殖。

我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都有其分布。

国外主要繁殖在欧、亚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在地中海东部以至印度西北部等地越冬。

本种无亚种分化。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疣鼻天鹅为国内稀有珍禽。

动物园重要的观赏动物。

羽绒可制高级御寒衣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疣鼻天鹅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Milquskorschun(Gmelin)

俗名鹞鹰、黑耳鸢。

分类地位隼形目、鹰科。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

上嘴无齿突,翅下左右各具一白斑;尾呈叉状,与其它猛禽的圆尾不同,易于识别。

体长53—61cm,翅长451—495mm。

上体包括两翼的表面,几纯暗褐色;头顶至肩间部各羽均具黑褐羽干纹,其外缘更缘以棕褐色条纹;翼上覆羽尖端棕白;初级飞羽黑色,其内?

基部白色,在翼的下部形成白斑,高翔时易于辩识。

尾羽土褐,微具黑褐色横纹。

耳羽纯黑褐色,故又名黑耳鸢。

颏、喉、颊部污白,均具褐色羽干纹。

胸、上腹和两胁暗褐色,杂以黑羽干纹;下体余部棕褐。

眼部褐色;嘴中黑色,蜡膜带绿黄色;脚灰黄,爪黑色。

生物学特性为我国各地城效、村镇、耕作区及低山区常见的一种猛禽,新疆尚见于绿洲和荒漠。

一般停于高树电杆。

天气晴朗时,此鸟常单只高飞空中,滑翔成圈状,历久不息,翅不常振动,若悬在空中一般。

且飞且鸟,鸣声尖锐似吹箫,很远就能听到。

冬季常成群活动,视力锐敏,见地上有饵物,可突然下坠抓捕食物。

冬春食物稀少时,间有与大鵟混杂到城市附近的垃圾堆上觅寻食物。

食性因生境而易。

主要捕食各种鼠类、兼食小鸟、兔、蛇、蛙、鱼、鼹鼠、蚯蚓以及蝗虫、蚱蜢等昆虫,亦捕食家禽、小猫,捡食垃圾中的动物尸肉残屑等,还人食米谷及杂草的记载。

2—4月为繁殖期。

营巢在高树上或陡崖顶巅,在林中有结群营巢的情况。

巢材为树枝,内铺废纸、布屑、棉花、毛羽等。

每窝产卵一至三枚,卵色污白或稍带绿,常具黑、褐、紫等色细点、斑快,卵形短椭圆状,大小约为54—6344—47mm。

新疆莎车4月下旬见到幼雏。

分布国外广布于欧、亚及非洲大陆。

国内遍布各地,为常见的一种留鸟。

新疆区分布亦较普遍。

新疆分布的亚种为普通亚种M.k..lineatus(J.E.Gray)。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鸢分布普遍,在消灭鼠类、蝗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种群数量不高,繁殖力弱。

抗环境污染能力差。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鸢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苍鹰

Accipitergentilis(Linnaeus)

俗名黄鹰、鸡鹰。

分类地位隼形目、鹰科。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

体长约50cm,翅长300—360mm。

上嘴包括两翼的表面,几纯暗褐色;头顶至肩间部各羽均具黑褐羽干纹,其外缘更缘以棕褐色条纹;翼上覆羽尖端棕白;初级飞羽黑色,其内?

基部白色,在翼的下部形成白斑,高翔时易于辩识。

尾羽土褐,微具黑褐色横纹。

耳羽纯黑褐色,故又名黑耳鸢。

颏、喉、颊部污白,均具褐色羽干纹。

胸、上腹和两胁暗褐色,杂以黑羽干纹;下体余部棕褐。

眼部褐色;嘴中黑色,蜡膜带绿黄色;脚灰黄,爪黑色。

幼鸟头顶和后头呈暗褐色,后头羽基白色;上体褐色,各羽羽缘呈淡黄褐色;下体淡黄,而杂以暗褐色宽阔纵纹;尾羽达褐色,具有四条暗褐色横斑。

生物学特性苍鹰主要为森林鸟,栖息在针、阔叶林及混交林中。

在新疆亦栖息在荒漠戈壁,但营巢仍在树上。

平时单独活动,常见停于电杆上,伺机捕捉地面猎物;亦可滑翔于高空,俘获并撕裂飞翔中的猎物。

苍鹰的叫声尖锐而洪亮,似“gi-ci,gi-ci,gi-ci”。

有的地区与纵纹腹小鴞在同一生境活动,苍鹰白天活动,后者在晚上活动。

在树上营巢,巢离地面4—8m,但在新疆卡拉麦里荒漠中见到筑在离地面2m高的梭梭树上。

巢材主要为树枝,内径20—25cm,巢高55厘米。

5月上旬—6月中旬产卵,每产二至四枚,卵大小平51.740.6mm,卵为短椭圆形,卵青色,带有淡青灰色斑纹。

孵卵期35—38天,幼雏身被以白色绒羽。

幼鸟喂育经41—43天后出飞。

分布国外广布于欧、亚及大陆北美。

国内在北东北部、河北北部繁殖,迁徙时各地可见,新疆见于天山、喀什、特克斯流域,8月见于准噶尔盆地,或在那里繁殖。

苍鹰在新疆共有两个亚种,即新疆亚种A.g.buteoides(Menzbier)和A.g.schvedowi(Menzbier)。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苍鹰分布区广,但数量不多;消灭部分鼠类和捕食部分益鸟兽中的病弱个体,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对农林牧业有益。

人们在治蝗灭鼠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苍鹰。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苍鹰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大鵟

ButeohemilasiusTemmincketSchlegel

俗名花豹、白鹭豹。

分类地位隼形目、鹰科。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

体长约67cm,翅长460—490mm。

本种羽色弯异较大,有暗型、淡型及中间型。

这里仅叙述淡型羽色。

头顶、后颈白色,具黑褐色条纹,头侧白,?

纹褐色,眼先灰黑;白背至尾上覆羽土褐,内?

均白色,并具褐色横斑。

尾淡褐,羽干及内?

白色,有八至九条暗褐色横斑。

下体白,颏喉和胸具褐色纤细羽干纹,至腹部则逐渐变为淡褐色块斑;胁和覆褪羽褐色,尾下覆羽白色。

眼黄褐;嘴黑褐,蜡膜绿黄;跗蹠和趾为角黄,爪黑。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全身具有较浓的棕色,上胸、腹及体裁侧等均具栗褐色宜纹,腹部并具有白色横斑,尾上面近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

生物学特性大鵟的栖息范围很广,包括山地、草原、平原及村落,亦见于海拔4500m的高山。

性凶猛而机警,常停留在高大树木、电杆和突出物体上。

飞翔灵活,常作环形?

翔。

冬季结群生活,或与鸢混群。

从空中也从地上抓捕猎物。

种群数量随食料(啮齿动物)丰歉变化。

以鼠灯为主的动物性食物。

种类有野兔、沙鼠、鼠兔、田鼠、早獭、云雀、田鹨、蛙、蜥蜴虫、锹形虫、叩头虫等昆虫。

还在水域、养鱼塘抓食死鱼及活鱼,在城镇垃圾堆上寻食等。

每天食量不等,13天不给食,亦未饿死。

取食后常将食物残块(骨头和毛等)吐出。

在崖壁缝隙或乔、灌木树上做巢,巢材为树枝,内铺以枯草、碎毛皮等。

巢直径达1m。

4—5月产卵,每窝二至四枚,卵底色为淡赭黄色,上布红褐色及鼠灰色细点、粗斑。

卵有大小56.162.7mm。

分布在国外繁殖于苏联阿尔泰、西伯利亚,蒙古;冬季见于朝鲜及印度北部。

国内在东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为留鸟;华北、长江流域为旅鸟及冬喉鸟。

新疆见于喀什、西部天山或为繁殖鸟。

本种无亚种分化。

经济意义及保护状况主要以鼠类为食,食蝗虫并在垃圾堆寻食,对农、林、牧业卫生方面有益。

是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种类。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大鵟列入附录

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金雕

Aquilachrysaetos(Linnaeus)

俗名浩白雕、红头雕。

分类地位隼形目、鹰科。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

嘴尖锐,上嘴先端呈钩状,翼强大,趾肯钩爪。

体长约93cm左右,翼长660—700mm。

头顶黑褐色;后颈暗亦褐,具黑色纤细羽干纹;上体包括两翼暗亦褐,羽基白;肩羽及飞羽转黑褐,次级飞羽近羽基的50%为灰白色;尾羽灰褐,近尖端1/4为黑色;下体除胸羽中央具淡色纵纹外黑褐色;尾下覆羽灰白;覆腿羽褐色具黑色纵纹,一直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