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984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教室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几乎表现在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提出要求时,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小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都先做示范。

特别是在例题讲解,实物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在音、体、美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此外,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

“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

 

  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的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谁也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总之,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独特的创新性

  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但又不能干篇一律按固定程式办事,需要进行灵活地创新。

教师劳动的创新性主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的。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智力与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各不相同,他们在经历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成长、变化着。

因此,对教师来说。

也不可能有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固定工作模式,而是因人、因地、因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再者,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学也在检验和促进着教。

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向作用,学生的积极思维会更加活跃教师的教学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复杂多变。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特点会更加明显。

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在复杂多变的情景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上。

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教师既要按统一的目标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个别差异,长善救失,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放失地差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

通俗地说,就是要——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

教育教学有许多方法,但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即“教有法而无定法”,也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言:

“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

  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条件和教师水平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就有异。

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能用,甚至无法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简单沿袭过去的或他人的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还应根据新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创造性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方法。

例如:

辽宁黑山北关小学创造了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行一时,但斯霞老师并没有采用,她创造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的老师把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起来,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上,同样也是有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

教师要进行教学,首先把教材内容领会,消化,融会贯通,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那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复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之所以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同样是识字教学,有的教师把生字往黑板上一写,领学生一念,让学生一记,就完事了。

而有的教师就善于动脑筋,刻意求新。

让我们看看特级教师霍懋征是如何进行识字教学的,内容是“聪明”二字。

她把两个字编成下面的顺口溜:

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聪字右边二点);

红门楼,白门坎儿,里面一个嘻嘻儿(口);

小红杏,蹦蹦跳,看不见,摸不着,一出来可就不得了(心),这是聪。

人身上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明),人就聪明了。

霍懋征老师独辟路径的识字教学,不能不令人赞叹。

可见,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教师手里,就能放射出更吸引入的光辉。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发挥自己的独创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和教育机智上。

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对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对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作出机敏的判断和灵巧的处理。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地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机灵敏捷地对事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长期性和长效性

  我国思想家管仲讲: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因此,老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育人周期长的规律决定的。

不仅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从某一具体、局部的身心的发展变化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比如某一种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

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就上。

  另一方面,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

教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劳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劳动的真正社会效益在学生工作之后才能得以发挥和检验,教师的劳动又具有长效性的特点。

人才培养长期性和长效性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不要让上课、作业、分数吞没学校和学生的一切领域,不要仅仅根据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更不要错误地认为有缺点、有毛病的学生就是不可救药的,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要使学生毕业时不只带走高分,更重要的是带走真才实学和创造精神,带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渴求知识的火种,并使它终身不息地燃烧下去。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克服不正当的短期行为。

应当明白,教师的真正自豪是在他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见到了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并将精神财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时候。

第二节 教师角色

  一、古今中外关于教师角色的论述

  对于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我国古代先哲们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周礼·

地官司徒序》中,郑玄注师字说:

“师,教人以道之称也。

”《礼记·

文王世子篇》: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学记篇》说: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

”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韩愈在师说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霍宜尔(E.Hoyle,1969)在《教师角色》(Theeroleoftheteacher)一书中说明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将期望教师应有的行为风度及专业价值内化于其人格当中。

他指出教师应扮演“教学的事业角色”,是科学的专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事业态度;

并应扮演“领导角色”,以合宜的领导方法及其领导能力,促使教学的成功。

  台湾学者林清江(1971)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发现,教师扮演下列角色才有益于教育和社会的进步:

  

(1)教师在教室中之角色,协助学生社会化及选择;

  

(2)教师在学校中之角色,传授知识与方法,参与组织决策,平衡学生情绪;

  (3)教师在专业团体中之角色,研究及价值的整合;

  (4)教师在社会文化中之角色,协调社区关系,导向社会行动;

  (5)教师在社会文化中之角色,经由选择人才,协助政治社会化,促成社会流动,参与文化革新,促进全面的社会发展。

  邵瑞珍在其《教育心理学》(1988)中把教师角色分为:

  

(1)知识的传授者;

  

(2)父母形象;

  (3)课堂纪律管理员;

  (4)教师——一个榜样;

  (5)心理治疗家;

  (6)朋友与知己;

  (7)替罪羊;

  (8)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白博文在其《心理卫生与教育》(1986)中把教师角色总结为:

  

(1)教学者;

  

(2)示范人物;

  (3)远景的鼓舞者;

  (4)教室管理者;

  (5)评鉴者;

  (6)职员;

  (7)少年团体的工作者;

  (8)民众的解说者;

  (9)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0)团体的建造者;

  (11)心理的催化剂;

  (12)心理卫生的工作者。

  总之,教师的角色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信守教育的理想、献身教育工作、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

  教师的角色可以说是角色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纵观整个教师角色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也有不同见解,但是大致把教师的角色分为3类:

  第一类是教学的与行政的角色,包括了:

  

(1)教学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通过教学传授文化科学知,发展学生智力;

  

(2)教育角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3)行政角色,包括课堂管理员和办事员。

  第二类是心理定向角色。

这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催化剂、临床医师等角色。

  第三类是自我定向的角色,这包括帮助者、学习者、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角色。

  这三类在整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第一类角色是教师的显著的、传统的、本职的角色。

第二类角色扩大了传统的教育概念和范围。

第三类角色中有些是积极的力量,有些是消极的力量,但教师得到心理的满足

二、教师的角色期待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上述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研究者们(M.Sawrey,W.Telford,etc)认为,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

综合国内外的不同研究,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方面的职责,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者、行为规范者、班级领导者、心理保健医和教育研究者等角色。

  1.知识传授者

  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一个发动、指导和评定学习的人。

教师的特殊功能自然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和信息源的角色。

但教师应该认识到,传授知识不等于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当在指导学生获取的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应掌握传授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

,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

  2.行为示范者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与生活的模范和榜样。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他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那么作为学生的模范和榜样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教师要具备积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其次,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

最后,教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和爱护学生。

总之,教师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该加强对自己以上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3.班级领导者

  学校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领导并指导着作为一个整体的班级,对他们施加影响。

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沟通。

在这种复杂的动态环境中,如果没有教师对整个课堂的井然有序的管理,就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就不会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秩序,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许多研究证明,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和策略,班集体的心理气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

  4.心理保健医

  教师作为学生的保健医的角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应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

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而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必须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要担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的角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就目前来看,在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许多调查表明,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焦虑、任性、孤僻、学校恐惧、学习不良、少年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要解决学生中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就要求教师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

  5.教育研究者

  以前,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往往被忽视。

现在,研究者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

正如林崇德教授所提出的:

“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参加教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教师投入教科研,懂得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

其次,有助于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自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它具有时代感、整体观和创新性,教师直接参加教科研,从中可以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出更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适应新的变化,从而更直接地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再次,中小学教师参加教科研,将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以科学的态度投入教改,更好地当好教改骨干,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以上论述可知,社会要求教师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职业角色期待反映了社会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的行为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角色期待内化成自身个性的一部分,形成具有与某一角色高度适应的心理特征和顺利完成这一角色任务的能力。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长期地、系统地培养,又经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锻炼,逐步走向成熟。

一个成熟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

  

(1)以教为乐,自觉奉献。

成熟的教师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培养一代新人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战线上“俯首甘为孺子牛”;

  

(2)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发现、解决问题;

  (3)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

  一般来说,一位新手教师在成长为一名成熟教师的过程中,其职业角色的形成要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1.教师角色的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

只有对教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光荣感、责任感。

未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对教师角色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一些初步的对教师的认识。

  2.教师角色的认同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一个人正式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具有的。

  3.教师角色的信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

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正如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言: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但我并不妄自菲薄,教师的待遇虽然不高,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我们拥有学生。

”就是这种教师意识,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真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学生对教师的期待

  许多研究发现,当学生喜欢某个教师时,会去认真学习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并能够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则信其道。

学生喜欢的教师形象代表了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那么,学生喜欢的教师具有哪些特征呢?

  研究者(萧丽萍,1987;

韩进之,1989;

韩向前,1989)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如下:

  

(1)热情、耐心;

  

(2)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

  (3)公正、不偏心;

  (4)学识渊博;

  (5)工作注意方式方法;

  (6)工作认真负责;

  (7)关心学生课余生活;

  (8)虚心、平易近人;

  (9)以身作则;

  (10)注意学生兴趣。

  在另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发现三国儿童都把教师“理解儿童”、“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徘在了前面。

  张焰(1998)通过开放式问卷,以“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特点”为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青少年学生所看重的理想教师主要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敬业精神、个人修养等方面。

其中敬业精神、公正平等、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看法相近的教师特征。

“平易近人”是青少年学生都很看重的,而且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几乎是中学生的强烈呼吁。

对初中生来说,更强调教师要有“爱心与耐心”、“关心爱护学生”,强调教师要有和蔼、亲切、开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高中生则在意教师的理性、威信、学识和品德等。

而大学生则更在意教师的个人修养、人品、学识和才能等。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应平易近人,有爱心的人格特征。

从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看,教师应该知识广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与亲切,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偏向、爱发牢骚、容易发怒等,都会令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力图防止这些消极行为。

  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国内外研究(继有恒,1961;

Cole,19688)发现,喜欢某位教师的小学生中有80%,中学生有75%想成为这位教师一样的人;

喜欢某位教师的中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在乎时的学习中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教师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模范与榜样

三、教师的角色冲突

  

(一)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都不是扮演一个角色,而是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

这是由社会地位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的。

一方面,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对应这些身份,他也被要求履行不同的角色。

另—方面,对应于同一特定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角色期望也不尽一致,他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去行事,这样,当一个人受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不能同时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又都对其具有意义,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出现了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产生以及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通常取决于角色期望的性质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

也就是说,各种角色期望之间的差异越大,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也越大;

角色期望越严格、清晰,角色冲突也会越严重;

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越大,处理协调各种不和谐角色的本领越强。

因而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发生角色冲突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如果个体感到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便是角色冲突的表现。

冲突导致角色紧张,角色紧张有害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角色冲突形式

  1.角色间冲突。

这是角色紧张造成的。

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是角色承担者所承担的几个角色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的冲突;

二是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