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95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1.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1

中国古代史备课

1.

一、考情分析:

1、中国古代史在试卷中的比例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分值

28分

26分

26分

24分

分值较稳定:

24—26之间。

2、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反馈:

刚开始感觉内容多、杂,学完后感觉:

只要不记混、理解不易出错,得分率相对较高。

二、学情分析:

1、中国古代史是高二第二学期学习的知识,一是时间长了,学生基本忘记;二是高二时学生大多没进入状态,很多知识不仅没记住且不理解。

2、我校学生在东城区整体属中等偏上,学生较听话,但能力有限,从记忆到理解、运用都不可能一次学会。

二、教学策略、方法:

1、按照历史阶段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到某一时期的知识不混乱。

2、突出主干,重点知识要重新讲。

做到教师精讲、学生记忆、默写检测、

做题、周测几个环节入手。

3、做到横中有纵,使学生对某一知识形成脉络。

4、充分运用课件,重要的图片要让学生熟悉,培养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5、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重复(同类知识的重复、一个问题变换不同角度的

重复)。

6、授课时教师要教授一定的方法:

如记忆方法(记关键词、找规律、找角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四、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先秦

1、知识框架

西周

春秋

战国

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

管仲变法

战国七雄

各国变法(商鞅变法)

经济、水利

商人善商业

井田制

官府控制商业

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刀耕火种

官营手工业垄断经营

青铜时代(商周繁盛)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出现;水利工程

民间手工业出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商业繁华,一些都城成为商业中心

科技

《石氏星表》

孔子

孟子、荀子

韩非子

百家争鸣

文艺

甲骨文

金文

诗经

屈原

2、重点知识讲解:

(1)分封制和宗法制:

高考命题的重点。

教师要重新讲,从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二者的关系;对学生的要求是加强记忆。

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井田制的瓦解(重点讲,学生要理解):

A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变化(分析问题的角度)。

B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初税亩、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3)商鞅变法(从不同角度梳理知识):

A可按教材的要求讲:

政治、经济、司法、思想。

内容+作用记忆。

B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讲记忆方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制度)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瓦解,官僚体制逐渐确立;(选官)

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渐确立。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旧教材):

分裂到统一;奴隶制到封建制。

(5)百家争鸣及各派学说:

记清楚即可,重点放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上。

重点校可联系同时期雅典的思想家。

 

3、形成的基本认识:

(1)社会转型:

见上

(2)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归纳概括、文明史观):

政治:

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经济:

以土地私有为基础,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农业。

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3)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重要的图:

(1)区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2)水利工程的分布:

按照国讲:

秦国境内的都江堰、郑国渠,挖掘隐含知识,秦重视农业。

 

(二)秦汉

1、基本框架

第一次“大一统”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西汉

东汉

政治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建立中央集权

刘邦:

封国与郡县制并存

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弛道、灵渠

严格控制商业

 

边疆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征越族,挖灵渠

对外

丝绸之路开通

科技

造纸术的发明

《黄帝内经》

造纸术改进《九章算术》、

思想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董仲舒改造儒学

儒学独尊

文艺

汉赋

2、重点知识讲解:

(1)中央集权制(高考命题的重点)

A概念:

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方面(解读概念)。

B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组成:

掌握中央集权的结构

归纳其突出的特点(能力的提升):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的任免取代世卿世禄制。

C西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董仲舒思想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

统治者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

汉武帝推恩令等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迎合了汉武帝现实的需要,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也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正统思想的重要原因。

 

(2)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功能:

A通过春秋—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归纳其功能:

运河(灵渠)、灌溉(芍陂、郑国渠、漕渠、白渠、都江堰)、防洪(都江堰)。

B按流域讲:

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漕渠、白渠),把历史放在地理环境中学习。

(3)秦始皇:

全面认识其功过,重点是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创新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3、重要的图

(1)统一的文字、货币图,熟悉小篆、半两钱。

(2)汉初郡国并行图:

郡、封国交织。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1、基本框架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次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

贞观之治

后期:

藩镇割据

经济

 

大运河的开通

制度:

均田制、纳庸代役

农业:

曲辕犁和筒车、

商业:

市、坊分开

中心——长安、洛阳、扬州

对外

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

长安——国际大都会

科技

《齐民要术》

雕版印刷

火药

思想

道教、佛教盛行

三教合一趋势出现

文艺

顾恺之、

书法艺术真正形成

王羲之

唐诗:

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

传奇

绘画:

吴道子,

书法:

楷书、草书

2、重点知识讲解

(1)孝文帝改革(属新加内容,易考):

从实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制定官俸制到行汉制,突出少数民族封建化。

(2)三省六部制(易考):

掌握其运行(“中拟下批尚执行”),最好画出结构图,学生就可理解分割相权,有利于皇权加强。

(3)均田制(重在理解):

突出土地国有的特征。

以及与纳庸代役的关系。

归纳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私有制。

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

土地私有制:

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4)纳庸代役:

保障农时,促进经济发展。

(5)唐太宗:

突出“以民为本”,了解盛世局面及概念。

(6)大运河:

不细讲,了解其简况。

(7)扬州在唐朝后期成为重要城市的原因:

A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

B海外贸易的出发地

C经济重心南移

3、重要的图

(1)长安图:

坊市分开、城市布局。

(2)大运河:

了解其走向。

(3)翻车、筒车(二者的区别),曲辕犁图(适合水田)。

(从生产工具的革新看出现在南方,隐性知识:

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

 

(四)宋元

1、知识结构

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北宋

南宋

元朝

政治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王安石变法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宰相)

行省制度

经济

农业: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手工业:

景德镇成为瓷都

城市与商业:

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夜市、草市;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扬州为大都会;重农抑商松动

手工业: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松江为棉纺织中心

科技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活字印刷,航海用指南针,火器(突火枪)

王祯的《农书》

思想

理学(二程)

理学(朱熹、陆九渊)

 

文艺

世俗文学(宋词、话本)的背景

苏轼(宋词、书法家)

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李清照、辛弃疾

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马致远、关汉卿

 

2、重点知识讲解:

(1)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易考):

A突出背景:

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严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机构与官职的区别:

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

(必修1,14)

补充:

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

 “两府”:

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三司是指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地位略低于“二府”。

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梳理知识如下:

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

军权。

中书门下的长官参知政事:

行政权。

三司的长官三司使:

财政权。

(2)王安石变法:

A专制集权的加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B记清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理解其含义。

(3)城市与商业:

东京图与长安图的对比,讲变化。

(4)理学:

背景、主张、评价。

不深讲。

3、重要的图:

东京图、《清明上河图》看宋朝城市与商业的繁荣。

 

(五)明清

1、知识结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明朝

清朝

政治

明太祖废丞相

明成祖设内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

设立军机处

康熙:

平三藩;设台湾府

经济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彩瓷、珐琅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市镇;白银;商帮;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科技

总结性科技巨著: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

 

思想

王阳明心学

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文艺

小说成为主流(四大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戏剧:

乾隆末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民族关系

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

对外关系

康熙帝: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闭关锁国

2、重点知识讲解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易考):

分清明、清两个时期的措施,最后做知识的总结(见后)。

(2)康熙:

A主要贡献维护国家统一。

分对内、对外。

B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康熙或康乾盛世:

此时正是世界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错失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所以被称为落日的余晖。

(3)闭关锁国

A概念: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影响:

保护了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明清儒学新发展——早期的民主思想

A背景的分析:

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归纳儒家思想的演变(见后)。

(5)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的艺术形式:

话本、宋词、传奇、元曲、小说、京剧。

(6)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建立中外联系):

世界联系的加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积极影响)

美洲的玉米甘薯引入,满足了剧增的人口需要,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西学东渐,给中国科技带来了新生机。

西方进口中国产品增多,中国外贸长期出超。

中国的对策及影响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但其最大的恶果是造成中国的落后挨打。

3、重要的图:

《明朝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

 

五、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梳理(举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理论根源:

韩非子的思想。

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的改革):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西汉初:

郡国并行制。

西汉武帝:

推恩令,取消封国,实行郡县制。

唐安史之乱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转运使将地方大部赋税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矛盾的基本解决是明太祖的废除丞相制):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朝。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明朝:

皇帝亲掌六部,宰相制度被废除。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

清朝:

设军机处。

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两种方式:

分割相权;另设机构达到分权的目的。

演变的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的趋势不断加强。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

有利于巩固统一,社会安定,从而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

①容易造成统治腐败、残暴及官吏的因循守旧。

②明清时期,专制强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

 

(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时期

商业发展的状况

商朝

职业商人产生,“贝”

周朝

“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

春秋战国

1政治中心成为商业中心

2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金银开始成为货币、各国铸造货币

隋唐

①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

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

③市坊分开

宋代

1出现最早纸币:

交子

2镇、夜市兴起

3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

4重农抑商思想松动

明清

1工商业市镇兴起

2白银广泛使用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4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5域性商帮出现:

徽商和晋商

寻找规律:

商业发展的思考角度:

商业政策、货币、城市。

 

(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A演变:

略。

B从与时俱进看儒家思想(变换角度):

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道家思想;

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家的思想;

魏晋——两宋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