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248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

“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

封建王公。

4、主力:

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

原因:

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

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

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

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

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

(1)内因:

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外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一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影响:

是日本历史的重大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

2、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电力的广泛应用:

1879年美国天才“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他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本茨制成了汽车;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四、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晨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孳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的增长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

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

①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牛顿三定律。

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5、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

《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

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

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经过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开辟新时代。

①建立苏维埃政府。

②颁布《和平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③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次大战。

④组建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

1919年1月——6月法国巴黎

2、与会国家:

27个

3、操纵国:

英、法、美(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

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①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②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③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④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5、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

1921—1922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

9个

3、操纵国:

美、英、日

4、原因:

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5、主要内容:

①《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

《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6、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从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意义: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苏联的工业化: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农业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人:

甘地。

内容: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

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方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年到1922年,为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由凯末尔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战胜了协约国军,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为土耳其国家赢得了土耳其的主权和独立。

它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

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13课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1933)

1、背景: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开始:

1929年美国

4、特点:

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2、特点:

(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主要措施:

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⑤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4、意义: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

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3、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

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1、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二战的扩大:

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二战的进一步扩大:

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4、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6、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7、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8、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要内容:

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9、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0、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12、1945、8、15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9月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16课冷战

一、冷战含义:

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

3、苏联的对策

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4、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3)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进本形成。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967年成立,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组成。

作用:

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93年。

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原因: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的崛起原因:

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③日本政府的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二战后,在苏联的扶持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4、东欧剧变:

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1989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开始。

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

2、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20课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1、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美、中、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3、经济“全球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宗旨:

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

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

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入侵南斯拉夫。

(2)2003年。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

“一超”指美国。

“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5、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生态与人口问题:

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