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52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论语·先进》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术而》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3.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理论化B.儒学思辩化C.儒学功利化D.儒学宗教化

4.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

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白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5.唐甄在《潜书》中写道: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

”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

”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

”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6.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

“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

”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7.智者学派指出:

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

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

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

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8.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9.“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

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

10.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

这反映了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         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11.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2.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

”“同一过程”是指(    )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

13.18世纪的法国社会崇思鄙行,揭示事物原理的“自由艺术”广受尊崇,将原理付诸实用的“机械艺术”则隐晦无闻。

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描述农业耕作、运河御水、造纸印刷、丝绸织造等各门技艺的精美图版有600幅。

狄德罗在此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社会契约    B. 民主共和C. 宽容博爱      D. 理性平等

14.康德在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运动”?

》中说: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白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在此

A.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强调了自由就是天赋人权

C.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D.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16.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

“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

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

”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

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17.“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

”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B.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C

.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D.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18.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

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主要是由于(   )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

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19.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

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

为此,他主张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20.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21.孙中山说: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2.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

“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

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

”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23: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4:

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②

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与此作品所属流派相一致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小题10分27小题20分28小题20分

26: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

作者

内容简介

《歌集》

彼特拉克

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

波吉奥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

曼内蒂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6分)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思想家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的“社会规范与秩序”(4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

“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

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看法,结合知识,就其中一种看法加以论证。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前两个时期有何显著不同?

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3分)

28:

(20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折射了不同社会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

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公众对于传统的态度能够反应

社会的活力,一个社会反传统的力量越强,社会就越开放,创新能力也就

越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就越快。

反之,社会就显得保守,创造力低下,发展趋于停止。

——《对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态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思想领域的现象,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8分)

 

(3)结合近代西欧与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简要评述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6分。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16-2017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C

A

D

A

D

D

B

C

C

B

D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B

A

D

A

A

D

B

B

解析:

0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A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之处;B项是孔子的;D是苏格拉底的。

所以答案选C。

02略

0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

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准确理解“士人政府”的含义。

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

故选C。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B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D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

0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白心”基础上的”说明理学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中与材料意思相反;C中佛道思想没有体现;D中彻底改变错误。

05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依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认为君主专制导致了“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故针对这种情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进步思想:

君与民共治。

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

0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以德治民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据此可知A符合题意。

07由“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可知,材料强调正

义和法律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也即强调法律要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制定。

实际在体现智者学派的思想:

人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藉强权或经由相互约定来建立社会秩序与正义观念,自主的个体作为创设社会秩序的主体都是平等的。

发现和肯定了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项正确。

08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深远影响。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明显不符合史实。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09试题分析:

从材料信息“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所以答案选B。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宗教改革开始于16 世纪的德国,故A 项错误;依据材料“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信息可知,当时神学对历史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影响,故 B 项错误;从布鲁尼所处的时代(1369—1444)及其观点“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可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史学领域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 C 项正确;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

由“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得知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所以选C。

12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实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

想一想: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宣扬俗权之上增进民族意识”“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分别指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共性是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所以选B。

ACD只能反映其中某一件事件。

13试题分析: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崇思鄙行,揭示事物原理的“自由艺术”广受尊崇,将原理付诸实用的“机械艺术”则隐晦无闻。

启蒙思想家强烈的平等意识和对社会传统的批判,使狄德罗在编撰《百科全书》时推崇“机械艺术”(手工技艺和生产技艺)类词条。

在狄德罗看来,实用经验知识与抽象学科知识同等重要,创造经验知识的工匠与构思思想世界的文人平等,可相通互补短长。

所以本题选D。

14康德对理性做出了哲学的探讨,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材料就是对启蒙真谛的解读。

1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符合题意。

而A仅仅体现了反封建专制,没有体现材料中的

限制统治者的权力。

B非启蒙运动的独有特点。

D也不是它特有的。

综上,本题选C。

16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影响。

在解答本题时要忠实材料,根据材料“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可知作者重在强调四大发明对社会转型的决定性作用,故选A,而B错在“改变了”,因为四大发明只是加速了西欧社会发展趋势。

C错在“开始”,D错在“对世界文明”。

17略

18略

19据材料“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和“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可知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并未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业救国,保护商贸,故D项错误。

20:

文化运动宣扬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D项正确;A并非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B项不对;C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21略

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人具有贪惰性,这不利于中国人立足于世界,其意图是提高中国民族素质。

所以答案选A。

23略

24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①,故本题选择B。

25略

二:

材料解析

26:

(1)特点:

追求爱情,追求财富;提倡人性。

(2)

作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4分,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2)构建:

自由、平等、法治;三权分立、社会契约;民主共和、君主立宪。

(4分,三个层次任答一条即可得2分)

27:

(1)看法一:

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

论证:

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

看法二:

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论证:

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

(提炼看法,2分,论证,4分)

(2)不同: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

(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

(2分,答案应比较对科学的“内涵”及“功用”的认识。

只答出“前者重视科学的实用功能,后者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只给2分)

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每点2分,仼答2点,4分)

(3)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

(3分)

(4)特色:

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

(3分)

28:

(1)现象:

中国出现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