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3387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比》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举例生活中的比。

  练习。

  比较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练习。

  六、拓展。

  糖水的甜度。

  出示:

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

  提问:

你知道哪杯水甜吗?

为什么?

出示:

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

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

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七、你能联系实际说说1∶4的含义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历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

这部分内容通过两个例题,主要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

  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

  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

老师也愿和六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

那老师就是你们的…,你们是老师的…。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师: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

什么是倒数?

怎样求倒数?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

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

8/5②0。

25×

4③3/4+1/4④1。

6—3/5⑤13/7×

7/13⑥3/2×

6/5×

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师:

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

  归纳总结:

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

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预设:

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

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

归纳总结:

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

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

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

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

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⑤13/7×

7/13

  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

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

能说3/

  2、6/5和5/9互为倒数吗?

  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

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

  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267/20。

610。

250学生尝试。

  回报交流。

这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

生1:

我最喜欢求分数的倒数,因为把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它们的乘积就是1。

很容易,所以我喜欢求。

  生2:

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的倒数可以写成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的倒数就是1。

很有趣,所以我喜欢求1的倒数。

生:

进行计算。

这组数中,你最不喜欢哪个数的倒数?

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如果写成分数,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是,0不能作分母。

0好像没有倒数。

再说0乘任何数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没有倒数。

那你是怎样求26的倒数的呢?

你是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呢?

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强调书写格式师:

刚才老师看到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可以吗?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不会相等的。

我们在书写时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如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

先说说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3/4的倒数是9/7的倒数是2/5的倒数是10/3的倒数是4/7的倒数是6/5的倒数是1/3的倒数是3的倒数是1/10的倒数是9的倒数是14的倒数是由学生说出各数的倒数。

请你仔细观察,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发现得越多越好。

小组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汇报:

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我从第二组中发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者假分数。

  生3:

真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假分数的倒数大于1。

  3、填空:

  7×

=15/2×

0。

25=0。

17×

=1《认识比》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

  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对称图形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图片,感受对称的美,引出主题。

  1、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一些美丽的剪纸图片,想不想看呀?

  2、师:

刚才的剪纸图片好不好看呀?

那黄老师也来露一手,剪一个图片送给你们好不好?

师演示剪纸过程,问:

谁能猜出来老师剪的是什么?

  3、师:

刚才猜对的请举手,把图形打开看看,你发现老师剪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4、师小结:

这个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对称的,对称是人们创作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你们看不少的动物、植物,还有生活中的物品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好不好?

  二、新授课

  1、出示课件图片,看看这些物体,老师把他们的对称部分画出来,你们看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刚才你们是用眼睛看出来的,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它验证是不是对称的呢?

这位同学说把它对折就能验证出来,那你们一起来折一折看,桌子上每人有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折好后同桌讨论。

  4、师:

你是怎么折的,谁愿意上来折一折蝴蝶看看?

师;

请你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的。

  提问对折后你发现什么?

形状一样;

生2:

边线一样;

生3:

两边对齐......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教师演示蝴蝶对折,边折边说:

对折后,我们从左边看可以看见右半边吗?

从右边看可以看见左半边吗?

说明对折后是完全重合的。

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吗?

演示树叶,问:

树叶能重合吗?

能。

而且是完全重合。

  演示长方形桌子。

  把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5、师: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三幅图对折后是不是都有一条折痕?

其实这条折痕所画出来的直线就是条轴,它的数学名字叫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

请你们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谁来?

师把蝴蝶的方向转一转,让学生找对称轴。

  小结:

不管在什么方向,只要它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就是它的对称轴。

出示课件三个图形的对称轴,出字幕: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就发现了这三个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也就是它们轴的两边是完全对称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全班齐读课题师:

现在谁能用蝴蝶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说完后师边演示边说:

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请学生依次说出后面两个图形为什么也是轴对称图形师强调中间这条这很就是它们的对称轴6师:

好了,现在你们能不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图形,它是什么图形?

仔细观察这条直线的两边是相等的吗?

大家看看他的大小一样吗?

形状呢?

那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怎样验证?

请同学们折一折汇报对折后结果师:

请你们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

师演示学生说的各种对折方法,小结:

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大家说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吗?

看来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先怎样?

再看图形的两边是否,而不能看两遍是不是一样,一定要重合。

  三、巩固练习

  1、师;

那你们会不会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吗?

好那我们来比

  一比谁最厉害。

  出示课件图片

  2、出示正方形图,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提问:

你是怎样判

  断的?

同桌拿出正方形图片,找出有几种对折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

谁来说说正方形有几种对折的方法?

你是怎么折的?

  3、出示每组一行题目判断下面字母、数字、汉字、符号哪一个

  是轴对称图形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在没有亲自操作对折的的情况下,是用什么

  方法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

我们没有的实际折也可以通过脑袋想象对折,判断是不是轴

  对称图形是吗?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最后一组字母可以全班来判断。

  师,我们班的孩子真棒,个个都是火眼精金一眼就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那老师还想再考考大家,好不好?

  4、出示图片,师:

这两条鱼朝同一方向,你们来说说把它们对折后是轴对称图形吗?

  让学生上来演示,并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放这两条小鱼,才能让他们对折后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学生演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摆放两条与方向相反,这样对折后就能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6、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你想不想自己剪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呢?

好,请你用桌子上的白纸剪出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请出一两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怎样制作轴对称图形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去找一找,好不好呀?

  《认识比》教学设计4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

怎么站不起来呀?

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

像这样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

圆柱有什么特征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

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

圆柱有几个面?

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

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

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指出: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

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猜一猜:

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剪一剪:

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议一议:

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集体交流,形成共识: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

导发现:

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

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做一做:

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认识比》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一、复习导入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新课展开认识弧。

  教师直观演示: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设问:

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

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揭示概念,指导读法。

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弧。

读作弧AB。

  练习读法。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认识扇形。

  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

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①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

  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

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设问:

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认识圆心角。

  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观察并设问:

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顶点必须在哪里?

  投影显示,练习第1题,指出哪些是圆心角?

哪些不是?

简单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

20°

90°

、40°

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

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半径的关系。

  指导画扇形。

  练习:

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

的扇形。

  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书面作业,完成

  P.10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扇形的认识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一段曲线围成的。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教学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在冀教版中改成了讲读内容,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扇形和圆形一样,都是无处不在的。

而且,扇形里面蕴含的数学信息更是十分丰富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将扇形的组成、大小的关系等一一道来。

  学生对扇形顶角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我借用扇子一把,形象的给学生诠释了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有关,学生恍然大悟了。

这为以后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半径、圆心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进行非正规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做好了铺垫。

  《认识比》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P18-19例

  4、例5及P20练习四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

  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⑵同桌说一说:

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生1:

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

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

  ⑷小结:

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

出现多种情况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

  “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如:

○○○○○○○○○○○○师:

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

平均分成多少份?

每份是多少个?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

4=3生2:

还可以列成12÷

3=4师:

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

4=3表示什么意思呢?

那12÷

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分几个圆片?

每份几个?

正好分成多少份?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

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

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

2=3,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个算式读作:

6除以2等于3。

  6、小结:

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

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明确要求:

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每人分几块?

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

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