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94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

新闻界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

原件早已失存。

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园713年至公元741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失,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延续。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它已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以上两种报纸的性质:

以这两种报纸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此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差别。

属于一种又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16世纪诞生在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其早诞生大约800年。

定本制度: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松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

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争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它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和“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过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使得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没维护专制统治。

宋代的“小报”

小报: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

它脱离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宋代新闻传播。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5.时新性强,传播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

小报的意义:

小报是利用进奏院的传播系统非法经营的新闻事业,它有自己的采编发行人,经济独立,其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具有某些大众传播性质。

“小报”业务工作处于较原始状态,性质上没有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局面,打破了官方新闻传播体制,揭开中国民办报纸的第一页。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传抄和发行的三个环节:

通政司:

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2.六科:

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

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提塘:

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这就是明代“邸报”传抄活动的全过程。

《急选报》(P26):

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的一种。

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前后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因此弥足珍贵。

京报与《京报》

京报(P31):

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别称京报。

《京报》(P35):

有报头的清代同治以后出现的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

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3)(ChineseMonthlyMagazine):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月刊。

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

1821年停刊。

特点:

米怜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附会儒学。

文章短小、通俗、生动,对话体论说文。

文体多样。

性质:

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

内容:

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

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

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9):

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里。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特点:

对时事政治及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关注远远超过传教,新闻性内容增多,设有新闻专栏,出现社会新闻。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新闻纸略论》是中国首个中文外报。

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

《万国公报》(P56):

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创刊词:

俾中国教会之人,同气连枝、共同求爱,每礼拜发给近闻一页,使其见,共知。

宗旨及内容变化:

以宣传宗教、沟通宗教活动信息的文章和各地“教友来信”为主要内容。

(2)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虽然还是有关教会活动的报刊,保持着宗教色彩,但不居于主要地位,实际上已成为一家以刊载事实性材料、介绍西方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社会政治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万国公报》发表跟踪报道和大量时评,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上层人物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申报》(P58):

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

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

1、《申报》的特点: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

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2、《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

<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

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

改进新闻报道:

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

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

<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

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

(3)重视经营管理:

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

(4)1905年《申报》革新:

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

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广译东西洋各报;选录紧要奏议公犊;敦请特别访员;广延各省访事;搜罗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搞。

(P61)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新闻报》(P62):

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

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1960年5月31日终刊。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王韬的新闻思想:

P74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

王韬主要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韬园文录外编》:

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提倡变法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

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维新报人。

有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P76:

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

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

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

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2、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昭文新报》(P77):

1873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循环日报》(P77):

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式,指陈时弊,贬褒得失,提出建议;

还开创了中国近代的政论文体。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我国近代专文阐述报学思想的第一人。

“时务文体”:

P96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中常带感情,有时还夹杂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故人们成为“时务文体”。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P108)《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主要宣传内容:

1.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中国日报》从经费筹集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

这种既是舆论阵地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继承。

辛亥革命后,迁到广东出版。

《新民丛报》P105:

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在横滨创办。

新民丛报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但在政治上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1903年前期的新民丛报适应时代潮流,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保皇派的不满;1903年后,其言论不再谈革命,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1907年8月停刊。

《政治官报》P126:

1907年10月清廷创办《政治官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

苏报案:

P120

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

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

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

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苏报案”。

《京话日报》(P116):

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冀仲,创办此报的目的有二:

意识开发民智,二是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

《京话日报》十分注意与读者的密切联系;在宣传报道上,它比较重视有关反帝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还敢于冲撞权贵。

1922年停刊。

《时报》(P118):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时报命名取自“君子时而中”,意思是办报要合于“时”,随“时”而动,所以,该报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大。

但是,在评论、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第一,时报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短小精干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

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第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法,两面印刷,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神州日报》与“竖三民”报(P123)

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

《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

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

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

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

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

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癸丑报灾(P143):

袁世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刺杀宋教仁并企图通过钳制新闻界封锁消息。

为了推翻袁的统治,再造共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1913年7月发直“二次革命”,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袁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及其他有碍袁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

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远生通讯”P156:

“远生通讯”特点:

1、题材重大,思想深刻;

2、将文学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善于捕捉细节,刻画入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3、语言风格上。

融文、白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

文风亦庄亦谐,在嬉笑、戏谑中显露锋芒;

4、将政论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

5、采访深入详实。

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6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61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月刊,由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总之,《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第8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央日报》(P200)

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奏变,反共拥蒋。

1923年3月,蒋介石委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程沧波为南京《中央日报》社长,并实行社长负责制。

《中央日报》在形式上成为独立法人,独立经营,实际上那个更便于蒋介石直接控制。

“中央社”(中央通讯社)创办、企业化改革(P201)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未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红色中华通讯社(P208)

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

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SovietRadio),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又称《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1934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

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开始用新华社的名义播发新闻。

《红色中华》(P208)

1931.12.11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随长征后暂告停刊。

《红色中华》和红色通讯社是一家,即同一个机构,担负出版和通讯两重任务。

于1935年在瓦窑堡复刊,称陕北版。

1937年为团结抗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停刊。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P218

邹韬奋: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

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出版了几十本译著。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教育与职业》主编、《生活》周刊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

“韬奋精神”: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既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

他还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

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认真处理读者来信,亲自看信复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提倡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新生》事件(P217):

《新生》周刊创刊于1934年2月,杜重远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刊在内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