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280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96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docx

通用医疗安全管理doc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安全管理

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体系

1.科室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结构图

 

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结构图

 

2.各级管理组织职责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年召开一次会议,对医院患者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影响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医院层面的整改措施,对患者安全管理较好的科室或个人和患者安全管理的科室或个人做出奖惩决定。

2)、医务处医务科职责

负责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对科室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协调和指导临床各科室做好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3)、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责任:

分别对各病区患者安全负责,定期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负责向本科室行政主任上报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接受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检查。

4)、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

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成员:

组长:

徐斌汪亚兵

成员:

卢小林,徐洪港,王瑞,涂俊,王高远,吴磊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责任:

分别对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负责,定期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向行政主任上报数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职责:

①徐斌:

负责定期对骨科四病区医务管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及本科室手术医师资质授权情况进行自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将检查结果汇报医务处。

②汪亚兵:

负责定期对本科室护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将检查结果汇报医务处。

③卢小林,徐洪港:

负责每季度要对本科室发生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汇总讨论分析,以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于季度末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医务处;每月要对骨科四病区所有出院病案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督查,督查内容包括:

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相关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

并对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上述督查信息由科室主任签字并加盖科室印章科室存档,以电子文档报医务处

④王瑞:

负责对骨科四病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将信息登记后由科室主任签字并加盖科室印章科室存档,每个季度把整改措施以电子版形式报送医务处。

⑤涂俊:

负责骨科四病区本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及重点疾病的诊治,对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⑥王高远,吴磊:

每季度对本科室发生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进行汇总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和评价严格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于季度末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医务处;对骨科四病区住院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统计与分析,协助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快床位周转及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

”,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

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四、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

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

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

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

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

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

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

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

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医务科设计手术安全核对表,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

采用“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

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2)核对患者身份证明;(3)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2)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医务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字。

(四)ICU患者身份识别:

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别。

(五)急诊科、病房、ICU、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接诊室值班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4.医务科设计“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六)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七)门诊病人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八)各相关科室每季度要对提高身份识别的正确性进行自查,并提出改进方法。

逐步在重点部门(急诊、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等)开展使用条码管理。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建立住院病历唯一标识制度

为了提高患者就医安全,保证患者诊疗信息连续性,提高患者诊疗信息利用效率,制定本制度。

1.将逐步建立以患者身份证号作为我院住院病历的唯一标识。

2.将身份证号作为我院电子病历及住院病案信息查询的检索条件。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对制度

一、为提高医疗制度、技术工作质量,确保病人安全,为防止医疗事故、差错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

   二、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业务熟练。

   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论直接或间接用于病人的各种诊疗方法、各种药械及其生活用品,(如药物、敷料、器械、压缩气体及治疗、急救和监护设备等),必须具备品名正规,标记清楚,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出厂标记、日期、保存期限,物品外观表现符合安全要求。

   四、凡字迹不清楚、不全面、标记不明确以及有疑问的,应禁止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等反映,必须立即停用,再次进行查对工作,包括应用的一切物品,直至找出原因。

所用物品不得丢弃,应按要求妥善保管备查。

   五、粘贴各种化验单及报告单时,要核对清楚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床号、门诊或住院号、科室等,严防贴错。

   六、临床科室查对制度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诊断等。

   2、医师在进行各种检查或治疗操作前,应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与部位。

操作前必须全面检查器械用品等是否适宜及完好。

   3、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

摆药时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4、医嘱须查对后方可执行,执行医嘱时,不明白要核查清楚。

口头医嘱、医嘱不全、未签名、未注明时间、剂量、用法者不执行。

执行后一定要签字。

   5、抢救时,对口头医嘱,护士要重复一遍后,方可执行。

使用急救药及麻醉药时,须经二人核对。

   6、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7、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制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时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8、输血

   ⑴护理人员在给病人配血、抽血、验血型时,必须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领血前必须仔细核对并履行签字手续。

   ⑵输血前,应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血型(包括老血型)、种类、剂量、住院号、交叉实验单、反应卡、血袋号,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⑶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9、医护人员在整理、抄录和执行医嘱时,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及时,反对盲目执行医嘱,发现有不合理、错误或疑问时,应暂时停止,并及时向有关医师提出,待得到解决时再执行。

   七、手术室查对制度

   1、手术室接病人时,必须根据手术通知单,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

   2、查对是否注射好术前用药及解大、小便。

   3、手术护士、医师及麻醉人员手术前再次核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用药。

   4、有关人员要查无菌包内灭菌指标,手术器械是是否齐全,各种用品类别、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

   5、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严格核对大纱垫、纱布、线卷、器械数目是否与术前数目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通知手术医师关闭手术切口,严防将异物遗漏体腔内。

手术切除的组织,原则上均应送病检。

   6、使用麻毒限制药物时,应仔细核对,并经二人复查后方可使用。

   7、使用电灼前,医师应通知麻醉人员和护士并采取应有的安全措施。

   8、各种注射完毕后,将安瓿留下,以备考察,待手术完毕后方可丢失。

   八、有关科室查对制度

   1、检验科查对制度

   ⑴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目的。

   ⑵送验标本应新鲜,收集方法和安放容器应正确,标本容器上应有标记,检验单应逐项填写。

   ⑶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申请单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⑷经查对如标本不符合规定,标记和检验单字迹不清楚或可疑时,检验员可电话联系或要求重新提供或退回重办。

   ⑸检验时,查对检验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⑹检验后,复核结果。

   ⑺发报告,查对科别、病房。

   ⑻检验科应指定专人经常或定时检查试剂的准确性。

   2、病理科查对制度

   ⑴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号、标本、固定液。

   ⑵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⑶发报告时,复核检查项目、结果、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

   ⑷癌肿及疑难病例的报告单一定要经上级医师复核无误后再发出。

   3、放射线科查对制度

   ⑴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及检查目的。

   ⑵发报告时,查对检查项目诊断、患者姓名、科室。

   4、理疗科及针灸室查对制度

   ⑴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部位、种类、剂量、时间。

   ⑵低频治疗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⑶高频治疗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物。

   ⑷针刺治疗前,检查针数和质量,取针时查对针数和有无断针。

   5、功能检查室(心电图、超声波等)

   ⑴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⑵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⑶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性别。

   6、药房查对制度

   ⑴配方前,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处方日期。

   ⑵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含量、配伍禁忌。

   ⑶发药时,实行“四查、一交代”:

   ①查对药名、规格、剂量、含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

   ②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

   ③查药品的质量、包装、标签和规格剂量等是否正确完好。

安瓿针剂有无裂痕、各种标志是否清楚、是否超过有效期;

   ④查对姓名年龄;

   ⑤交待用法及注意事项。

门急诊配药窗口在发药时应呼叫病人姓名,讲清药品的名称、用法及用量。

   ⑷药剂人员必须认真负责。

配方时应检查医师处方是否符合规格和规定。

   ⑸院内各科室领发药品时必须在发送前核对无误后才能发出。

病区护士收到药篮后应当即点清药品和数量。

   ⑹各种制剂在配置时,必须有人复核,制核双方必须签字。

中药配方及煎药,配方后和煎前必须有专人复核。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骨科室之间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应占有专人医务人员负责管理,核对患者身份。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

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

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科室与ICU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

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

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

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

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手术(麻醉)与病房;手术(麻醉)与ICU之间的

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

手术室、麻醉科、外科各学科有责任共同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诊疗,对重症患者ICU要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为协调上述部门之间的协作,规定如下:

1、临床外科各学科负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前、后管理,如术前准备、患者手术前标识、手术前相关学科会诊等,以及手术后的处理;

2、患者手术日期由外科各学科确定,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后手术科室要提前24~48小时通知手术室麻醉科,手术室接到手术科室的手术申请单后要及时安排手术间及参与手术护士,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器件;麻醉科要及时对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前会诊,做好麻醉前准备;

3、手术患者由所在科室在规定手术日约定好的手术时间送到指定的手术间,手术室安排好手术护士负责接受被送到手术室的患者并做好交接;

4、完成手术的患者由参与手术的麻醉医生陪同护送到临床科室病房,待患者病情平稳,麻醉医师与治疗组医师交接完毕方可移交病人;

5、外科各学科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合理评估,重症患者或术后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术前要向ICU提出入住申请会诊,手术后患者由麻醉科医师、手术者共同护送入住ICU;ICU在接到入住申请后,要做好患者入住准备,在患者入住后做好与麻醉科医师、外科手术医师的交接工作;患者入住ICU期间由手术科室和ICU科医师共同管理,患者病情稳定后患者转回原手术科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

各病区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灯患者食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标志。

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带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

双侧手术部位应标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和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