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201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减税不会加剧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太少,而减税能刺激储蓄和投资,刺激供给,所以,如果产量增加了,“货币充斥而商品匮乏”的通货膨胀也就会消失。

(2)减税不会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悬殊。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税收具有维持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双重效应。

(3)减税政策存在“滞后性”,但时间不会太长久。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需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也有一些影响是迅速和直接的。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的同时削减政府支出。

在他们看来,政府支出过多会形成赤字,而为了弥补赤字需增发政府公债,这又会挤占企业和个人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基金,导致投资率下降,经济萎缩。

因此减税和控制政府支出双管齐下是治理“滞胀”的良方。

3、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币值。

供给学派认为,用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会产生不利的供给效应,结果反而引起价格水平上涨。

理由是,反通货膨胀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税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

减少货币供给会提高利率,抑制投资,这些都会减少产量,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价格水平提高。

4、精简规章制度,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们主张精简束缚企业手脚的规章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

供给学派相信减少政府干预,能增强私人经济的运行效率,因而敦促政府撤消限制价格、最低工资法令,放宽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商品检验等条件以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供给。

第三节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穆斯于1960~1961年首次提出的。

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一些青年经济学家,首先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

卢卡斯,然后有托马斯·

萨金特、罗伯特·

巴罗、尼尔·

华莱士等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运用经济计量学研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

由于他们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一、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

1、理性预期。

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于与其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在未来某一时期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

所以预期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它又支配着经济当事人的现实行为,联结着经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

以前许多经济学者都谈到过预期的重要性。

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家在论及预期时,都没能以明确的形式来表示预期的形成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穆斯把过去经济学家所设想的预期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和适应性预期。

按照穆斯的说法,上述三种预期都有明显的弱点,它们只是汇集了被预测的变量的过去值,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完全忽视了当前可能存在的对未来预期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信息,因而当前可得新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

因此,穆斯提出了“理性预期”这一假说。

1961年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载《经济计量学》第29卷,1961年7月)一文中写道:

“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他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

……我们把这种预期称为“理性的”。

据说,理性预期建立在西方流行的微观经济学概念基础上,即人们是有理性的,按最大化行为原则(追求利润和效用最大化)尽力而为之。

各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或投资者,注视着所有的市场信号。

所以,理性预期假说就是假定各经济主体通过考虑一切可得到的相关信息(包括他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在内),来形成对将来的展望即预期。

但这并不意味经济主体具有“完善的预见”,或者说他们的预见永远是正确的,而是假定各经济主体考虑到过去的失误,并在必要时修改其预期行为,以避免这些失误的再次发生。

总之,理性预期暗示经济主体不会犯系统性的预期错误,而是“吃一堑,长一智”,他们对将来的推测一般是正确的。

对于上述理性预期概念,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者和其他西方学者已在他们经济研究中的许多方面加以应用。

理性预期在客观经济的价格和产量方面的应用得到最广泛的关注。

2、持续的市场出清。

所谓市场出清是指在一定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需求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提供的数量(供给量)。

在劳动市场出清(即充分就业)条件下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被认为是自愿失业者。

自愿失业者以及少量的摩擦失业者在整个劳动大军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为自然失业率或自然率。

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自然率既可以指自然失业率,又可以指自然就业率。

按照持续的市场出清这一假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不可能长期脱离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其原因在于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率大于自然率水平;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率小于自然率水平;

如果二者相等,就业率和自然率也相等,即处于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

由于预期是理性的,偏离均衡的状态并不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利用理性预期和市场持续出清假定,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如下观点:

1、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既然就业量的变动(即大于或小于自然率水平)取决于实际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么旨在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影响这两个通货膨胀率之间差额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给经济主体造成幻觉,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看法。

因此要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必须使其具有“欺骗”性质。

可是“你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欺骗所有的人,或在长期中欺骗一部分人,但决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的人。

”也就是说,按照理性预期假说,人们不会在长期中系统地和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政策无效。

2、否定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理性预期学派宣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三个方面违反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人是有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

由于这一原因,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根本不能成立。

(1)不合乎理性的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的预期影响其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宏观经济数量。

因此宏观经济模型必须把预期考虑在内,以得出较合乎现实的结果。

(2)不能保证个人行为一致。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并不能保证它所涉及到的人在行为上协调一致。

(3)评价政策成败的标准武断。

西方经济学者几乎一致公认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看守者。

理性预期学派据此认为,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看它能否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而不能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数字判别经济政策的成败。

综上可见,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否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性,而且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

该学派的以上观点集中反映在它的宏观经济模型中。

三、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与理性预期宏观经济模型

卢卡斯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或称卢卡斯供给函数。

该函数表述为:

式中,ys表示总供给;

y*表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

γ是一个不变的正的常数;

P表示实际价格;

Pe表示预期价格。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含义为,供给量ys是实际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的函数。

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差距越大,商品生产者越感到商品价格比意料之中的还要高出许多,从而增加生产,总供给量ys越大;

二者的差距越小,甚至差距变为负数,商品生产者越感到商品价格比预料的高不出很多,甚至还要低一些,从而会减少生产量,总供给量也就越小;

二者相等时,总供给量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供给量,利用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我们可以列出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

(2)

(3)

其中

(1)式表示社会总需求曲线,yd是实际价格水平P的函数。

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

价格水平越低,需求量越大。

α是政策或其他外部因素可以改变的参数,β为数值不变的常数。

(2)式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3)式为均衡条件,表示在均衡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综上,理性预期学派得出结论:

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都是有害的、徒劳无益的。

要使经济保持稳定,唯一有效的做法是政府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一切听其自然,久而久之,公众对政府会产生信任感,也就不会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了。

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是恢复经济稳定的唯一有效方式,这一点正是货币主义的结论。

但由于引入了理性预期概念,所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理性预期理论作为货币主义的新的变种,在政策含义上比货币主义更具有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色彩,或被称为“激进的货币主义”。

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原来的凯恩斯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留并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一些假设和分析方法,同时又从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汲取了某些论点或新研究方法,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基本假设,引出某些新论点。

因而它是在各对立学派的争论中,博采众长而发展起来的。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1、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保留并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当需求和供给出现波动时,工资和价格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而迅速得到调整,以至于不能在短期内出清市场。

如果通过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使经济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经济将在数年内保持非均衡水平。

2、货币非中性假设。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对利息率的约束,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

正是因为货币的非中性,要维持经济的稳定,不可能只依靠货币政策,而必须既依靠财政政策,又依靠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保留并继承了关于货币非中性的假设,认为货币会影响实际产出,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3、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传统微观经济学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在探索市场缺陷时,试图用“摩擦”因素(如菜单成本、交易成本等)解释非市场出清和非均衡现象。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最大化原则假设下,分析了微观层次上,工人和厂商在追求各自的私人利益时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即资本主义制度下微观层次上协调失灵。

4、理性限制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借用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概念,但又与之不同。

严格讲,新凯恩斯主义使用的是理性限制性预期(RationalConstraintExpectation)。

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公众的理性预期会使政府政策无效。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理性限制性预期在一定条件下,将使政府政策的效力大于与传统静态预期相联系的政策效力,例如现期政府支出的增加产生溢出效应将提高下期的国民收入;

如果预期均衡也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约束均衡,那么预期的劳动需求必将增加,这种劳动需求增加的预期将减少当期储蓄,因而增加当期总需求。

总的来看,根据理性限制性预期概念,政府政策的效力增强而不是减弱了。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的中心是围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题——工资和价格刚性(Rigidity)的微观基础展开研究,试图对工资和价格粘性作出更多的理论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粘性工资、粘性价格(或工资粘性、价格粘性)是指当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工资和价格缓慢地进行变动和调整,并不是原地不动。

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滞后的、小幅度的,这就是粘性的表现。

1、劳动市场与粘性工资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劳动合同、工会工资决定、隐性合同、效率工资等解释工资刚性存在的理由。

(1)长期劳动合同与名义工资粘性。

在发达经济中,长期合同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工资不是在现货市场上每天或者每月被决定,而是通过明确的(或隐含的)合同形式预先规定一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的名义工资率。

在采取显性劳动合同的大部分发达工业化国家,劳动合同一般为1—3年。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说法,劳动合同的这种分批到期的性质也使得工资不可能快速调整,而具有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对长期合同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厂商和工人都能从长期合同中得到私人利益:

第一,工人和厂商进行工资谈判,双方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而签订长期合同可以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不需要重新谈判,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在工资谈判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分歧,有时罢工不可避免,这样的破裂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的代价都比较高,长期合同可以降低罢工的可能性。

(2)工会工资安排与名义工资粘性。

工资合同一般以一种特殊的制度方式产生,即通过工会和经营者之间的集体谈判而达成。

工会通常总是为其成员(参加工会组织的内部人)的利益而不是全体劳动者的利益进行谈判,劳动队伍中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外部人)可能希望削减工会工资水平。

工会加强了内部人相对于外部人的力量,所以当存在自愿性失业时,失业工人无法压低名义工资。

(3)隐性合同理论与实际工资粘性。

它认为,厂商发现有必要与工人缔结不成文(隐含的)协议,以维持他们的劳动大军的忠诚,这种“看不见的握手”是在种种工作环境下,用关于劳动关系条件的保证来提供给每个人。

假设在工人与雇佣他们的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不对称性,即企业是风险中性的,而工人则是厌恶风险的。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不仅确定对于劳动服务报酬的标准,而且还充当规避收入变化风险的保险。

为了保护厌恶风险的工人,避免其收入变动,企业在面临冲击的情况下也可能同意保持实际工资不变。

不变的实际工资使单个工人的消费趋势平稳,而厂商又有能力提供此“保险”,因为在经济波动中厂商比工人处于更好的境况(假设厂商能更好地出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

厂商与工人的这个协议可能被正式写入劳动合同,或者甚至在没有正式谈判的工资协议的情况下,它也可能会隐含地反映在企业制定工资的行为中。

隐含合同理论得出的结论是:

实际工资刚性是工人和厂商的共同偏好。

(4)效率工资理论与实际工资刚性。

它认为,工资率与工人的生产率(或效率)有一定联系,更确切地讲,实际工资水平与工人的努力程度相互依存。

为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厂商可能愿意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

如果企业削减工资,则要承受生产率下降的代价。

当企业遭受冲击时,为了保持生产率,企业可能保持工资水平不变。

在经济受到冲击时,由此导致的工资刚性会扩大就业波动幅度。

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四种理论解释效率工资存在的微观原因,现在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第一,怠工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鲍尔斯、卡尔沃、伊顿、怀特、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欺骗与威胁”(Cheatandthreat)理论,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雇主不可能对工人进行完全的监督,工人总有怠工机会,而一旦怠工行为被雇主发现,工人将会受到被开除的处罚。

这样,解雇成为工人怠工的成本。

第二,劳动转换理论。

斯蒂芬·

萨洛普最初提出该思想,认为在失业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工人更不愿意失去工资相对较高的工作。

如果某厂商提高工资水平,会吸引工资较低厂商的工人“跳槽”到本企业。

为防止工人跳槽,其他厂商也只好采取高工资策略。

第三,逆选择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工人的能力与最低期望工资正相关,则支付高工资的厂商能够吸引更有能力的求职者。

厂商根据求职者提出的工资水平衡量其能力,认为提出低工资要求的求职者能力也较低。

所以,厂商理性地将高工资支付给能力比较强的人,并且摈弃要求低工资的求职者。

这种选择员工的办法与一般厂商以低工资雇佣新工人的做法相反,称为“逆选择”。

第四,社会学模型。

乔治·

阿克洛夫第一个用社会学模型解释效率工资,模型从社会学角度作了经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

每个工人的努力程度依赖于其所在组织的工作规范。

因此,厂商可制定一个略高于工人最低生活水平的工作,在该工资以上,给予奖励工资。

新凯恩斯主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用粘性工资说明现实经济中的劳动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

2、产品市场与粘性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用成本加成定价理论、菜单成本理论等方面解释了粘性价格问题。

(1)不完全竞争与粘性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完全竞争假设对大多数市场而言不切合,所以他们对整个经济的分析是从不完全竞争开始的。

假定制定价格的是不完全竞争厂商,厂商普遍采取成本加成定价,即在按可变投入所构成的平均成本基础上加一定比例。

加价的幅度同企业的垄断程度有关。

如果某企业降低价格,那么得到好处的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是其他企业,原因在于该企业产品价格的降低使得消费者实际收入有所增加,进而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增加。

这样,该企业不愿意降价。

(2)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

工资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粘性使得成本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幅度不大,故厂商改变价格的动机不强。

(3)菜单成本理论与粘性价格。

菜单成本理论又称有成本的价格调整理论,它认为经济中具有一定垄断力的厂商能够选择价格,但菜单成本的存在却阻碍了厂商对价格的调整。

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改变价格所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印刷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等所支付的费用。

因价格变动如同饭店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经济学家将改变名义价格所涉及的各种费用总称为“菜单成本”。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厂商调整价格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改变价格的收益大于成本,厂商则调整价格;

相反则保持价格不变。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在改变价格之前会三思而行,不愿意经常改变价格,于是出现价格粘性。

(4)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与粘性价格。

社会上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可能在同一时刻一起变动,一部分价格由于受到合同的限制,不能任意改变,可能导致价格粘性。

即使没有合同限制,某些行业的厂商一般也不会大幅度改变价格,因为如果其他厂商不改变价格,它单独调价可能招致不利后果。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厂商在改变价格时往往采取试探性步骤,仅仅对价格作出微小的变动,这样的做法也使价格具有粘性。

(5)厂商信誉论与粘性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的厂商信誉论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仅凭“优质产品一定会以高价出售”的信念评价商品质量。

这种信念使得价格具有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鼓励厂商为维护声誉而保持产品优质,以达到长期以高价出售的目的。

厂商采用弹性价格将得不偿失,因为消费者会认为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其质量已经下降,从而减少需求,价格和销售量的双重下降使厂商的利润减少。

所以,厂商为维护产品声誉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不论是在经济繁荣、总需求扩张时,还是在经济衰退、总需求收缩时,都不愿意降低价格,从而导致价格具有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价格粘性导致宏观经济中产出和就业的波动。

由于价格相对稳定,厂商往往以产量和就业来应付需求的变动。

当需求减少时,非意愿存货出人意料地增加,这促使厂商减少产量,降低对劳动的需求,失业和经济衰退由此产生;

相反,当需求增加到正常水平以上时,厂商在短期内无力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量,此时失业仍然存在,只是失业率降低了一些而已。

因此,价格刚性会导致宏观经济波动。

3、资本市场与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除了对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进行分析以外,也十分重视对资本市场问题的分析,其资本市场理论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并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资本市场不仅作为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媒介,而且还涉及由借贷双方之间关于投资项目的不对称信息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信息不对称形成了资本市场上独特的筹资手段——信贷配给,导致信贷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信贷配给是指,即使在市场运行良好时,借款人也不能借到他所希望的那么多资金。

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

一是信贷配给发生在一个人不能在现行利率水平借到他所想借到的那么多资金时;

二是信贷配给发生在不同的借款者中间,一些人能够借到而另一些人却不能借到资金时。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是极少将这些对策具体化并给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经济政策主张。

其基本政策主张是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因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必然导致宏观经济中的失业和经济波动,自由市场是低效率的。

下面将扼要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1、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论述价格粘性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价格政策建议,如制定能诱导同步调整价格的政策,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以克服物价总水平的惯性等。

这些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得价格更加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产量。

2、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经济是有影响的,在经济衰退阶段,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导致总需求增加,并通过需求对产出的决定作用而增加产量,增加就业,进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他们认为,为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最优的货币政策是: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

3、信贷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利率和信贷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银行不愿意将款项贷给那些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并将贷款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厂商。

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这些高风险的项目可能是有效的。

当市场利率水平比较高时,厌恶风险的厂商可能退出市场;

而愿意冒风险的厂商又不能得到贷款。

这样,那些社会效益高、风险大的项目因得不到贷款、资金短缺而无法投产,社会福利将受损失。

新凯恩斯主义对此提出的建议是:

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对信贷市场进行干预,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顺利投产。

4、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雇主更具有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

从理论上讲,降低权力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降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

(2)劳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

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主要包括:

(1)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

(2)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例如更好功能的住房市场;

(3)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

(4)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