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288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

十月革命

备课日期

教法

学、问、探、练、结

授课日期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为以后学习苏联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如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概括归纳出:

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由此导入新课。

 2.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爆发,是本课的重点。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结果。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由于第二个问题又是一个难点问题,所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逐层深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总结历史原因、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什么是两个政权?

明确在两个政权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②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③为什么说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暂时的历史现象?

结合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来理解。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俄国地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找出彼得格勒在俄国的位置,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

让学生思考: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

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使学生认识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了解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有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由自己概括。

还可以对比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府建立政权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4.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即1918~1920年是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教师可以用具体实例说明斗争的极其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

 

这一目学完后,教师可以用“动脑筋”的问题提问:

想一想,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以突出重点,巩固知识。

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以培养其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比如,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横向对比,找出两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再如,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内容大致如下: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讲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一目时,教师要突出强调两个“第一次”,以讴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

也可以打出投影: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6.本课内容学完后,教师打出投影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让学生解读这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

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

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让学生结合本课学过的内容回答。

最后,教师小结: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二、中考命题分析 

在中考中不是考查的重点,习题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主要考点有:

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

三、巩固训练:

列宁说:

“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的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以一战为例,对列宁这句话的理解是

A.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B.联合国成立

C.两极格局形成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2012·山东泰安]20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个缺口。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C.中共“一大”召开D.俄国十月革命

[2012·岳阳]十月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成立了巴黎公社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标志着苏联解体

[2012·盐城]下表的内容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史实

结论

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④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④

[2012·福州]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课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备课日期

教法

学、问、探、练、结

授课日期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提问上一课学过的有关内容。

比如提出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帮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

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

由此导入新课。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目,包括两个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成立。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本课的重点,要讲清楚实施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教师可打出投影: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教师先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话的含义,再指出这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接着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不能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了?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因此,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苏联的成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苏联地图,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

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到1991年,苏联解体。

 

这里,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目,也是本课重点。

它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内容。

关于苏联的工业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归纳如下要点:

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针对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说明苏联工业化的特殊性及其取得的成就。

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在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学习中,首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其次,投影如下资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让学生根据这段话来分析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客观结果,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本课的难点,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

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进而引导学生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本课内容学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最后老师小结:

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

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5.在巩固环节,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二、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中考中的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许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考查的非选择题。

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主要考点有: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影响。

 苏联模式与中国以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历来是考查重点,且可以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考查,所以这一知识点也不容忽视。

三、巩固训练:

[2012·汕头]列宁说:

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这里失败的“尝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冷战政策C、产业复兴法D、马歇尔计划

[2012·达州]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

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俄国人在等待面包

[2012·泰州]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A.推行农奴制改革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形成斯大林模式

[2012·恩施自治州]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

A.解决了国内的经济困难,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C.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

[2012·江苏淮安]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

”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12·白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和“雾月政变”B.“光荣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D.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2·广东]列林说:

“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2012·聊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

[2012·汕头]列宁说:

“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A、农业集体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土地法令

[2012·河北]“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A.实施的背景B.实施的内容C.实施的过程D.实施的结果

[2012·广安]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

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A.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012·徐州]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

后来,福特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它公司也一涌而上。

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C.帝国主义矛盾消除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012·盐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南京]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2·苏州]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

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D.斯大林模式推动

[2012·莱芜]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这说明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

年代

1929

1930

1937

户数(百万户)

1.0

6.0

18.5

占农户总数(%)

3.9

23.6

93.0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③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课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备课日期

教法

学、问、探、练、结

授课日期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特别是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重点

《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1.在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福煦车厢”及其文字说明,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教师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德国、奥匈等成为战败国,英法虽为欧洲强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和“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两个问题。

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就是“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结合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简要说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并由此导入新课的讲授。

 2.“战后的‘新秩序’”一目,主要介绍了凡尔赛会议的基本情况、《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等几个主要问题。

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结合“巴黎和会‘三巨头’”一图阅读本目的第一自然段,并提出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参加会议国家的基本情况、操纵会议的国家以及和会的气氛等问题。

 在处理“参加会议国家的基本情况”时,教师可适当指出: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的各自地位也相差甚远。

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与会各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巴黎和会必然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3.“战后的‘新秩序’”一目中的《凡尔赛和约》是本课的重点,这一部分内容应主要由教师讲述、分析来完成。

教师在具体讲述之前,可适当提醒学生巴黎和会签署的各种条约是以条约签订的具体地点来命名的。

教材中的表格从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五个方面,列举了《凡尔赛和约》有关的主要规定。

教师可首先结合“签署《凡尔赛和约》”一图要求学生记住和约签订的时间。

对和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作重点讲述和分析,特别是要利用好教材第15页中的其他两幅插图,这对学生理解和约中有关“军事”和“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有很大帮助。

 对《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或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或者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分析、讨论和约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然后由教师汇总五个小组的情况最后完成《凡尔赛和约》内容的教学。

 教材中有关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屈辱地位的楷体字叙述,可由学生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自由阅读完成。

4.关于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

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同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历史地图,比较两幅地图中欧洲各国疆域的具体变化,以加深对“欧洲统治的新秩序”的理解。

 在完成“凡尔赛体系”的教学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

 5.关于“国际联盟”,教材中只作了简短的交代,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有关国际联盟的背景知识。

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首先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因为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所以美国没有参加,最后国联成为英、法操纵的工具。

国联盟约虽然虚伪地写上了对侵略国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条文,但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得到全体会员国同意才行,而这是不可能的。

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但国际联盟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

 6.“对亚太地区的‘安排’”一目,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关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教师应该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

教师可适时指出,参加会议的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