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47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从《大宪章》、议会到《权利法案》:

《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

13世纪英王约翰因违反习惯法,被迫在贵族事先拟好的《大宪章》上签字画押。

规定了任何赋税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收,该文献成为议会拥有征税权的法律依据。

其实质精神是贵族.骑士和市民各阶级联合政治行动,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

它虽然规定的仅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的的再分配,但却确立了立宪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市场化对政治的要求,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至今仍是英国第一部“宪法”,至今仍是英国宪法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

议会。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起源于13世纪末贵族领袖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会议。

这是英国中世纪议会的开端,对王权起着限制性作用,此后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并逐步取得控制权。

议会的形成,成为封建等级君主制的基础,后来又演变成为近代的代议制议会。

总结:

在中世纪后期,议会是国王加强中央集权,对抗封建割据的过渡期产物,它是国王的支持者,得到国王权限妥协的确认。

同时它又是新兴的市民集团在政治上的权限、经济上实力都尚未强大到可与封建贵族抗衡,还不能独立参与国内外商业竞争时依赖于王权的产物,还只是封建君主控制下的国王政府的组成部分。

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议会必将成为与国王争夺权力的劲敌。

《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的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宪法性文件。

它一方面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队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它最早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军中打下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烙印,显示出冲击封建专制政治的胜利,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使英国的君主立宪正体初步确立。

(2)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①概念: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一切都由议会制定的法律来决定,君主没有实权,且必须遵循法令。

君主立宪制制主要有两种:

即议会制和二元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和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

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拥有否决权。

德意志帝国即此类君主立宪制。

②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在于:

1、在君主立宪正体下,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国教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如外交中代表国家形象,成为民族团结纽带与国家统一的象征;在英联邦中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2、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与权力中心。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

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与内阁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责任内阁制

它是英国政治制度一个显著特点,它有三个要点,!

)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2)在大政方针上阁员要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3)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内阁制规定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由于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分权与制衡”——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分权与制衡”原则:

理论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与“三权分立”的学说,并用于美国宪法实践。

精神在于权力间的平衡,防范人性固有的弱点与缺陷,杜绝强人政治出现,限制权势集团对政府的干预和操纵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政府各部门权力的适当控制和平衡,有体制的监督和约束,有违宪的制裁与曝光,从而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服务和对正义目标实施有效管理。

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与作用: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分参众众两院,两院平等行使立法权,拥有立法权、财政权、调查权和弹劾权、对外宣战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和缔结条约的审批权。

众议院有财政案和弹劾案的提案权。

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有权处理一切重大国家事务;经参议院认可,有权选任政府官员。

总统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紧急情况下,经常可越过国会对外宣战。

有任命外交官员和与外国缔约大权,但须经参议院2/3多数票的批准。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有监督和解释宪法权和最高裁判权。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权力之间制约到平衡;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统管全国的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有效实施了中央集权原则,这三点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特色。

作用: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形成了美国特色的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无作为,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统辖权形成和谐统一关系,如中央主管军事、外交、财税,地方主管工商、交通、文教卫与民事、刑事案等。

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

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原则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联邦制概念:

是近代一种复合制国家形式,即指由几个联邦组成单位(州、

省、邦等)联合而成的联盟国家。

联邦对外作一个国家的权力主体,设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机构;而对内,作为组成联邦的各个成员也拥有自己所辖范围内行使的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

一般说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职权范围由各成员单位共同承认的联邦宪法予以规定。

通常外交、军事、财政、立法等权力归中央政府和联邦机构管辖,各成员单位则在本辖范围行使联邦宪法赋予的内部事务权力,如文教、治安、征税等权力。

美国是现代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联邦制国家。

美国联邦制特点:

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管理原则,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

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

军事、外交、立法、财政是联邦专有权;而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

宪法同时规定:

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这就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3)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但政体不一样。

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而总统共和制的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

但总统任命官职权和对外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总统一旦违宪,将受到国会制裁直到弹劾。

3、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国的确立

(1)简况:

法国是欧洲大陆有千年封建制传统,信奉天主教的一个典型封建专制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矛盾日益尖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巨锤开始捣毁封建制度,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然而眼花缭乱的政治变迁起伏跌宕。

在刀光剑影、鲜血喷洒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经历了专制王冠的落地、共和国的恐怖政策、复辟王朝的颠覆、拿破仑帝国的集权等曲折历程。

但政体虽然反复演变,而经济却始终接资本主义轨道发展。

从七月王朝到第二帝国倒台,工业革命完成了,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水到渠成。

大革命始于1789年,1870年才建立第三共和国,开始确立共和制。

81年历史长河有65年处在君主制下,足以证明共和制长期缺乏稳固基础。

原因有二个,其一,由于法国革命经受了欧洲君主制强国联合多次的武装干涉,只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才能打败国内外封建势力反扑,每一步政体前进都充满矛盾与斗争。

其二,千年封建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小农经济和小生产者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共和政体社会基础。

(2)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总统任命的部长行使。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与军队最高统帅。

②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行使;众议院有立法权,参议院可否议众议院决议和牵制行政权。

意义:

沉重打击了国内复辟君主制的保皇派势力,最终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全确立。

(3)关于议会制共和国和总统制共和国的区别

议会制共和国是指议会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不但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内阁政府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者政党联盟组成,而且对议会负责。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还要负一定政治责任或受到议会的弹劾;总统一般不掌握国家实际权力,作为国家元首处于虚位,称作“虚位元首”。

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由总统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法国即是典型。

总统制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必对议会负责。

总统任命和组织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

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责任。

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无权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有实权,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三大职务于一身,享有立法倡议权和立法否决权,又是政党的当然领袖。

美国即是典型。

4、脆弱的民主——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①行政权:

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中央的普鲁士王国占有特殊地位,拥有极大行政权力;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并无实权。

各邦地位不平等,各邦成为联邦政府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独立性。

法律上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立法权:

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而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较小,虽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而且它还无行政监督权。

说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意味着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家机构中仅获很小一部分权力。

③宪法规定了德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确立了帝国的军国主义制度。

评价:

德意志帝国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

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并赋予极大行政权,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但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新纪元。

从此,在帝国政府保护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德国,世袭的帝国皇帝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

虽然皇帝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但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实际上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而联邦议会的主席也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担任。

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提出法律并要求议会通过,还拥有官吏任免权等。

法国,议会制共和国,总统实际上处于“虚君”地位,称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有任期限制,议会可以弹劾总统。

议会是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并要对议会负责。

两种不同政体的资产阶级代议政治制度出自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特殊国情,但都是资产阶级上台参与执政的国家,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5、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概念: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

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代议制最早产生在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所以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2)基本特点是:

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由于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由于议员职责重大,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方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

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政府在执政期间坚决执行本党意志与政策。

总统和总理、首相都拥有巨大行政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议会斗争,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3)历史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

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许多天才的设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继承英国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价值核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核心。

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

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工人阶级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

(4)《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

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其经验教训

(1)无产阶级专政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

英勇尝试。

政治上找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独立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了代表工人利益的公社委员会,真正代表了法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努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2)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他们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典范。

其斗争实践,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政党领导、工农联盟、剥夺银行等。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这说明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成,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

①俄国毕竟是中等发展的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落后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而促成了革命条件的成熟。

在俄国,有无产阶级同垄断资本、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劳动农民同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俄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沙皇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且十分集中与尖锐。

危机四伏下,革命一触即发。

③俄国存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主观有利条件,即列宁缔造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她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因而很快地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成现实。

③十月革命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局面的举起与影响

何谓“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即是建立在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基础之上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何谓“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美、苏、英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国际会议,就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在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积极方面,倡导和平、民主,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消极方面,实质上建立在美苏军事均势基础上划分的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何谓“冷战”?

“冷战”局面如何形成?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二战后,尖锐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使美苏战时联盟迅速破裂转为敌手。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遏制苏联,但又不敢贸然越过雅尔塔体系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为此,它采取了除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敌对形式加以遏制,即“冷战政策”。

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成果,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两大军事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导致朝鲜半岛的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但核恐怖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构成“冷战”局面的专有名词概念:

“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经互会:

二战后,为抗衡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纠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相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标志着战后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北约和华约: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1955年苏联与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美国全球扩张政策重点在欧洲,但对亚洲地区则进行了赤裸裸热战状态的武装干涉,先后进行了两次局部战争,以建立其对远东地区的霸权。

然后两场战争均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和力量。

这两场战争不是美苏的直接军事对抗,而是对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成员的军事侵略行为,并未形成美苏的直接对抗。

2、世界多极化趋势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

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二战后,实力相对增强起来的西欧诸国为抵制超级大国的控制与威胁,谋求自身独立、安全,发展而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

它们不愿做超级大国的附庸,从复兴欧洲支持欧洲统一的理念出发,摈弃狭隘传统民族主义,并将各自部分主权出让给一个超国家的欧洲共同机构;它们结束互不信任、彼此仇见的兵戎相见状态,加强经济上互助合作,促进了欧洲共同体市场均衡和谐发展。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称欧洲共同市场,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作用:

西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壮大了欧洲综合实力;在国际上成为抗衡美苏并挑战美国的重要一极大力量,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在美国占领期间推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解散财阀,制定新宪法,否定了“天皇主权论”,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议会民主制,为日本走向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后,为日本后来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②政府利用战后政治民主化以及国民经济非常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走经济大国之路成为举国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