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267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docx

《再别康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再别康桥教案.docx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课文讲解: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

借代   第二节:

暗喻   第三节:

拟人   第四节:

移就、夸张   第五节:

照应开头  第六节:

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

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

“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

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

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复,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

在重复当中,全诗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读者的情致调动起来,又拉回到开头,让诗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

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

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

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

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三)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

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总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

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作者:

东昊爹

 

2008-3-1921:

32回复此发言 

2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

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八,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作者:

东昊爹

 

2008-3-1921:

32回复此发言 

3

回复: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