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11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纲辨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八纲辨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docx

《八纲辨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纲辨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纲辨证.docx

八纲辨证

第六章辨证

一、定义

1、症:

即症状。

指由患者自身察觉到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机体病理变化的各种外部表现。

如——头痛、腹痛、发热、出汗、咳嗽等。

说明:

这些感觉和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得出的诊断性结论。

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

说明:

证有“证据”之意。

证既不是病名,也不是症状,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

它概括了发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确定了病变的部位、性质,提示了发病机制发展趋势,提供了治疗方向。

3、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例1-1

(1)、通过四诊收集有关资料:

患者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分析综合判断为:

风热表证

(3)、治法:

辛凉解表

(4)、选方施治:

银翘散

二、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为总纲;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内科杂病,是其它辨证方法的基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纲领,是对外感病发生发展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方法。

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物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以脏俯、气血、经络的理论为基础。

第一节八纲辨证

定义:

1、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八纲辨证:

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意义:

1、是辨证的总纲,具有概括性。

2、可以了解疾病的类别――阴证、阳证。

3、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表证、里证。

4、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寒证、热证。

5、可以了解疾病的正邪盛衰――虚证、实证。

故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的关健,掌握要领,从而确立治疗原则。

一、表里

1、定义: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2、部位:

人体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

3、意义:

辨别病变部位,病在表多表示疾病初起且较轻;脏腑受病表示病邪入里,且一般比较重。

(一)、表证

1、表证:

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表浅在肌表的证候。

2、病因:

六淫邪气。

3、临床表现要点:

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

4、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二)、里证

1、里证:

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2、病因:

(1)、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脏腑。

(3)、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3、临床表现:

以脏腑的证候为主。

4、特点:

范围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两者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

如:

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

原因有三:

一是表证未解,邪已入里;

二是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三是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

条件:

正邪相争的状况。

意义:

“由表入里”表示病情加重;(如:

风热犯表→风热犯肺→痰热壅肺)

“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如:

麻疹外透)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证症状

病程

寒热

舌象

脉象

表证

短,新病

发热恶寒

常无变化

里证

长,久病

发热不恶寒

或但寒不热

有异常表现

二、寒热

1、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所以辨寒热就是辨阴阳的盛衰。

2、意义:

辨别疾病性质。

(一)、寒证

1、寒证:

指机体感受寒邪,或阴寒内盛,或阳气虚损所出现的一类证候,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或抑制。

2、证候表现:

恶寒、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

3、病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久病内伤,阳气耗损。

(3)、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4、分类:

(1)、表寒;

(2)、里寒;(3)、虚寒;(4)、实寒

(二)、热证

1、定义:

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表现出来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2、病因:

(1)、外感热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五志化热。

(4)、饮食不节,内生火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3、辩证要点: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

4、分类:

(1)、实热;

(2)、虚热。

(三)、寒证与热 证的鉴别:

症状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清凉

怕热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热证

红赤

燥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四)、寒证 与热证关系

1、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同时存在。

临床上常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如患者出现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的下寒证。

2、寒热转化:

寒证热证相互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逐渐消失。

如:

表寒证转化为痰热壅肺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先有热证,后见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逐渐消失。

如:

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随即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弱。

3、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又称阳盛阴格,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

如:

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却不喜加衣被,脉沉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

说明内热炽盛是真,外呈寒象是假。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格,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身热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馀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寒象。

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是假。

 

二、虚实

1、虚实:

是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2、意义:

辨别正气邪气的盛衰;实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虚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

辨别虚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袪邪的主要依据。

(一)、虚证

1、定义:

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之后

3、分类:

(1)、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衍迟或经闭,舌淡脉无力。

(2)、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自汗,动则诸证加重,舌淡,脉细弱。

(3)、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二)、实证

1、实证:

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的表现也不一样。

)常见的症状:

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症状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

隐痛喜按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嫩

少苔

细弱

实证

新病

壮实

精神兴奋声高气粗

疼痛拒按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苔厚腻

实而有力

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虚实夹杂――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

如:

肝硬化腹水。

2、虚实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虚证与实证可以相互转化。

(1)、如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化为实证临床上少见;多见的是先为虚证,后转化为虚实夹杂证。

如脾虚食滞证:

证见食少、纳呆、乏力等脾虚症状;由于脾失健运,继而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四、阴阳

1、阴阳:

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2、意义:

是八纲的总纲,所有的病证都可以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总括起来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与阳证

1、阴证:

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

属虚、属寒。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表现。

主要证见: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2、阳证:

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

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表现。

主要证见:

身热面赤,精神烦燥,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絳,苔黄,脉洪滑实等。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2、病因:

1/、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 

2/、剧烈呕吐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而出现

3/、失血过多

1、亡阴证:

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主要证见:

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燥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3、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主要证见: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在运用于疾病的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才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1、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

2、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表里相联系。

3、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

纲领

症状

舌苔

脉象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骨节疼痛,不渴

苔薄白

浮紧

发热不恶寒或微恶风寒,微汗,口渴,尿黄

苔薄黄

浮数

发热,恶风,自汗,鼻塞

舌淡

浮缓

一般指表寒证,以无汗为其特点

苔薄白

浮紧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不渴或微渴喜热饮,

痰稀白,尿清,便溏

苔白滑

沉迟

壮热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痰黄稠,尿短

赤,便干

舌红苔黄

沉数

气弱懒言,食减倦怠,头晕心慌

舌淡嫩

苔薄白

沉弱

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苔黄腻

沉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