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280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9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docx

高中语文二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必修一文言文

【学法引导】

目标导航

备考指导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资源网

【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何厌之有(      )

4.阙秦以利晋(      )

5.失其所与,不知(      )

6.秦王必说见臣/秦伯说(      )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8.今日往而不反者(      )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10.燕王拜送于庭(      )

11.图穷而匕首见(      )

12.秦王还柱而走(      )

13.卒起不意(      )

14.成五采(      )

15.距关,毋内诸侯(      )

16.张良出,要项伯(      )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19.令将军与臣有郤(      )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参考答案] 

1.“已”通“矣”,了 2.“共”通“供”,供给 3.“厌”通“餍”,满足 4.“阙”同“缺”,损害 5.“知”同“智”,明智 6.“说”通“悦”,高兴 7.“陵”通“凌”,凌辱,欺侮 8.“反”通“返”,返回 9.“振”通“震”,恐惧 10.“庭”通“廷”,朝堂 11.“见”通“现”,出现 12.“还”通“环”,环绕 13.“卒”通“猝”,突然 14.“采”通“彩”,色彩 15.“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6.“要”通“邀”,邀请 17.“倍”通“背”,背叛 18.“蚤”通“早”,早些 19.“郤”通“隙”,隔阂

20.“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也古义:

从属二主今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共其乏困古义:

缺少的东西今义:

困乏,疲倦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古义:

那个人今义:

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古义:

不能今义:

没有能力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

省名

8、约为婚姻古义:

儿女亲家今义:

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意外变故今义:

十分,极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

鱼和肉今义:

鱼身上的肉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示结果

12、而听细说古义:

小人的谗言今义:

详细说来

1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今义:

贫穷

1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1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礼品今义:

货币

1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今义:

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7、诸郎中执兵古义:

宫廷的侍卫今义:

称中医医生

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击今义:

垂手拿着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

现在别人今义:

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20、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

周围侍从。

今义:

表方向或大约。

2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

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往)

2、以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fū名词,指男人、老师)

夫晋,何厌之有(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代词,那)

4、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7、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8、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故人具鸡黍老,旧

9、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10、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11、军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12、意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13、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14、举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5、胜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1.名次作状语

规律:

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进兵北略地函封之

秦兵旦暮渡易水箕踞以骂曰

头发上指持剑盾步走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2.名词作动词

规律:

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与郑人盟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

形容词+动词,动词(介)+形容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其人居远未来

刑人如恐不胜  (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4.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供其乏困

此其志不在小沛公今事有急

5.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6.使动用法

规律:

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拔剑撞而破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8.被动用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痛于骨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呼张良与俱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吾属今为之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定语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被动句 8.省略句,“与(之)俱去” 9.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宾语前置句,“在安” 11.被动句,“为”译为“被

六、重要语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3.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4.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5.(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6.(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七、名句名篇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鸿门宴司马迁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课堂练习】

(参考新人教版)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倍德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5.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副词,十分,极

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谢  乃令张良留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2.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因击沛公于坐()

 

3.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沛公不胜杯杓()

    刑人如恐不胜()

4.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为击破沛公军()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

5.为  何辞为()

    约为婚姻()

    窃为大王不取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6.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且为之奈何()

臣活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之今者有小人之言()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

何陋之有(《陋室铭》)()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籍吏民,封府库()

(4)道芷阳间行()

(5)刑人如恐不胜()

(6)范增数目项王()

2.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吾得兄事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2.形容词作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

(2)秋毫不敢有所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拔剑撞而破之()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属皆且为所虏!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属今为之虏矣!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然,籍何以至此?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客何为者?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王来何操?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贪于财货。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具告以事。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长于臣。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沛公欲王关中。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沛公军霸上。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击破沛公军!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